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噪声早就改变了城市鸟类的习性。譬如,雄性麻雀扩大了声音频率,夜莺在工作日的早晨提高了嗓门,而处在嘈杂地区的知更鸟改在夜里唱歌。但是,鸟类对交通噪声的迁就看来不止于此,它们很可能还让渡了自己的寿命。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鸟类学研究所的一项实验,对 263 只 21 天到 120 天大的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播放了德国慕尼黑一条繁华道路上某个鸟窝的录音,以观察变化。这些鸟类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珍珠鸟,常被用于脊椎动物研究。
它们被分为三组:1)从父母自产卵、孵卵和育雏期间到孵化后 18 天大期间都暴露在交通噪声中的雏鸟;2)父母没受到噪声影响,但自己在学习感知运动期,即于破壳后 18-120 天都暴露在噪声中的雏鸟;3)父母和自己都没受到噪声影响的对照组。
结果发现,在 21 天时,三组鸟类拥有近似长度的端粒(telomere)。不过,情况在随后的 100 天中有了分化,端粒缩短得最快的是第二组雏鸟,它们的端粒最终比另两组鸟类要短得多。这不仅表明,交通噪声会缩短鸟类端粒,还说明,比起父母产卵期到幼雏期,鸟类在学习期受到噪声的影响更为显著。
“鸟类似乎已经适应了喧闹的城市生活,但实际上,(在喧闹中)它们可能衰老得更快。” 研究的共同作者 Sue Anne Zollinger 说。
端粒是常用来反映衰老的生物指标。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一段保护性序列,它能在 DNA 的复制中代替重要遗传物质被磨损掉,并且,其长度与细胞活性及寿命极限呈正相关。当端粒耗尽,细胞就会降解死亡(这个理论获得了 2009 年的诺贝尔奖)。
去年,瑞典隆德大学的一篇研究发现,与生活在乡村的同类相比,城市的白颊山雀会更快地损耗端粒,并且,拥有短端粒者更容易早夭。这第一次揭示了端粒长度与城市个体存活率间的关系。
根据以往研究,除去年龄增长会缩短端粒外,压力也会加速这一进程。比如,孩子生病的母亲被发现拥有更短的端粒。对城市动物来说,环境压力可能包括变质食物、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夜间的光污染,以及来自人类及野猫的干扰等。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试图探索噪声污染与端粒的关系。在实验室中排除了一系列复杂变量后,它首次表明,交通噪声会导致端粒受损,并可能加速鸟类老化。用论文中的话说,这是“确定因果机制的第一步,或许能解释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鸟类为什么有寿命差异。”
此外,研究还首次记录了鸟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噪声的反应,并考虑了父母的作用。在所有组别中,18-120 天受噪声干扰的雏鸟被更多地缩短了端粒。据论文的解释,这个时期对鸟类来说非常敏感,它们试图离巢,独自生存,要学习飞翔、用声音交流和觅食。
至于为什么暴露于噪声的父母没有将影响传给幼崽,论文猜测幼雏可能受到了父母的保护,但刚刚长大的鸟则不会顾及这些。
理论上,减轻压力、戒烟、运动、健康饮食以及增强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都可能有助于减缓端粒的磨损。不过,尽管端粒长度与细胞活性存在相关性,并在科学研究中广泛用作衰老指标,但还不能确定端粒长度就是老化的原因。
这个最近发表《动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Zoology)期刊上的研究始于 2014 年。同一批鸟的寿命大约还有四年,团队将持续观察端粒与寿命的关系。
对于目前的研究结果,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 Rachel Buxton 觉得,这会让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会遭受这种不幸。
人类当然没有被豁免。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噪声已被证明会引起大脑发育迟缓、认知功能受损、学习和记忆缺陷以及心脏病、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胆固醇等一系列问题。
题图来自: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