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思考的维度,从「读人」和「读己」去获取信息

生活不顺,遇上烦恼,似乎总有一张万能的药方——多读书。

读书、健身与旅行,已是新时代青年的三项「非处方药」。但作为在本科读了四年哲学的人,我有时常常会想,比起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维修冰箱和洗衣机的说明书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更直接。

各人有各人的难处,作者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不知我正面临着怎样的境遇。开出来的药方,也未必对得上我的症状。搞得我往往是听了一肚子道理,却还是过不好日子,很是憋屈。

我想走出这困局。于是我决定换个维度,去获取信息

读人

我开始更多地从人的维度,获取反馈与建议。

近来我时常觉得,一些人聊天中给到我的启发,有时不亚于读书。仔细想想,这当中的缘故其实自然,因为这个人不仅是说,他还做到了;他不仅做到了,他还就在我面前,供我问询。对于想解决有关问题却始终在原地打转的我来讲,这可真是一座宝矿。

好比我聊天掌握不好节奏,这问题我隐约知道,却始终难改。直到前一阵有朋友要去海外读书,临别吃饭。也许是想到此后有一年半载不会相见,他上来就将我一通批,「我觉得你说话有料,但是讲话的方式总叫人想睡觉。」

我脸一红,还是问了下去,「那你说怎么改?」

他娓娓道来。

很多话因为讲很针对,算是直接扎在了我的病灶上,可以说又痛又爽。仿若我在读一本书,他直接红笔加粗给我划了重点,逐字逐句地告诉我,我天天都在哪犯错。

脸上是火辣辣地疼,但心里其实很过瘾。

其实从内心抵触到虚心接受,这一步我也是花了好久才跨过去。别的不说,因为怕被人挑错,在香港七年,直到毕业我都讲不好广东话。这问题那朋友当年也与我提过。过去我和他吃饭,点菜甚至加汤都要请他喊服务员,就怕念错音漏了怯。他那天就跟我说,「别怕,大胆讲。」还反问我,「到底是念错音丢脸,还是四五年了都讲不好广东话丢脸?」

我觉得他讲得有理,但练厚这点面皮,花了我整整五年。等我终于克服这点心理障碍,接受了这种负反馈调节,那我之后在粤语上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粤语学习记录

我的「听讲笔记」

别人讲得精彩,光听可是不够。言语间的重点我得记下来日后揣摩。

过往我读书会做笔记,现在别人讲到精彩处,我同样会掏出手机,做「听讲笔记」。这事儿其实挺能增强对方的虚荣心。他一高兴,更加「好为人师」,我正好能收获更多。这样的姿态看似「低下」,但我现在想明白了,有时觉得能与对方平等沟通甚而辩驳,是一种错觉。

在我所咨询的话题上,对方掌握的信息量、经过的思考要远多过我,所以我本来就更应当认真听和问。

而提问的过程,也是在读他。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是否答得好,我心里也有杆秤。再说得有野心一点,通过这样的问与答,我是想「吞吃」下他的视角。随着提问,他能给我远比书本要针对的答案;随着提问,他会告诉我他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也随着提问,我能够接近他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我的核心朋友圈里,每个朋友都至少一个标签。有的关于职业,比如律师、交易员、会计;有的关于本硕专业,比如历史、政治、数学;有的甚至是一些看似很虚的东西,比如勇气和执行力。

我提炼出这些关键词,就是想在遇到相关问题时,直接想起这个人。通过这个人的桥接,我能更快地获得更高质量的信息。如我最近对太平天国感兴趣,马上就可以找本科学历史的老友荐书,看到相关文章也可转发给他,他也乐意讨论这些;再比如我有做不出的会计题,都可以转给在四大干这行的老友求教。他也不会?不存在的,毕竟他背后还连着几十上百个会计。

许多时候,人是比谷歌更好用的搜索工具。特别是当这个人在这个话题上浸润已久,那他能给出的答案,往往比搜索引擎还要好,还要实际。因为里边不仅有他的体会,还有他曾经犯过的错。

只是看他愿不愿意告诉你。

当然,只是在微信里打标签实在过于潦草。现在,我已在印象笔记里建档人际笔记本。每个朋友都有单独一篇,记录点滴。这不全然是我问他答,他的爱好,他的苦恼,以及有什么我能帮到他的地方,都值得思考与记录。

友情需要维护,从来不该是单方面的索取。

我的「性格篮子」

我是内向的人,凡事不敢争取。内向固然给了我极珍贵的内省品质,但很多时候,在需要我外向、需要我站出来的时刻,我做不到。这阻碍了我的成长,更使我丧失了许多机会。我一直想要突破这点性格上的局限。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我一直不信这邪。我始终觉得,性格不过是人在一系列情境下的习惯反应,只要我能逐个雕琢这些反应,再把它们综合起来,我就相当于拥有了那种性格。外向的人或许天生外向,而经过后天训练,我也同样可以。只不过我要走更远的路。

曾经我的办法是读文艺作品。织田信长的洒脱不羁、曹操的枭雄之性、邓公的实在与坚毅,都曾深深打动我,那都是我想成为的模样。只是想学到这点性格特质,又远远难于学具体知识。因为他们离我太远。我只能远观到他的勇气,却无法看到勇气下他强行按住的恐惧;只能看到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却无法将他的痛苦与无奈细瞧。

人一旦离得远,就会被神化,就不真实。而不真实的东西,通常是没法学的。你只会赞叹他怎么做到的那些,却对他的来时路一无所知。或许好的传记可以,但又往往受限于虚美与隐恶。

后来我慢慢发现,许多品质,身边的人就有,从身边的人身上,我就可有的学。

好比我将自己的内向剖开,里边其实是胆小懦弱,而不敢争,其实是输不起。我很瞧不起自己这点怂劲,乃至在钱包上烙了「勇气长随」四个字,下定决心要改。这一年多里,我很欣喜地看到,属于我的一点刚猛,正在缓缓育成。

傻吗?挺傻的。但是还算有用,挺不错的心理暗示。

决心是有帮助的,但与我的室友关系也挺大。他北方人,直爽豪迈,遇到事总将「别怂」挂在嘴边,然后猛冲猛打。和这样的人长久相处,我逐渐看懂,他为何会有这样豪爽直接的性格。好像主要是因为……家里有钱。有底气所以不用讨好别人。

说正经的。事实上,他看待许多问题的思路,确实很影响到我。敢爱敢恨,想赢,也不怕输,在某些方面,我能感到自己的取舍在向他靠近,吸收他的视角,化为我用。勇敢这项品质一点点被复刻到我自己身上,这感觉好像是在自我养成。

还有许多好品质,我都想学。同上边建立「咨询小队」一样,我也想建立属于我的性格篮子,它们都来自于我的身边人。等到这一篮子的性格一件一件发展成熟,那性格就不再成为我的阻碍。我只要考虑在不同的情境下,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性格就好。

会实现吗?但愿我不是全然痴人说梦:)

读己

知识与性格上的信息,别人都可以带给我。但要说谁最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那一定是我自己;要弄清楚今后往什么方向走,那一定也是我自己的责任。

只是这种对自己的探索,往往不能够一蹴而就。过去几年里,我以为自己做得最值的事情,就是写了一千七百多篇日记。这些字句,铺就了我的来时路。

到外地时我很爱在当地打多两篇,很多记忆,就不会随风散去。

来时路

一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是一千七百多个迥异的我。因为是日记,我尽可以对自己无比坦诚。坦诚到我再读及当年的文字时,都特别想抱抱那时的自己。

高考后的迷茫,进大学时的无措,毕业前的焦虑,一点一滴,都在纸上。我想隔着屏幕你也能感受到我当时的心绪:

高中时还有理想有抱负,现在只是麻木,只想逃避。每次走在路上,都只想快点回宿舍,不想给人瞧见。我很自卑,而可怕之处在于,我还认为我自由。(2012.2.4)

没有什么比我自己的文字,更能牵动我的心绪。那时候的我确实挺没用挺无能,但那就是我的来时路。每当我现在取得一点小成绩,心情过于亢奋,我都会回头看一看。记忆会美化自身,而白纸黑字永远在那里。它使我从躁动恢复平静,也使我更加包容,因为它告诉我,每个人想逃出他自己的肖申克,都不容易。

当然不可能每个点都那么丧。日记里有专门的「开心」标签,现在看来有的很呆萌,因为根本不会再像那样弱弱地思考了:

到组爸妈快毕业时才开始喜欢组聚。平时和组兄弟也不联系。真希望你能慢慢打开自己,多去和人交流,其实没什么不好的,是不是呢?加油,阿童。(2014.1.18)

Day One 有个功能叫「去年今日」,会在每早推给你这一天的每个过去。每早我都会打开看看,一年前的我,两年前三年前和八年前的我,每个我都在诉说他的故事。这就是我的历史。尽管在这些历史里,不如意固十之八九,但就算有的苦涩有的难受,有的甚至不忍回顾,但只要它们在那里,我心里就很踏实。因为正是那每一个过去,汇成了今天这个我。

不煽情了。我最想说的是,这些文字比我更懂我自己:我的优势何来,我的弱点何在。别的不说,仅是上文里所说的勇气,我就在日记里不知把自己批判了多少回。一件事一件事地反思,尝试在相同情境下,找出更好的选项。正是靠这样一遍遍的洗刷,我才能够积蓄到足够力量,尝试冲破这性格上的囚笼。

换言之,每篇日记,其实都是我与自己反复的对话与反复拉锯。有时候回头再看,才发现我已经走出了好远的路。

最近在日记里开展了些新活动。说是新,其实是我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干的事。

三年级时的我特别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写给一年后的自己,问他那时候多高。现在我又开始了类似的期许。我想写给一年后、两年后甚至五年十年后的自己,我想知道那时候的他会怎么样,过得还好吗。

这倒不是纯粹地遐想与空想。而是我发觉,只有当真正对未来怀有切实的期许,我才真正会去把握每个当下。就如同数千个过去汇成了今天的我,每个现在的我汇到一起,就构成了我的未来。

我想要做很多很多事,有的很常规,比如成家立业;有的很遥远,比如下深海、上太空;还有的相当扯淡,比如能和鬼神沟通(其实我觉得这是叶公好龙)。而它们有个共同点,都在未来。每每想到这点,生活就有了盼头。有盼头就不容易无聊,而无聊恰恰是人生的大敌。

不煽情了。这事儿说穿了就是列计划而已。计划真要落实,那也不是只在日记草草记两笔的事。现在我的做法是放进印象笔记,而后一点点推进,从年到月到周,再到一周每天,安排事项,项项落实。这是在以终为始。是我读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印象很深的一条好习惯。

周计划

总而言之,通过日记,我正在把自己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给拴在一起。

这事儿的感觉特别好,仿若是在时间的长河上,我有了一台时光机。虽然时间事实上没法回头,但日记多少能使我保留自己的过去;虽然前方仍旧是迷雾重重,但随着一项项期许的落笔,梳理着梳理着,我至少更知道自己要些什么了。那就不会「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

很奇妙。从别人口中,从自己笔下,我正把自己一点点抽丝剥茧。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成一体,他者与自我重新联系。慢慢,迷茫从我身上剥去;慢慢,笃定在我身上显现。我好像终于找到了属于我的那点为什么。这也是我在读了四年哲学后,所没有找到的,那点人生的意义。

后记

文中所有表格,都是使用印象笔记自身所附带的表格。这里 有一些模板可供参考。

文题中说是要离开书本,实际上写完我才发现,我的许多思路,仍自书本而来。这一篇的想法许多承袭自《原则》一书,比如怎样放下由 Ego(我执)造成的自我设限,多听取他人意见,从而找到最合理的道路。达里奥的想法改变我很多,事实上,我在上一篇讲精读的 文章 里,说要接纳反驳,运用的是同样的思路。

这篇文里的许多都很虚。但就像我在开篇所说,谁也无法全然对别人感同身受。每个人都面临着他特有的艰难,理论与现实的鸿沟,需要他自己去跨越。在每个十字路口,都要他自己作选择。选择固然不易,也需要他承担所有责任与后果。但这恰恰是身而为人的自由所在:你有自由意志。

最后用梁任公的话收尾吧: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