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你认为 AI 翻译会干掉人工翻译吗?
这是一个与前沿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很强的探讨价值,但也正因其涉及技术领域,这个问题本身就自带门槛。
在 PingWest品玩刚结束的 HAY! 18 大会上,搜狗在它的专属舞台上举办了这样一场辩论赛,讨论的就是 AI 翻译是否会干掉人工翻译的问题。
辩论赛的形式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有一定了解,但平常的辩论赛辩题多半是为价值型辩题或政策性辩题,意在探讨价值标准或是思考政策利弊,即使是事实性辩题也是对过去已存在事件的讨论。
而 AI 翻译的这个辩题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讨论的是未来某个行业的趋势,辩手只能通过目前还不成熟的案例和自己在领域内的知识积累来论证己方观点,很难以完全符合条件的案例和特别严密的逻辑来强有力地说服观众。这对双方辩手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此次搜狗杯辩论赛共有六名辩手,正反各三名,他们来自的领域也各有不同。如正方一辩李大锤为知名数码博主,对科技相关知识有着更丰厚的积累;反方一辩熊太行和正方二辩单口喜剧演员毛书记,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反方二辩刘思佳为中英双语主持人,对于翻译这件事有着独到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而正反双方的三辩,李翔和桂思博,则都是清华大学的辩论队成员,在辩论这件事上也有着自己的专业技术。
常规操作,打辩论赛前,先立论,第一步就是拆解辩题下定义。“AI 翻译会干掉人工翻译吗?”中的两个名词很明确了,剩下的便是“会干掉”的定义。“会干掉”指的是在事实上完全替代呢,还是指在功能上达到可替代的水准?题目没有明确说明,个中含义全靠双方辩手发挥。
正方一辩李大锤认为,题干指的应该是是功能上完全替代,而不是说完全消灭。
如果把这个题定义完全消灭的话,这就没法打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智能手机还没有完全消灭掉功能机,而且座机还在用,所以在特定的场景下我们一定会使用替代性的产品,所以定义干掉一定是功能上替代。
而反方一辩熊太行也直接正面刚,表示“消灭一个行业,让这个行业大学根本不再招生才叫干掉”。对于“干掉”的定义,双方自始而终都没有达成妥协。
正方李大锤举了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例子,比如 ETC,收费站的服务员速记员、流水线上的工人……这些岗位都有着共同的特性,即工作带有机械性和可重复性,它们最后都被机器所代替了。李大锤认为,翻译也具备了这两个特性:
“我们知道语言的语法是其中的规律性,人和机器在翻译的时候做的工作是一样的,样本级的基础上输入内容,算法处理,处理之后再输出内容,而学习翻译的过程其实就在样本积累。但机器学习样本的过程要比人要快得多得多,一个好的翻译员要5到10年才能胜任,机器一晚上就可以学习完。”
但反方熊太行对此难以赞同,他以穆旦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中的一句诗为例: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这句诗在翻译界一直是翻译优秀范本的存在,与另一个翻译版本的“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形成惨烈对比,翻译水平高下立判。而熊太行以此为例,也是为了说明 AI 翻译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无法抓住语言中的弦外之音,在这一点上人工翻译始终是无可取代的。熊太行认为,AI 翻译的存在,反而能通过这种对比让人工翻译变得更加昂贵,而不是被消灭。
但说到消灭,又回到最开始的定义之争了。正方坚持认为,“干掉”的定义不意味着消灭岗位。如果“干掉”代表大多数情况下可替代,那么熊太行所举的例子便成了“个例”。
正方毛书记为了进一步论证“干掉”的定义,又继续阐述了李大锤在立论环节所举的例子:智能机干掉了功能机,但后者依然并没有被完全消灭掉。马车也是,这么多年早就被汽车电动车所替代了,但纽约中央公园依然有人在用马车,所以想要完全消灭这些工具是不可能的。
毛书记再次强调(这句话真红):“干掉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在功能上可以替代在使用的时候应用场景里被主流消费者所认可,认为是更优的选择。我觉得被主流使用者认为是更优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干掉的定义。”
双方对于“干掉”的定义到此还是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反方二辩刘思佳便讲了另一个词,“翻译”的定义。
她认为“翻译”指的是我们要先理解意思,理解之后再翻成另外一种语言,然而 AI 其实是不理解人类的。人类在翻译时是先做完阅读理解再翻译,而 AI 则是绕过了对文字的理解,再直接用算法和数据等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对文字进行处理,进行一种没有感情的处理。
听起来似乎用算法也没问题也能完成翻译,但在熟悉语言的刘思佳看来,文字是很复杂的一种东西,许多情况下必须用人类的思维结合语境等各种因素才能完全理解。
正方李翔则表示,现在没法完全理解不代表以后也无法理解,就好比十年前我们还没想到,机器人能写诗,但今天我们却看到了。
李大锤也以科技的视角阐述了,机器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爆炸式的。“我们到一个点解决了一个问题以后,就可以完全解决掉AI翻译这个事情了。现在我们确实在某些小众领域(比如诗歌)不能,但未来在其他的领域绝对是可以的。比如出国,包括同传都是可以用AI替代的。 ”
最后的结辩环节,正方李翔则系统性地从成本、语言多样化、口译、笔译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成本方面来看,我们可以使用翻译 App 做定制化服务,带着它到国外去使用实时翻译服务,成本很低,但我们没法带着人工翻译随身出行。
我个人倒认为“个人使用成本”这一方面的因素并不在本辩题讨论范围之内,毕竟不管有没有 AI 翻译,我们都很难随身携带人工翻译,而人工翻译这一职业的主要工作场景也不在于此,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能论证 AI 翻译是否能取代人工。
语言方面,目前 AI 翻译的局限性在于目前只能识别较为通用的普通话、英语等,李翔认为给 AI 不同的语料库,便能使 AI 学会翻译各个地方的方言。口译方面她还列了数据,从公开资料来看,目前人工同传的准确率为 80%,而搜狗同传在语料库全的情况下能达到更高的 90%。“同传的场景包括很高端的会议,AI 在口译方面已经有超过人工翻译的实例了。”
再回到笔译方面,李翔针对前面刘思佳所说的机器无法理解人类一点做出了反驳,“人类一直很骄傲的物种,觉得只有人类可以理解东西,机器不可以。但不对,它只是在用跟你不一样的脑回路来理解这件事,而没有不在理解这件事。”
李翔认为,人类学习知识,吸收之后慢慢转化为输出,可以称之为学习和理解,机器也是如此,只不过不同之处在于机器的规律性和结构性更重,方式与人类有所差异,但也是理解的一种。
最后则是针对同传的常见工作场景,一般许多庄重的场合都有着一定的发言规律,人类审美也有着一定规律,这本身就可以被机器学习。
正方结辩完毕轮到反方桂思博,他认为评价一个行业未来发展时需要更实事求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AI 翻译未来会干掉人工翻译,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看到 AI 翻译在干掉人工翻译的路上依然面临着不同的困难。
“比如说它不像人,比如说语音语调,比如说外语翻译过来如何为人所接受理解,如何忘掉语言间的隔阂,这些问题对方辩友完全没有解释和回答。本着对行业发展负责的角度,我们先说不会干掉比较科学。”
相比正方对技术的乐观,桂思博的态度则要更为谨慎,他认为不该忽视目前现实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但对于这样一个前瞻性的议题,过于谨慎,未必是件好事。
那么,你认为 AI 翻译会干掉人工翻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