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软件想让你避开空气污染,但普及还得靠更多传感器

大概来说,导航 app 的功能就是生成一条时间或空间上最有效率的路线,但有人却希望添加另一个维度:空气污染指数。

这个西班牙团队把马德里作为“实验室”,设计了一个应用程式,能够实时更新各街区的污染水平,将空气质量评级为好、可接受、差或非常差,并让用户尽量避开得分较低的地段。空气污染指数(API)选取的是 NO2、O3、PM10 以及 PM2.5,数据来自覆盖全城的 24 个空气质量传感器。

这一模型在期刊《传感器》上发表

当然,用户总得让渡一些距离和时间上的成本,才能躲开污浊的空气。论文的第一作者 Francisco Ramos 告诉 Daily Beast,“短一些的路线往往交通量较大,而有严重污染”,而推荐的路线会帮助用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污染区域停留的时间,因而也算是一项“公共卫生措施”。

Ramos 说,在理论上,他们的技术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复制。但由于整个流程都依赖于传感器传回的数据,要是没有能够监测全城空气质量的基础设施,显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中国有这个条件吗?可以看到空气监测站点布设较为稀疏的地区,其实不占少数。

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点分布全图,来自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蓝天线路图 4 期报告》(2016)

“嫌贵”可能是传统监测站尚未普及的原因。据称,大多数城市用来测量空气污染的大型环境监测站,每个成本约为 1 – 2.5 万美元(约 6.9 – 17.2 万元)。相比之下,200 – 3,000 美元(0.14 – 2 万元)的微型传感器,更小、更便宜、更灵活,也与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理念相应和,是弥补基础设施不足的思路之一。

比如,美国芝加哥及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部署了覆盖全城的传感器,来收集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实时数据,并向公众公布。

而在悉尼、休斯敦、墨西哥城等城市,50 辆搭载空气传感器的 Google 街景汽车也已经开始展开业务。并且,通过四年的实验研发,街景车上的传感器与实验室的设备同等精确。

值得一提的是,四年中的一些发现佐证了,掌握更多的环境讯息有其意义。例如,团队耗时一年在奥克兰全境收集了 300 万个数据点后,发现,即使在同一个城市里,空气质量也有很大差异,一片街区的两头甚至可以存在 5 倍的指数差距。那么,对于住在这头的哮喘患者来说,另一头的传感器就没有多大意义,也因此,收集更详细的数据并非毫无必要。也只有对此有所认知,人们才能够得到避开污染的选项。

此外,流动监测也发现了地方当局此前没有监测到的污染点。并且,污染通常伴随着车流,而前者在一天、以至一周、一年内的不同时间段都存在剧烈波动。

要获取空气质量地图的另一种渠道,是来自用户自己,比如这个叫 Flow 的监测设备和应用,但这需要所有用户齐心协力——每个人都得拿着一个牙膏管一样的仪器,一方面了解周围空气污染的实时变化,另一方面与其他人共享数据——就是不知道要多少毅力才能坚持。

题图来自 Sebastian Hietsch on Unsplash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