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第一次看《走向共和》,看到第23集时最为震惊。这一集主要讲的是戊戌六君子就义。谭嗣同慨然吟出一首绝命诗:
等等,这首诗跟我小时候背的不一样啊。别的不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啊。
接下来,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召开记者会,在会上梁启超动情地谈起了谭嗣同的绝命诗:
这回的词儿总算是我熟悉的了,可剧情上却前后不一致。到底谭嗣同写的是哪一首啊?
突然,记者群里跳出一个叫王照的人,直斥梁启超为了争取同情,篡改了谭嗣同的诗。
这可真是令人震惊了,原来谭嗣同那么有名的诗,居然是伪造的。这可真是令人玩味的历史真相。
剧中说破这件事的王照,并非虚构人物。百日维新中,他担任礼部主事,因直言顶撞上司,咆哮公堂,却得到光绪帝赞赏,革了礼部六位堂官。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也逃到了日本,却和康、梁分道扬镳,到处对人说康、梁各种为了宣传而造假的事情,并披露了很多变法内幕。后世研究戊戌,王照的回忆也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虽然在史实上,王照没有在记者会上直斥过梁启超,也没提出过谭嗣同伪诗论,但编剧把这个人物安排在这里,恰如其分,是下过功夫的。
那么,这个梁启超伪造谭诗的桥段,是编剧原创的吗?
不是。
这个伪诗的说法,是出自《温故戊戌年》转引的台湾学者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
那么黄彰健又是从何而知呢?
按照黄彰健在《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这一章的考据,他找到了一本出版于光绪三十四年的《绣像康梁演义》,里面说六君子伏法之前,林旭忽然吟了两首诗:
青蒲饮泣知无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欲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恨。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黄彰健的推论逻辑是这样的:“《康梁演义》虽系小说,但其所记林旭第二首诗:‘望门投趾怜张俭’,则显与今传谭《狱中题壁》诗词句有雷同处。《康梁演义》所记此诗实值得注意……由于梁、谭关系密切,而梁又声名赫赫,交游广阔,人们遂认为梁所记谭此诗应得自可靠来源,真实可信,《康梁演义》讥讪康梁,已不能引起人同情,而其书系演义体裁,记事多误,故读者虽见‘望门投趾怜张俭’一诗与谭狱中诗辞句有相同处,亦不起疑惑。现在由于我发现康梁为了伪称保皇,造的假历史太多,对康梁所记,心存戒惕,因此,我对《康梁演义》所引‘望门投趾怜张俭’一诗,反另眼看待。”
也就是说,黄彰健认为这本小说里林旭的第二首诗,和谭嗣同的绝命诗很像,而康梁很喜欢伪造,所以很可能不是林旭写的,更符合谭嗣同的风格,所以他的原诗被梁启超篡改过了……
这个推论,实在是有点跳跃,但至少指出了最原始的史料出处。
可巧我去年无意中得到了《康梁演义》的影印电子版,高高兴兴打开,准备研究一下。
可我打开第二页,就觉得有点不对了。
元始天尊、如来佛祖和孔子,这什么情况?这是封神演义吗?再往下一页,除了康梁之外,居然还有个外国教主……
赶紧再看回目:
第一回 国阜民安万方向化,狼前狈后二宿潜逃。
好嘛。 熟读古籍爱听评书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类小说的开头,一般都得附会一段天庭往事,以强调现世种种,皆是宿命。比如《说岳》开头第一回,就是“天遣赤须龙下界,佛谪金翅鸟降凡”,《封神演义》开头是纣王惹恼女娲娘娘,派下妲己报复云云。书里的诸多英雄人物,都是上应星宿,颇有前史。
没想到这康梁二位,也没能逃脱这个窠臼。
在第一回正文里,作者先感慨了一通我大清河清海晏,能人辈出,连太平天国都扛过去了,对外国用兵的些许挫折不算什么,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讲起玄幻故事来。
话说兜罗天虚无洞里有两个守卫,出身于二十八星宿,一个是心月狐,一个是虚日鼠。这两个星宿天生狡诈,不耐寂寞,就商量着私下凡间享受荣华富贵。
写到这里,都还是传统路数,然后画风就不一样了。
两个星宿偷离了兜罗天,正商量去哪里投胎最好。虚日鼠说我曾经偷听虚无洞主讲法,说天下有四大部洲,中华地区以广东最为富庶,西夷以英吉利最为兴盛,你想去哪里投胎?心月狐说还是投胎到广东吧,以后住得厌烦了,再去英吉利也不迟。于是这两位直奔广东南海县而去,心月狐性子急,先投了康家,虚日鼠性子慢,后投了梁家。
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结果这一犹豫,导致康有为比梁启超早出世,两人只能以师徒相称。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作者开始写康有为的发迹历程,基本上是逢事便黑,光看回目就能领略。说慈禧早已洞见奸佞,荣禄、袁世凯皆是保驾忠臣,只有天子受到蒙蔽云云。就连戊戌六君子,被捕之后听审官说康贼潜逃国外,无不心怀愧疚,连称被他骗了。尤其是谭嗣同,自称误入保国会,一心以为能救国,早知康贼如此邪恶,绝不会跟他一起颠倒王章云云。
本来几位审官觉得他们认罪态度诚恳,没想到在康有为家里搜出书信一封,里面说,如果大清扶不起,不如自行起事,谭嗣同可为伯玺理——“伯玺理”的全称是“伯玺理天德”,即是President的中译名。
这一下,案子翻不过来了,六君子被押赴刑场,林旭吟了两首诗。
这里,就是黄彰健所见到的梁篡谭诗的一手史料出处了。
黄彰健自己说这个史料“演义体裁,记事多误“,实在是太谦虚了……这么一本脑洞大开胡编乱造的玩意儿,何止“记事多误”区区四字所能概括啊。
如果你们觉得前叙还不够惊悚的话,再往下看一段。
话说维新开始,康梁蒙蔽皇上,收了洋人的钱,开始在中土大肆拆毁佛、道两教的庙宇,还篡改儒经,废除科举。这一下子,惹恼了孔圣人、元始天尊和如来佛祖。三位神仙聚在三清宝殿内,商议如何收拾这两个奸人。
你没看错,是孔圣人、元始天尊和如来佛祖。康梁的倒行逆施,惊动了天庭,整个故事的画风陡然从政斗变成了玄幻。
就在这时,康梁事败,康有为在英国人的庇护下,一路逃到了香港。因为有洋兵保护,官府奈何不得。三位教主觉得时机成熟,毅然出手,派了子路、韦陀和赵公明三个人,一路前往香港捉拿康有为。
接下来的故事太过玄奇,简述不足以体现其特色,我将全书的最后两回手打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第三十九回 寻逆贼儒释道会孥 设奸谋众华民附会
话说至圣先师与如来佛、元始天尊同至三清殿,元始天尊传集诸世尊、天尊、道君、菩萨、尊者等众,齐集三清宝殿共议。诸世尊、天尊、道君、菩萨、尊者群推至圣先师为主。
至圣先师再三推让道:“诸位不须如此,我等只需协力相助,有始有终,彼此不分轸域,公事公办,以期顾全大局便了。若诸君务强某为诸位之长,某及请从此逝,莫怪予之不情。”如来佛、元始天尊见至圣先师始终不肯,只得允从。
于是至圣先师先使了子路夫子,如来佛派了韦陀使者,元始天尊差了正乙玄坛。当下三位听令已毕。至圣先师又吩咐子路夫子道:“今者一役,本迫于无可如何,此去务宜战兢自持,勿恃暴虎冯河之勇,遇有狐疑之事,可与韦陀尊者、正乙玄坛商议而行,万不可好勇兼人,致生疑窦,慎之又慎。”子路夫子唯唯侍立。
如来、元始也各吩咐了韦陀尊者、正乙玄坛许多话,然后三位告辞而去。但见子路夫子头戴鸡冠,身穿盛服,腰挂貂佩,手执长剑,乘坐肥马,那一种倨倨之貌、行行之容,真令人望之可畏。那委托尊者头戴金盔,身穿金甲,手执降魔杵,足登兽头靴;正乙玄坛头戴皂盔,身穿皂甲,脚着皂靴,手执钢鞭,坐下黑虎放出降龙伏虎的神威。
三位尊神皆是雄赳赳、气昂昂,各道了一声请,韦陀尊者在前,正乙玄坛、子路夫子殿后,冉冉凌空而去。
至圣先师、如来佛祖及子贡夫子,与诸世尊、天尊、道君、菩萨、尊者等众亦相辞各回洞府。元始天尊直送至三清殿外而别,按下不表。
……………………………………
且说韦陀尊者、正乙玄坛、子路夫子自奉了至圣先师、如来佛祖、元始天尊之命,前往香港捉拿康有为,以为蠢尔逆臣,不难就地擒获。因此三位直往香港而来,及至香港,打听该逆下落,方知早已离开此地,前往英京。于是子路等一闻此言,当即追踪而去。
毕竟康有为是否可被擒得,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回 逢异教邂逅在歧途 示奸谋分明飞草檄
却说子路夫子、韦陀尊者、正乙玄坛行至香港,打听得康有为已至伦敦。三人会议道:“我等既奉命而来,断无徒手而回之理。英国伦敦虽然离此遥远,我等兼程而进,也不消数日,便可驰抵英京。不然空手而回,不但于公事无济,无面目见我等师尊,及凡我同人,亦不免从旁窃笑。
韦陀尊者、正乙玄坛齐道:”此言甚合我意,我等即当追赶前去,总要将康逆抓回,方可销差覆命,不然终属难以为情。三人计议已毕,各自驾起祥云,直往英吉利国伦敦地方而去。
这日过了苏伊士河,正要赶路,忽见一阵妖风迎面而至。韦陀尊者即睁开慧眼,拨开云头,望前一看,但见一人不衫不履,非俗非僧,头扎一块八尺多长元青绸帕,拖至背后,身穿一件似圆领白布直辍,脚蹬一双皂皮鞋,满头黄发,披在两肩,一双碧绿眼睛,高鼻深目,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执一根四尺长短黄藤棒,身后跟着两个一样装束的童男女,迎面走来。
韦陀尊者正欲问他是何人,迎面那人一声喝道:“来者何人,尔等到我西国有何事,可曾带得照会。若有照会,赶紧拿出来呈验,好便放行。”
韦陀尊者听罢,已是暗怒,勉强带笑道:“我等不知什么照会,但至奉有教主口谕,从来走遍天下,不曾有人盘问。你是何人,要问我等来历?”
那人道:“尔等既无照会,我这管辖地方,可是不准进入的。” 韦陀尊者道:“尔说这地方是尔管辖,毕竟姓字名谁,可明白说来。如果实有名望,便将照会与尔验看,若无名望,可莫怪不但照会没有,而且还要赶紧让开,让我等赶路。“
那人怒道:“你等既要问你祖师姓名,你可站稳了。我乃是先天六万七百五十一年降世苏鲁穆大教主教下大法师勃老特是也。你是何人,快呈上照会。”
韦陀尊者听罢哈哈大笑:”我道是谁,原来是个无名异教,尔等听了。我乃西天佛国流传中土如来佛祖教下护法韦陀尊者是也。“ 因指子路夫子、正乙玄坛道:“这首执钢鞭的是太乙救苦元始天尊教下降龙伏虎正乙玄坛赵大将军,那手执长剑者,是大成至圣先师教下仲氏夫子是也。我等儒释道三教宗祖,因中国出了一个叛臣康有为,现在逃亡英吉利国。我等宗祖嫉恶如仇,故特派我等前来抓他。所以只奉圣谕,不知什么照会。尔可听明白了,快快让开路罢。
勃老特也笑道:”我道是谁,原来是中国最为崇信的三教门徒。在尔中国虽极尊贵,在我教中看来,实不算什么贵重。康有为虽为尔中国的国事犯,如今既在英吉利国,即是西国之民。不但英皇及官绅例得保护,及我等同教的,各教主也要暗地下保护她。若要捉拿康有为,尔等不必做此妄想,还是回去将你大法师这话告诉你家那三位教主。“
子路夫子、韦陀尊者、正乙玄坛听罢此言,不由得心中大怒,齐声喝道:”好一个不知好歹的禽兽,胆敢出言冲撞,掌抗逆臣,尔可知我等的厉害么?“勃老特也怒道:“我不知什么厉害不厉害,但是要着康有为,休要生此妄想。”
此时韦陀尊者也无暇与他再讲,便大喝一声,手起降魔杵,向勃老特打来。勃老特赶着举起藤棒,将降魔杵架住道:“你休得无礼,往下尚有话要说。” 不提防正乙玄坛赵大将军高举降龙伏虎鞭打来,一声吆喝:“好大胆的妖孽,敢阻你大将军去路,看鞭!” 说着就从背后一鞭打来。
勃老特知非敌手,赶着架住神鞭,哈哈笑道:“尔等但凭一时之勇,欺凌我法师势孤,且吧与你等说话,少时自责问尔家教主便了。说罢起一阵妖风,掉转头便走。子路夫子、韦陀尊者、正乙玄坛哪里肯舍,跟着妖风紧紧追去。子路夫子在后,亦缓缓赶来。
大家赶了一程,倏然间勃老特已不知去向,只见前路全是黑雾,不辩东西。韦陀尊者睁开慧眼,向前望去,怎奈妖气太重,正不敌邪,仍是分辨不出去路。不知英吉利国在何处。大家没办法,只得商议道:”我等暂且回去,将此话禀报先师,请斟酌定夺。
于是三人仍驾祥云,回归本国,不过一日俱到中土。三人将以上情节禀告各自师尊。至圣先师与如来佛、元始天尊皆是怒不可遏,因此又定了日期,仍在三清宝殿会议。
这日至圣先师与如来佛、元始天尊、诸世尊、天尊、道君、菩萨、尊者等众聚齐,大家商议了一会,也无定见。还是至圣先师说道:
“该教素所著名的,莫如英之耶稣,法之天主,美之基督,而要以罗马为三教之王。依某愚见,莫若飞檄罗马教主,将康有为所有恶迹申明在上。檄至罗马教主,转敕各教不得私自袒护。倘罗马教主也不以为然,一意恃强干预,某等再以利害说只。若再不行,然后以兵革从事,所谓先礼后兵。世尊、天尊意下如何?“
如来佛、元始天尊同声称好:”先师以仁义为重,礼教为本,如此行法,该教若知错误,我等只要将康有为拿住,各守各教,毫不迁怒。该教若执迷不悟,然后再以兵革从事,如此不失之弱,又不失之忍,两面俱到,最为上策。”
即请先师主稿,作起檄文,便差人驰送。至圣先师命子路夫子、子夏夫子两人先贤作起曹傲,一会已经写完,呈于至圣先师、如来佛、元始天尊。三人同看,上面大略言:
“康有为以新进官变乱国政,阴谋奸险,包藏祸心,故为国法所不容。亦人神所共愤。乃侥幸逃脱法网,远匿西夷,仗彼族之可依,便有恃无恐。吾教嫉恶如仇,协力除奸,冀法网之重罹,复典刑之明正。庶使乱臣莫不惊心,即为烈士忠臣同声称快,乃令同门弟子远涉重洋,誓将逆贼擒回中图。不料行经中道,忽来恶人,责问由来。咸曰教主既多方之阻挠,复依术之横行,致令去者莫前,奸人未获,荒唐如此,情理毫无。本主教未忍不教而诛,遥驰羽檄,伏望同申大义,共勉锄奸。勿为怙恶不悛,自贻伊戚。有厚望焉。
如来佛、元始天尊看罢,同声赞赏,当即命人分缮清讫,又敕令日行使者捧檄驰投。
你道这一道檄文赍去,那西国等教不但不能奉行,而且更加袒护。所以后来儒释道三教成了骑虎之势,于是兴师问罪,西国各教亦兴兵抗敌,在英国大摆迷云阵,儒释道议破迷云阵。康有为逃往美利坚,儒释道三教议设十面埋伏阵捉拿康有为等事,奇奇鬼怪,颇有可观,将于续集详载。
毕竟后事如何,请看续集书中分解。
看到这里,我大概知道这书什么路数了。以晚清官府之不堪,就算想黑康梁,恐怕也不会如此放飞自我。估计这是民间哪位帮闲文人揣摩上意,想要响应圣意,可惜肚中才学有限,只能把听熟的演义故事改头换面,做一个玄幻的本子出来…只是这位作者的文才实在是太烂,行文啰嗦臃肿,叙事颠三倒四,读之实在乏味。唯有强行春秋笔法的想象力,颇值得称道。
这么一本破玩意儿,拿来擦屁股都觉得糙,用来给谭嗣同的绝命诗做论证,也算是奇闻一件了。其荒唐程度,比拿《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借东风的段子来论证三国时期荆楚气候还不靠谱。
有意思是,黄彰健后来承认了这个错误,改正了观点,打倒了昨日之我。可是《温故》的作者不知道,以至误导了《走向共和》的编剧,堂而皇之地把这本玄幻小说拍出来,以至于到今天还有人拿这个当惊天秘闻,不能不说是经典作品里的一个大瑕疵。
————————————————————————————————————
不过要说梁启超,还真改过谭嗣同的诗。
谭嗣同被捕那会儿,刑部主事叫唐烜。他留下一本《留庵日钞》,说有一个姓朱的同事去过监牢,听狱卒说谭嗣同在牢里念了一首诗:“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朱把这诗告诉唐烜,唐烜记在日记里。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梁启超那儿,他发现有两个字殆不可解。大概是因为谭嗣同是湖南人,有口音,监牢狱卒或主官文化水平不高,很有可能听差传错。于是梁启超把“宿”改为“止“,把”树“改为”杜“。
“望门投止”用的是汉代张俭的典故。张俭在党锢之乱中逃亡,收留他的人家很多都被牵连以至家破人亡。“望门投止”是《后汉书》里的原话,投止即投宿。
杜根是东汉人物,因为劝说邓太后还政给安帝,被处以死刑。但他侥幸逃走,隐居山林。
所以梁启超改的这两个字,完全没毛病,不存任何疑问,只是还原谭嗣同的原作。
即使我们不查史料,仅看诗中引用的典故,也能分辨到底何者为真。张俭也罢、杜根也罢,都是为了坚持正确的事情而不惜自身安危,他们并不后悔所作所为。谭嗣同原诗后两句“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正符合了这两个典故的用意。至于那首所谓的“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一副“我做的事情是对是错,留给后人去评判”的暧昧态度,和一二句的典故榫头都对不上,其真伪可知。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马伯庸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历史上有哪些很厉害的骗局?
中华民国真的如大家描述和想象的那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