很多人可能觉得,学心理学的人一定眼光犀利、思维敏锐,能娴熟控制注意力,很少粗心大意。然而,我们办公室从不缺少“傻事”:
某位小姐姐上了半天班才发现:咦?手机落在早晨的出租车上了;
另一位小姐姐碰见一个人想要加好友,拿出手机却打开了收款码;
某位小哥哥想给几个姑娘群发消息,结果拉成了一个微信群……
至于戴着眼镜找眼镜这种事,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的傻事,估计你也很难幸免。为什么身心状态良好的年轻人们会在生活里频频“失智”?他们的注意力跑哪儿去了?是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痴呆”吗?如果这些“青年痴呆”的现象也让你膝盖一痛,莫方,还有得救,继续看下去。
什么是“青年痴呆”?
说起注意力不集中、记不清东西,我们可能觉得这是一些小孩子或老年人才会遇到的问题,青年人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应该很少出现这些情况。
青年们的理想状态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在正确的时间内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完成的任务上,做事有条有理、清晰准确,很少马虎犯错。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似乎越来越痴呆,常常粗心大意、说错话、记错事,有时智商还不在线。
【例句】
“最近我的青年痴呆似乎越来越严重了,到了公司才发现,我早上分别穿了两双袜子的各一只,一黑一白,真潮……”
那么,常见的青年痴呆有哪几类呢?
1.注意力被劫持
你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你没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被别的事情吸引了,比如你在街上走路,当前的目标是查看路况、注意安全,但是手机提示有人给你发来消息,你不由自主地和对方聊起来,结果脚下出现一道马路牙子,你就被绊倒了。
这主要是因为,注意力本身就是有限的,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注意力更是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大商场里的巨幅广告屏不停播放,手机的信息提示灯不断闪烁,一些微信公号起着令人咋舌的标题……这些都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如果你不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从原本的目标上偏移,难免会出现一些痴呆的情况,比如你起身去接水,突然看到窗外的云天很美,到了饮水机才发现,刚才从桌上拿起的根本不是水杯,而是笔筒。
2.无法长时间专注在目标上
你有明确的目标,即便你想要集中注意力完成它,但你发现自己很难做到,思绪总是不停游走,比如在难得的空闲周末,你想读一本期待已久的小说,当你翻开书,读两页就读不下去了,读着读着眼睛就失焦,不知道作者在写啥。
想到中学时代能全神贯注地一天天学习,很多人觉得好像那时候才是自己人生的智商巅峰。现在读一本书、完整地看一部电影都很困难,注意力无法持久地倾注在一件事情上,我们似乎习惯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注意力不停地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
有时候,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我们都毫无意识,比如刷了半天手机,才想起自己明明应该正在学习,刚才本想用手机查查资料,不知怎么就刷起了朋友圈……真是神思飘忽,宛如智障。
3.思绪随意游走
你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事,注意力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听起来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现在每个人都这么忙,一件事连着一件事,怎么可能没目标呢。但这种莫名放空的状态并不少见,比如你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坐到沙发上,一坐就是十几分钟,什么都没做,也没想某件具体的事,很多事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甚至什么都没想,你就呆呆地坐在那里(Pang, 2016)。
“青年痴呆”是怎么发生的?
是什么原因让青年人频频出现这类痴傻的情况?是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还是不规律的生活作息,或是巨大的社会压力?下面,就来看看一些能够影响我们的注意力的因素。
1.不要觉得你什么都能注意到
有些人走路想事情,结果撞到路边的电线杆。那么,是因为他们没有察觉到眼前的电线杆,还是他们察觉到了,但认知系统因想事情被占用而无法对做出反应?
注意力的负荷理论(Load theory)认为,人的知觉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我们的知觉能力全部被占用时,我们就无法再注意其他的东西了,所以有些人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时,他们很难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而当我们正在做的事在知觉负荷上很低,我们剩余的知觉能力就会无意识地从任务上移走,去寻找其他的刺激物,从而造成分心。如果不想受到走神的困扰,我们就需要耗用自己的认知资源来控制这些可能游走的注意力(Lavie, 2010)。
所以,不要过分相信你什么都能察觉,当你费力思考别的事情,你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全部占用,这时那些看似非常的简单小事情你都会无法完成,比如你一边打电话一边进地铁站,刷了半天卡怎么都刷不进去,是因为你从口袋里拿出来的是身份证或工作牌。
*注意力太集中一定是好事吗?
如果我们将全部的注意力都倾注在一件事情上,这自然会避开更多可能的干扰信息,但这种全神贯注并非在所有场合中都是有利的。
比如在开车时,我们不仅要注意眼前的路况,还希望能对某些意外情况及时做出反应,路边跳出一只动物,甚至有人突然穿马路等等,但是在全身心地注意眼前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出现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对视野内的某些意外刺激缺少感知,明明自己看着眼前,但某些明显的东西却看不见。
听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Simons和Chabris对此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要求被试观看一段录像,身着黑色和白色球衣的队友混在一起来回传球,被试需求计算其中一队投掷篮球的次数。在游戏过程中,一位身穿黑色大猩猩皮毛的人会穿过队员们。结果发现,追踪白色球衣队员的人只有8%的人注意到了大猩猩的存在。因为他们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白衣球员们身上(Anderson, 2014)。
2.为什么持续地专注那么难?
其实,从分心的发生到做出调整,我们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a.监控注意力的焦点,发现分心
b.将注意力从分心的事物上解放出来
c.将注意力重新指向到计划的事物上
有些人很难专心,是因为在某些步骤上缺少足够的感知和调控能力。当然,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的(后文会介绍练习方法)。
此外,是否有人在场和性格特质也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 研究发现,当外向者做简单的任务时容易分心,因为外向者需要更多的刺激物才能完全占用自己的知觉能力,但这时如果有人在场,并会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潜在的评价,外向者会变得更加专注(Stein, 2012)。
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再像中学时代那么专心地读书学习,可能是因为离开学校的氛围太久,我们调控注意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也可能因为在读书时没有足够的动力,也没有老师或同学的在场,我们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阅读上。
如何变得专注,走出“青年痴呆”
生活如此残酷,我们怎么能继续痴呆下去?下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大家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1.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任务本身的难度,并非占用我们注意力的唯一因素,我们对任务难度的评判和态度也很重要。想要将注意力全部倾注在任务上,减少分心,我们可以合理地评估任务的难度和重要性。
分心、走神很难避免,但良好的时间管理能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将任务进行细化,分配到具体的时间表里,时常对照这些安排,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2.不要迷信“一心二用”
我们很多时候犯傻,是因为当时正在一心二用,没有察觉到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早晨起床放着音乐去刷牙,听着熟悉的歌想起了某段往事,刷了几下才发觉自己将洗面奶当成了牙膏。
有时我们能一心二用,比如一边吃饭一边刷美剧,是因为这两件事占用着不同的感觉通道且相对简单,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事非常熟悉,基本可以自动化,无需耗费太多的认知资源(Anderson, 201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能处理所有的双重任务,如果在一件事上消耗过多的注意力,我们就很难再去完成另一件事情。
3.通过冥想,提升你的专注力:
前面讲到,对注意力的控制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的,冥想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冥想是一门察觉和观察的艺术,可以减少压力,将身心带入自然和解放的状态,而冥想之所以对控制注意力有帮助,是因为冥想本身就非常关注注意力。下面介绍两种冥想的方式:
a.集中注意冥想(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这种冥想方式要求冥想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可以是一支蜡烛、一幅画,可以是呼吸、甚至一种感觉。我们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后背挺直,保持良好的坐姿,闭上眼,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感受自己的呼吸。
为了维持专注,我们需要始终监控注意力的质量。刚开始,注意力会从被选定的东西上游走,这很正常,关键是我们要确认注意力移走的过程,去识别它的发生,比如我们冥想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会在某个时刻突然移到膝盖的疼痛上。接着,我们要努力释放这种分心状态,将注意力调整到呼吸上。
这个过程能培养我们专注于特定目标的敏感度和稳定性。对初学者来说,冥想过程会遇到更多的分心,这些调控过程需要反复练习。在熟练之后,我们在这些步骤上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能更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一旦分心就会有所意识,可以及时调整。
b.开放监视冥想(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这种冥想与集中注意冥想不同的是,我们不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事物上,只需保持监控状态,对周围的刺激、身体的感受、脑海中的想法都保持在意。
这些刺激或想法就是一束束信息流,像水流一样轻轻地滑过我们的头脑。我们无需刻意做出选择,也无需做出理解和判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察觉它们的出现、它们的变化和它们的消失。
这种冥想的核心目的是帮助我们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某些内隐特征产生一种清晰的自反性察觉,更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认知习惯,从而获得心灵的清明和智慧,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心思的变化(Lutz,Slagter,et al.,2008)。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建议和练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远离青年痴呆:不要在拍美食的时候打开了扫一扫;不要在微信转账的时候,将自己的密码输入到金额栏里……
以上~
References:
Anderson, J.R.(2014).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8th ed.).Worth Publishers.
Lavie, N.(2010).Attention, Distrac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Under Load.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3),143-148.
Lutz,A., Slagter,H.A., Dunne, J.D.& Davidson,R.J.(2008).Attention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2,163-169.
Pang, A.(2016).So, What Is Distraction Again?.psychologytoday.
Stein, L.M.(2012).The benefit of distractions:the effect of sicial and non-social distractions on boredom and perfermance.
想好好恋爱,收获平等且长久的关系,请戳私家课:
https://www.zhihu.com/remix/albums/1010247731499106304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当一对情侣无话可说的时候,该怎么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