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 4 个锦囊,结直肠癌不难防

快要进家门的时候,隔壁老王笑眯眯的迎上来,「谢谢你啊,老魏。」「谢我什么?」

「就上次你说我到年纪检查结直肠癌了,体检时就跟医生说了,医生做了直肠指检不放心,又让我去做肠镜。结果真发现了个小腺瘤,已经切除了。医生说幸好发现得早,没变成结肠癌。你真是救我一命啊。明年我还去做肠镜。」

「哦,这样吧。结肠癌这事儿我们找个地方喝两杯再聊。老实说,你老站在我家门口,我有点儿慌。」

1 小时后,1 杯自由古巴下肚,跟老王的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我们在结直肠癌筛查方面达成了共识。那就整理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哈。

第一个锦囊:结直肠癌筛查有完善的规则,并不需要进行直肠指检。

先看图说话吧。

2012 年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地图(来源:WHO GLOBOCAN database

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属于女性第 2 常见、男性第 3 常见的癌症。在中国则分别是第4 和第 5 常见,但赶超势头很猛,位次正在缓步升高。

就是这么个普遍的癌症,在美国,结直肠癌整体的发病率已经连续 15 年呈现下降趋势,大约每年下降 3%。厉害吧?更厉害的是,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直都在下降。比起发病率,其实死亡率更有意义。举个极端的例子,就算有癌症发病率 100%,但很容易痊愈,死亡率 0%,那也没啥好怕的对吧?

在大部分癌症预防和筛查方面的投入回响甚小的背景下,结直肠癌为什么成为一股清流呢?

当然有复杂的因素,并不是只「做对一件事」,但是确实有一件事非常重要。根据微观模拟模型 MISCAN-Colon 的提示,显有成效的死亡率下降有 53% 来自于结直肠癌筛查的贡献。

之所以筛查如此的有价值,是因为绝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由结直肠腺瘤发育而来的,而且这个发育过程保守估计要在 7~10 年以上。就给了我们时间通过各种检查去早发现腺瘤,从而达到早治疗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目的。

(结肠腺瘤很多时候被人误认为是结肠息肉。实际上,严格地说,结肠息肉跟腺瘤是两个互相包含的概念。结肠息肉有些是结肠腺瘤,而结肠腺瘤中也有一部分不是结肠息肉。想知道更详细的区分,欢迎留言,也许下次我会跟老王再聊聊。)

考虑到年龄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指南共识基本是统一推荐全民在 50 岁时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筛查方法包括结肠镜等多种方式。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筛查年龄要根据情况提前,包括结直肠癌家族史、Lynch 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具体的筛查开始时间可以跟您的医生沟通确认。

对了,我们体检时常常做的直肠指检并不在推荐的方法之列。直肠指检就是用手指伸进肛门去摸的「一指神功」啦。虽然有为数不少的结直肠癌生长在直肠指检可以触到的范围,但是这种查体没有很好的质量管控,能够触到的范围也完全在正常结直肠癌筛查的检查范围内。没有证据支持直肠指检提早发现结直肠癌的证据,并不属于各大指南的推荐。注意,这里的不推荐只是不推荐直肠指检用于结直肠癌筛查,有时肛肠和前列腺疾病的检查可能还是需要直肠指检的。

第二个锦囊:结直肠癌筛查≠结肠镜

在很多人眼里,结直肠癌筛查就等于结肠镜。其实这并不准确。

结直肠癌筛查的目的是尽量发现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结直肠腺瘤,结肠镜当然是最直观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方式。有效性证据、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可用性、成本以及筛查着本身的意愿都是决定选择何种筛查方式的理由。

起码以现有的研究来看,还有很多种方式拥有跟结肠镜检查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比如成本最低的粪便免疫法隐血检测,跟结肠镜检查相比,坚持的意愿度就很好,最终检出的结直肠癌也类似。当然,跟结肠镜检查相比,提前发现的结肠腺瘤数是下降的。

还有最近比较热门的粪便 DNA 检测。新一代的粪便 DNA 检测利用的是基因扩增技术联合检测粪便 DNA(来源于结直肠肿瘤排放)、DNA 甲基化特征与血红蛋白,敏感性明显高于粪便免疫法医学检测,不过特异性略低,可以理解为会发现些假阳性。2014 年起,FDA 已经批准了新一代的粪便 DNA 检测用在结直肠癌筛查上。

类似的检查方式还有很多。总之按照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指南推荐,以下任意一种方式都可以,没有哪一种有更明显的优势。1. 结肠镜 2. 免疫法粪便隐血 3. 粪便愈创木酯试验 4. 乙状结肠镜加免疫法粪便隐血 5. 结肠 CT 成像(仿真结肠镜) 6. 多靶点粪便 DNA 检测 7. 单独的乙状结肠镜

当然,这是基于来自于美国等的数据,国内的情况又有不同。相对于美国结肠镜检查的复杂和昂贵性,国内的结肠镜检查易得并且便宜。鉴于其他检查方式有阳性发现时还需要补充结肠镜,在中国直接把结肠镜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第一选择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在没有条件肠镜,或者没有肠镜意愿的情况下,还有其他的选择有同样良好的效果。

第三个锦囊:结肠镜检查没必要每年都做

我们习惯了每年体检的概念,认为只有这么做才是健康。具体到筛查结直肠癌,有很多人也会每年检查结肠镜。其实这并不是最优选择。一项体检检查到底多久做一次,要考虑有效性、可能的检验误差、检查本身的伤害、费用等来综合判断。其实有不少体检项目都不需要每年检查。

以结肠镜为例,还记得我们一开始说过的结直肠腺瘤大多要 7~10 年以上才发展成结直肠癌吗?正是以此为基础,结合多项对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的随访研究,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在 2012 年推出的对使用结肠镜筛查结直肠癌的复查做了如下要求:

1. 肠镜检查没有发现腺瘤,则 10 年之后再复查肠镜。

2. 发现不足 3 个的低风险腺瘤(不超过 1cm 的管状腺瘤)并治疗后,5 年之后复查肠镜。

3. 发现 3 个以上的低风险腺瘤或者是高风险腺瘤(1cm 以上或者绒毛状腺瘤或者合并高度不典型增生)并治疗后,3 年之后复查肠镜。

以上就是结肠镜筛查结直肠癌时的基本要求。显然,没什么必要按照 1 年 1 次的频率进行结肠镜检查。但是也不要抓住这个标准不放。现实操作中,腺瘤切除的过程不同,也许有时大块的腺瘤分次切除或者其他情况不能保证切除完整,为了确认完整干净,有时候内镜医生还会建议您在短时间内复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个锦囊:好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的关键。

看到上面的内容,其实可能就有爱思考的朋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既然说结肠腺瘤都要 7~10 年才长到结直肠癌,已经做好肠镜把腺瘤都处理干净了,为什么不干脆统一制定计划,7 年检查 1 次呢?

嗯,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比老王强多了。我跟他讲的时候,他就没有想到。为什么要这么制定计划,原因有点儿尴尬。那就是结肠镜并不完美,有很多因素导致了结直肠腺瘤漏检……1997 年的一项研究,同一天做二次肠镜,发现小于 5mm 腺瘤的结肠镜漏检率为 27%,6~9mm 腺瘤的漏检率为 13%,大于 1cm 腺瘤的漏检率为 6%……

是什么导致了漏检?内镜医生的经验、技术和疲劳程度都会影响检查的效果。中国内镜普及是个好事,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技术水平不一,做了「假结肠镜」的情况。这些问题,作为被检查者的我们很难去控制。不过有一项因素我们也能够控制!

那就是重要的肠道准备情况。结肠正常情况下充满了粪水,必须进行肠道准备才能观察。如何肠道准备,医生要考虑的很多,比如怎么安全的排泄,也不要影响到黏膜的正常形态等等。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只要注意一件事:拉得是不是干净?

如果并没有拉干净,肠腔里一塌糊涂,小的腺瘤或者是那些不是息肉的腺瘤发现起来困难可想而知。比如……

算了,不上图了,你们都懂。

那么一定好好配合医生的肠道清洁准备,不要觉得这是小事情。检查 1 天前开始低纤维饮食,到点就开始喝各种肠道准备药物(具体药物不同,可能要求也不相同),有时还要加祛泡剂。如果本身有慢性便秘,还要预先使用缓泻剂。在结肠镜检查之前,一定保证排泄物已经清亮无渣。如果达不到要求,要么补充灌肠,要么干脆第二天重新准备。不要「凑合着上吧」。

在美国的结肠癌发病率、死亡率稳步下降的今天。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还在上升。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立竿见影的就是筛查方面多使劲儿。4 个锦囊希望能够帮到您。对,就是:我们要在 50 岁或者更早的年龄开始结直肠癌筛查。筛查方法优先推荐结肠镜检查,但也有等效的替代可以选择。结肠镜并不需要每年 1 次,而是按照不同要求进行复查。每次结肠镜检查之前要在肠道准备上下好功夫。

参考文献(点击可查看):

1. Siegel R L, Miller K D, Fedewa S A,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 2017.[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7, 67(3):177.

2. Chen W, Zheng R, Baade P 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2):115.

3. Edwards B K, Ward E, Kohler B A, et al. Annual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the status of cancer, 1975-2006, featuring colorectal cancer trends and impact of interventions (risk factors,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to reduce future rates.[J]. Cancer, 2010, 116(3):544.

4. Heitman S J, Ronksley P E, Hilsden R J, et al. Prevalence of adenomas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 average risk individua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09, 7(12):1272.

5. 李鹏, 王拥军, 陈光勇,等.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5, 50(3):14-30.

6. Collins J F, Lieberman DADurbin T E, Weiss D G. Accuracy of screening for fecal occult blood on a single stool sample obtained by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a comparison with recommended sampling practice.[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5, 142(2):81.

7. Citarda F. Colonoscopy versus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ing in Colorectal-Cancer Screening[J]. Revista Clinica Espanola, 2012, 366(8):697-706.

8. Souverijn J H. Multitarget stool DNA testing for colorectal-cancer screening[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2):187-8.

9. Jin J.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6, 315(19):39–40.

10. Lieberman D A, Rex D K, Winawer S J, et al.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screening and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J].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3(3):844-57.

11. Rex D K, Cutler C S, Lemmel G T, et al. Colonoscopic miss rates of adenomas determined by back-to-back colonoscopies.[J]. Gastroenterology, 1997, 112(1):24-8.

12. Barclay R L, Vicari J J, Doughty A S, et al. Colonoscopic withdrawal times and adenoma detection during screening colonoscopy[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355(24):2533-41.

13. 杜奕奇, 汪鹏, 王邦茂,等.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草案)[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9):354-356.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魏玮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