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前吃喝玩乐,最后裸考……关键的年终报告要等到前一夜才开始……想和喜欢的人周六看电影,却周五晚上才开口约对方……很多人应该都做过类似的事吧。其实,这些事可以总结为一个日常小习惯:主动给自己“挖坑”。
这种看起来很不理智的,但依然经常发生的行为,在心理学中有个对应的概念,叫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是指在进行一件事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并在事后将结果的不理想推脱给事先预备好的理由。自我设障看似是一种自我保护,但长期如此会给我们带来较大的伤害。
哪些人更容易自我设障?
1. 回避失败型动机取向者
人们选择做或不做一件事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获取成功和避免失败。有一些人就算知道有失败的风险,也想为了成功一搏,而还有一些人比起可能面对的失败,宁可选择不要成功。习惯自我设障的人通常属于第二类——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
2. 过度悲观者
当预感会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过度悲观的人会选择放弃抵抗或不做努力,并且无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我的未来是不美好的,我无法得到我想要的。他们不会尽全力,因为觉得努力是无济于事的。甚至,过度悲观者使用的设障方法都是更加消极和被动的,比如拖延。
3. 隐性自恋者
自我设障常常和低自尊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它和自恋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恋的内核使得人们不能直视、甚至不敢想象自己的“能力不足”,也无法接受他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
4. 自我意识过高的人
过于在意成败得失的自我设障者们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过高的自我意识——总觉得别人在看自己、在评价自己,甚至在等着自己“出丑”。
长期自我设障的可能危害
自己“挖坑”这件事,的确有它的积极作用。人们通过自我设障为可能的失败寻求看似合理的外归因,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毕竟,对许多人来说,面对和接受“我努力了也不过如此”这件事,才是最困难的。
自我设障不仅能起到维护自尊的作用,甚至还能在特定情况下提高自尊。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当一个人在自我设障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时,我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能给自己再加一层光环——“我都出了状况,还可以做得这么好”。
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努力”不是褒义词。他们会觉得,那些拼命努力,却没有取得什么可见的结果的人,有点儿“傻”。所以他们想要给自己营造出“不努力”的形象,其中包含着“我只是不努力,我努力了就一定会和现在不一样”的幻想。
然而,自我设障能给我们的“保护”一定是暂时且脆弱的。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虽然自我设障是一种用来保护自尊的策略,但若是经常这样做,会让人们不自觉地将对自己和未来的期望越放越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也会越来越不准确。他们只会去好好完成那种极其简单、几乎不可能失败的任务。
而真正健康的自尊,一定是建立在对自我有相对全面的认知的情况下的。这种“全面”包括了,清楚认识到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地方,优势与劣势,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依然坚信自己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自我设障带来的短期自尊的提高是不堪一击的;长期来看,它本身就是我们给建立健康自尊所设立的一个障碍。
归根结底,自我设障始终还是一种消极回避的策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欺骗。它既不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也无法给人带来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成长。长此以往,甚至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何跳出不敢努力、自我设障的怪圈?
1. 有意识地降低自我意识
当一个人在人群中更少地感觉到自己的时候,被评判带来的焦虑和不适会很大程度上消失。所以,在需要时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在意我的表现。
2. 学习新的认知策略:“防御性悲观”
防御性悲观,指的是人们在事情发生前,想象出可能的最坏情境,并为之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时依然作出指向最好结果的努力。防御性悲观的前半部分看起来和自我设障的策略类似——“事情发生前,想象出最坏情境”;但两者基于这种想象所作出的行为却是截然相反的。
练习“防御性悲观”,就是考虑和分析所有可能的最坏的情况,具体地思考可能会发生什么一一做出实现的应对步骤计划,而不是宽泛地悲观恐惧、沉浸在恐慌中。更不是将时间精力用在提前找好失败的借口之上。
3. 进行归因训练,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概念
面对负面结果时一味地向内归因是不健康的,然而总是刻意地向外归因其实也不可取。最健康的归因方式,是相对平衡的——不论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能明白自身和环境都对结果产生一定作用。
对自我设障者而言,他们需要承认自己对结果是有影响的。这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痛苦,但也是找回控制感的过程。比起幻想自己不会失败、或是即使结果失败也与自己无关的自我设障者,相信自己在一件事情上具有一定的控制感,并且能够通过努力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或许才是更加现实和可靠,也更利于自己成长的做法。
最后送一句话,与习惯给自己挖坑的小伙们共勉:
比失败本身更可怕的,是我们因害怕失败而放弃行动。
痛彻心扉?我们陪你33天走出失恋!直播+答疑+互助社群,请戳Live课:33天走出失恋课程
想好好恋爱,收获平等且长久的关系,请戳私家课:好好谈恋爱私家课程
专业心理咨询预约:不抽成的心理咨询预约平台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为什么长大后,「疲劳感」越来越难以通过睡一觉消除?
情侣间怎么增加亲密感,维持亲密关系,怎么从喜欢过渡到爱,走进婚姻?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6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字如其人」是真的吗?这能看出什么?
有哪些读书学不来,却很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