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知识平等”不仅没有实现,还是现实不平等的映射

“你指望我们志愿免费贡献我们的知识吗?这里的人甚至无法志愿贡献时间。”

在维基百科社区一年一度的大会 Wikimania 2018 上,一位非洲编辑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它背后的问题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非洲区被忽视;志愿者的免费付出存在局限性。

维基百科的目标就是打造地球上人人皆可免费获取所有人类知识的平台。它靠志愿者工作累积起庞杂的信息,但这种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却因经济障碍而很难正常运作,这就导致维基在知识的“全球覆盖”上做得并不那么出色。人们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以及能接触到知识的人口,都远未达到平等。

现实差距不可避免地渗透至线上——无论在贡献者还是内容领域,非洲都和其他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原因包括网络、基建等技术领域的差异、全局偏见、信息在地理领域上的分布不平衡等。

Wiki In Africa 的数据显示,香港地区一个季度内进行的词条编辑可以超过同时段整个非洲大陆;带法国坐标的相关条目是非洲的 100 倍;地区词条的编辑来自本地区的百分比统计中,非洲区以 13% 垫底。牛津大学的一项统计也表明,欧洲词条和非洲词条的比值约为 20:1,虽然非洲大陆是欧洲的 3 倍,人口是其 2 倍。人们还发现,南极洲拥有比非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多的词条数。

Wiki In Africa 指出,词条贡献者的稀缺源于非洲网络文化的缺失(这背后又可引申出更多议题)。最可能的根本原因还是网络带宽以及信源的语言问题,比如欧洲的词条编辑者就可以轻而易举从丰富的书面资料里截取引用。

维基社区已经意识到了结构性不平等将造成参与壁垒,因而把“知识平等”(Knowledge Equity)提上了日程——特定地区的人和社区需要更多的扶植。在非盈利组织维基基金会提供了相应协助后,差距有所减小,欧洲和非洲词条比值下降至了 10:1。

但是知识分布不均仍然是个大问题。牛津大学的数字科学家 Martin Dittus 指出,维基构筑在编辑们的“志愿性”上,这些编辑受热忱而非盈利心理的驱动,自愿贡献知识——这自然是件好事;为了防止游说组织和广告商占领平台、减少利益冲突,维基也不乐意推广“有偿编辑”。但这套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可行,“社会经济环境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网络知识产出上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享受着经济发展的红利,因而有时间在维基写词条。

有偿编辑自然会引发其他的问题,比如人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富裕国家和大公司的词条。因而 Dittus 呼吁一种两全的策略,既可以解决不同地区人口不同的参与能力,又能消除广告影响。

他提到了一个 “Wikipedian in residence” 的现存模型。这是一个存在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机构、教育机构等地的维基词条编辑职位,在机构的支持下编辑并公布面向公众的信息。

从参与机构的地理分布来看(英、法、美、挪威、瑞典、西班牙),这似乎又是一个和非洲没什么关系的项目。很难说它可以解决欠发达地区多数编辑者的生计。

题图来自 Pexels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