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以水木年华为代表的民谣时代的衰落?

既然被点了名字,又是这么严肃的一个话题,那我不妨严肃的讨论一下。

要讨论关于民谣的问题,首先要探究一下民谣这个词的来历。自我国古代,谣这个字是与歌相对应的。歌,是指有配上音乐的吟唱,对格式章节有一定的要求,可见,歌是正式的,有仪式感的,登大雅之堂的。相比之下,谣,是指流传于民间的,无语配乐,张嘴就可以来,对格式章节内容都没有要求,就像我们小时候小朋友之间互相开玩笑念的儿歌。所以说,谣,是真正的下里巴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民谣和童谣的概念基本是相通的,意思就是,歌词内容要简单到小孩子都能听懂并传唱,这样更容易在民间流传开来。(当然,这样的流传,所谓“谣言”,也容易被制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的话,《小苹果》,就是真正意义的民谣。(记得有一次坐火车去外地,旁边铺上的一个小朋友,到了夜深人静时开始哭闹,他的母亲只好用手机播放《小苹果》,小朋友一听就不哭了,但是一停,就又开始哭,导致我整夜都在孩子的哭闹和小苹果之间的无限循环中辗转难眠。)而时下流行的嘻哈说唱,其实也是古时民谣概念在当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我们这一代人理解的民谣又是什么呢,其实也是带有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内地音乐环境,除了原创的摇滚乐之外,流行音乐几乎全是来自港台和海外,时事造英雄,在万众期待之下,一群来自大学校园的歌手们异军突起,他们用简单的吉他,流畅的旋律,浪漫的情怀和更加文艺诗化的歌词,出现在世人面前,从而掀起了一个校园民谣时代的风潮,在那个年代,校园民谣几乎独自扛起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大旗。(其实,早些年台湾的校园民歌时代的崛起,也经历了类似的历程,在此不赘述。)记得93年,还在上大学的我,骑行历经千山万水,买到了第一张《校园民谣》的盒带,戴着耳机连续听了好多天,心情都久久不能平复,原因有二:一,我们终于有了能够代表中国内地的真正的流行音乐;二,那些和我曾一样在校园里抱着吉他写歌唱歌的学长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歌能让更多的人听到,这无疑的巨大的激励。所以这一代人,民谣概念的烙印,是音乐简单,歌词文艺,情怀上直抵内心深处。相比于当时只有爱来爱去的港台流行歌曲,更加清新且卓尔不群。

当然,咱们的一大特色,就是但凡一个事物展露出受到大家欢迎的迹象,就会被市场以杀鸡取卵的泛滥形势过度挖掘。(就像一条餐饮街上新开了家饺子馆,很受大家欢迎,于是这条街所有的餐厅都改成的饺子馆,直到把你吃吐为止,让你看到这条街转身就想跑。)在那之后一段时间,但凡新发行的专辑,都要打着校园民谣的旗号,几年之后,随着大家新鲜感的逐渐消退,再加上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校园民谣终于从曾经一统江山的流行音乐神坛上跌落。但是,校园民谣最辉煌的那些年,成了一代文艺青年的记忆中,最清澈湛蓝的一片天空。

多年以后,我不止一次的遇到身边的一些朋友,充满激情信誓旦旦的对我说,要掀起一场校园民谣的复兴运动,我总会笑笑的给他们泼冷水:第一,想让校园民谣回到当初一统江山的辉煌是永远不可能的了,那只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百花齐放才是正常的秩序。第二,民谣从来也永远不会消亡,它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也会在未来的不经意间,悄悄的回归。事实,也是如此。

至于所谓衰落,我只想再提醒另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当下,还有多少人还在提“校园歌手”这个概念?曾经的年代,歌手总给人一种混社会、没什么文化的印象,所以当一群来自大学校园的歌手冲进这个乐坛时,校园歌手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成了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而如今,当几乎所有的歌手都是大学毕业,“校园歌手”这个名词自然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一个名词的消亡,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事物已经消亡,而是因为这个事物已经无处不在,已经没有给它单独定义的必要。同理可见,当几乎所有歌手现在都在通过互联网传播自己的作品时,还有多少再提“网络歌手”这个概念?再次,恕我斗胆预言,“网红”这个概念,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人抛弃。所以,我想说的是,民谣,从来没有真正的衰落,而是默默渗透到了乐坛的各个领域,而不再以统一的形势单独存在,我们其实可以在几乎所有的歌手的作品里,找到当初那种简单,文艺,清新的呈现方式,其实,民谣早已无处不在。即使你追求的是形势上的纯粹的民谣,不用急,现在乐坛上也已经有大把的优秀的民谣歌手和作品,用自己独特方式继续吟唱的,并被值得爱的人,一如既往的爱着。恕我直言,被所有人都爱,未必是好事,因为,那一定不是真爱。

回归主题,校园民谣,从来没有真正衰落,因为几乎所有歌手都是校园歌手,而几乎所有歌手的作品里,都能找到民谣的影子。曾经的一统江湖,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时光荏苒,历尽铅华,留下来的人,才是真正值得的聆听者。而这一小片沃土,已经足够让它为爱它的人,茁壮生长。而曾经那一片湛蓝的天空,也在你的记忆中,从未被抹去,不是吗?

校园民谣,也从来不需要谁去拯救。抛弃掉一统江湖的野心,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有校园的地方,就会有校园歌手,有音乐的地方,就会有民谣。

音乐不息,民谣不死。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水木年华缪杰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