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合占有率能代表“球权”么?

经常有关注我们的朋友私信来问关于一些常见的高阶数据的问题,例如它们是如何计算,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数据。在赛季期间,我们一般很难有闲暇来谈论这些问题,所以这个休赛期,我们会尽可能的选取一些有趣的切入点,尽可能少的列让人感到厌烦的公式,让大家轻松的了解这些高阶数据的优缺点和使用场景,做一个数据科普系列。


作为这个系列的第六篇,原本的计划里是没有回合占有率的,毕竟内容相对简单,但这个系列为数不多的读者要求重点讲一下,还是必须满足的(笑

什么是回合占有率?

回合占有率(Usage Percentage)通常简写为USG%,由于原文的影响,国内很多地方都翻译成使用率。这个译法虽然也没有大问题,但从字面意思上不容易理解这个数据的原本含义。它是指由一名球员终结的回合占他在场上时全队的回合数的百分比,因此回合占有率这个说法更贴近它的本意。

回合占有率是如何计算的?

如定义所说,回合占有率是一个球员占用球队进攻回合的比例。而进攻回合的计算在数值上就是投篮出手,罚球出手和失误。以NBA官网的计算方式为例,它的公式是这样的:

USG% = (FGA + (0.44 * FTA) + TO) / (TmFGA + (0.44 * TmFTA) + TmTO)

NBA官网的数据由于使用了play-by-play的比赛日志,因此可以精确计算球员在场时球队所拥有的回合数,公式中的球队数据部分也都是指该球员在场时的数据。

而在Basketball-reference上,为了方便统计久远年代的球员的回合占有率,他们采用了一种简单的办法来修正“在场时”这个概念。

USG% = [(FGA + 0.44 * FTA +TOV) * (Tm MP / 5)] / [MP * (Tm FGA + 0.44 * Tm FTA + Tm TOV)]

他们根据球员的上场时间占比赛总时间的比例折算了球队的总回合数,得到该球员在场时的回合数。这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因为某名球员在场时和不在场时,球队的节奏(Pace)很可能是有差异的,但这其中的差异并不会特别大。我们可以把17-18赛季官网的数据和BBR的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我们将两种算法的USG%作差,并进行统计,差值超过1%的球员仅有3人,而超过90%的球员的差值都在0.5%以内。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也高达0.986。因此,他们之间的误差实际很小,考虑到1996-97赛季之前并没有公开可以使用的play-by-play比赛日志,采用BBR的算法对更久远的比赛进行估计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做法。

回合占有率多少算高?多少算低?

从这项数据的定义来看,场上5名球员,平均回合占有率应当大约为20%,事实上由于明星球员巨大的球场影响力,球权会更加倾向于向明星球员集中,回合占有率的实际联盟平均数和中位数都要小于20%。

我们能从USG%的直方图中看出,USG%的人数分布并不是标准的正态分布,而是偏左,大量球员的回合占有率处于15%-18%,我们也能看到在27%-32%的区间有一个明显的人数增长,这个区间里大部分都是我们熟悉的球星。从这里我们也能明确一个事实,回合占有率超过30%就已经是联盟前十了。

回合占有率能代表“球权”么?

能,也不能。

之所以说能,是因为回合占有率顾名思义就是一项衡量球员占用了多少回合的数据。篮球比赛的本质就是两支球队如何利用有限的进攻回合尽量多的换取得分,因而把作为唯一资源的回合如何分配,如何由“投资回报”最高的球员来使用这些“资源”就成为比赛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很多时候,回合占有率最高的球员也是球队中进攻端最好的球员,他们掌握着终结这次球权的权力。回合占有率的高低代表着球员在球队资源分配中的地位高低。

但是,这个简单的“把球给最好的球员”的策略在真实比赛中并不是那么容易执行,一方面过大的进攻戏份会大量消耗球员的体力,另一方面,防守方对明星球员的针对性防守也会导致球员实质上并没有那么多进攻机会。高回合占有率往往意味着很难维持极高的效率,球队通常也不愿意采用这样的策略。因此,历史上达到极高的回合占有率,效率又不至于太难看的情况往往不单是球员一身神力,通常还可能是球队的无奈。比如05-06赛季的科比,86-87赛季的乔丹,16-17赛季的威少更是把这项数据的首次超过了40%。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擅长持球在中距离作业的球员更容易消化更多的球权,因为三分线外的出手由于距离太远,往往很难在贴防下持球出手,而对手又不可能不断的给出空位出手的机会,篮下经常需要面对大量的收缩包夹,激烈的身体对抗更容易消耗体力,要大量提升回合占有率通常就需要一定的中距离产量。我们回顾历史,高回合占有率的球员,诸如科比,乔丹,威少,艾弗森,安东尼,韦德,都是中距离出手很多的球员。(当然,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擅长在三分线外持球出手的怪物级球员,比如哈登,库里)

之所以说不能,是因为很多时候,球迷们口中的“球权”并不是“终结权”,而是“持球权”。一名球员从弧顶持球,运球调整节奏,叫一个挡拆,利用挡拆突破到篮下,然后再分球个底角的队友,队友出手。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由持球人发起进攻,创造出手机会,支配球的走向,但在回合占有率中,这不是他的回合。很多球迷,包括一些自媒体写手,对USG%的认知往往是从“使用率”这个词开始,进而拓展到他们想象中的“持球权”,所以经常以为USG%还包含了,诸如持球时间,单打次数之类的统计。更夸张的想法是,认为一名球员如果USG%很低,那就是不占球权,不会长时间持球,进而推出这名球员进攻参与度就很低这样的结论。事实上USG%并不能代表“持球权”,也不代表进攻参与度。反过来,持球时间少也不代表回合占有率低,不代表进攻参与度低,不代表进攻能力差。

前几天我看到有人提问“库里能否消化大量球权?”,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知道提问者是否暗含这样几个想法。“库里现在没有在消化大量球权”,“库里的无球型打法意味着他持球能力不行”,“库里现在在勇士的打法意味着他的战术地位低”。我无法理解抱有这样想法并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的思路。我们知道库里已经连续三年回合占有率超过30%了,这个数据三年来也基本处于联盟前十的水平。即便谈“消化持球权”,马克-杰克逊时代库里也有过光挡拆持球终结这一项就超过37%的赛季,完全称得上是核心后卫的打法,当时他的阵地战每回合得分也超过了87%的球员。我们也应该很清楚,库里更多的打无球是勇士从一支季后赛强队发展成一支可以进入史上最强球队讨论的关键,“库有引力”的现象也得到了多方数据的验证,这都说明了一个球员的进攻参与度和他是否是持球打法之间没有很强的相关性。

助攻应当被计入USG%的计算中么?

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疑问,就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所说,一名球员开发了进攻机会,支配了球的走向,就因为最终的出手不是他的,就不算他的回合了么?本-法尔克在他的个人数据网站Cleaningtheglass上就提出了一个包含回合占有率的算法,他把每次受助攻所形成的投篮出手所占的回合都会平分给出手人和助攻人。当然这里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平分?有一些算法中,会把出手的三分之一分给助攻人。以及既然出手要平分给助攻人和出手人,那失误呢?一次传球失误是不是也应该由接球人和传球人共同负担?

比法尔克更夸张的算法来自Seth Partnow,他曾是一名与NBA毫无关系的上班族,业余时间兼职担任数据博客NylonCalculus的主编,但目前已经被雄鹿队雇为高级数据分析顾问,圆了自己的草根篮球梦。他曾经发明过一项叫真实回合占有率(True Usage Percentage)的数据,他不仅要把助攻出手算给助攻人,还要算上NBA官方追踪数据所统计的潜在助攻(Potential Assist),凡是接球人接到球后在一次运球以内就出手的传球都会被记作一次潜在助攻,无论这个球最终有没有进。以威少为例,他17-18赛季场均送出了20.3次潜在助攻,这毫无疑问能让威少的真实回合占有率超过50%。

大部分时候,高助攻率的球员往往都是高回合占有率的球员,但也有一些球员的回合占有率会因为他自己主攻能力不强,偏向于送出助攻而显得比他们实际的情况要低。比如隆多,追梦-格林,鲍尔。同时,这样的球员由于有较强的传球倾向,往往还是同等回合占有率里失误率较高的。(也有一些球员回合占有率很低,助攻率很低,但失误率却很高,我们通常叫他们——黄油手)。


我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数据的事情,怎么办?

当然是接受这波广告,关注“篮圈即是原点”的公众号和微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