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午,6点27分。
工位上的小张徐徐关掉网页,吮吸出杯子里最后一颗泡到没味儿的枸杞,正式结束又一天的摸鱼生活,打算面无表情地离开。
这是小张的第三份工作。
看着坐在办公室里眼睛死盯电脑神情严肃的同事们,小张内心充满怜悯:呵,努力个什么劲儿呢,毕竟你们这种底层员工,根本不知道明天和公司倒闭哪个先来。
“工作不值得。”
这是小张的口头禅,也是小张每天都在劝自己的一句话。
每个工作日,小张都会细心观察办公室的抽纸情况,一旦有异常就紧张得不行,赶紧找前台找行政,问是不是没钱买抽纸了、公司是不是要倒闭。
旁人看不懂小张,觉得他神经质。背地里说现在年轻人不行,一身上臭毛病,又穷又懒又丧,每天就会念叨着公司倒闭。
以前的小张,不是这样的。
02
下班路上,地铁站里刚刚换上了新的广告牌,小张看着画面中的男人,想到了过去的自己。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小张意气风发。虽然看起来是个很怂的职场新人,但内心还是觉得自己大有可为,对职场充满憧憬和敬畏——
在这里,小张明白了波浪号、表情包和嗯呢哈咩的重要性,它们是文字沟通的灵魂,是表达尊敬和委婉的标杆~~~~~
在这里,虽说周末加班是常事,但那个周日着实让小张印象深刻。当天晚上,小张加班至凌晨2点,内心忙碌而震惊:“这种周末,简直让我觉得自己年薪百万!”
第二天,小张早早到达公司,却发现办公室大门紧锁贴着张纸说公司暂停营业,看工作群才知道老板昨晚已经退群跑路。
小张气得发抖,只想追回自己的工资,却苦于找不到老板本人。微信群里,有同事发了公司的天眼查链接,大家纷纷在”用户评价“一栏里留言控诉公司跑路的事实,以警醒他人。
03
一切都很突然,没有任何预兆。
唯一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就是那段时间里公司办公桌上的抽纸总不能及时供应。
小张第二份工作,是在三个月后。
新工作的氛围很好,从不加班,抽纸无限供应,甚至还有下午茶,同事关系像阳光般温暖,小张愉快地呆了一年半之久。
直到上司坦言已经发不出工资,并开始每天苦口婆心地劝大家赶快找新工作。
那段发不出工资的日子,小张和同事们每天中午最期待的,就是外卖员迟到,那样就可以获得几毛或者几块钱的赔偿金。
晚上,9点40分。
小张躺在出租屋里,一边回想着自己的职场经历,一边叹气:不是我不想努力,是我的工作不值得我努力,是我一直运气不好罢了。
现在这份工作,小张又何尝不想辞职呢?只是总觉得房租太贵,只是总劝自己拿完年终奖再说,只是觉得也还可以凑合,结果就不小心在公司熬成了老员工。
每天都想着辞职,却从未主动离开过——这是很多“小张”们的常态。
04
事实上,在找工作上从来都没有“运气不好”这回事。
与叹气和认命相比,更重要的是研究那些“运气好”的人都作对了什么。
就像一开始,小张如果仔细看了群里那张截图,就会发现上面不仅有企业详情和用户评价,还有这家不靠谱公司极低的天眼评分:48。
电影《教父》里有句话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而小张,在找工作这件事上明显属于后者。
每次面试或接到offer,小张总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挑选工作的方式很简单: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些就足以让小张快乐。
至于公司经营状态、行业前景如何,小张不在意,也懒得在意。即使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拿出天眼查随便搜一下公司的名字,就能从它的90多种公开数据信息里发现很多内部情报:
哪怕只是看一眼“注册资本”和“变更记录”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只是在“天眼风险”里找找有没有劳动纠纷,就已经能帮小张避开无数地雷、逃离老板跑路的水逆霉运。
“及时行乐。”小张用这句话说服自己,选择继续做一只掩耳盗铃的鸵鸟。
但小张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幸运”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它们耗费的,不仅是拿不回来的工资、瘟疫使者般的简历,还有小张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期待。
小张说,26岁了,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命运说,26岁了,这是你亲手选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