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最后的防线
1914年9月,东部前线。
随着离树林越来越近,步兵团从纵列转向了横列。在这些部队之中,弗拉基米尔所在的连队穿过了最后一垄小麦田,径直撞进了树林边缘的灌木丛中。当士官们大喊着“保持队型!”时,炮弹开始在他们头顶爆炸,灰蓝色的烟雾在周围腾起。
弗拉基米尔右侧的士兵哀嚎起来,只见他的右膝瘫了下去,接着被气浪掀翻在地。弗拉基米尔转过头,看到好朋友彼得罗夫也在痛苦地颤抖着,他左手扶着树桩,周围是一大片焦黑的痕迹。
看着奄奄一息的战友,弗拉基米尔开始不停抽搐。他看到有些士兵在森林中掉队了,还有一些因为恐惧放慢了脚步,有些人在一声哀嚎之后就消失了,仿佛是被树林吞了进去。但步兵连仍在顽强地冲锋。突然,一颗炮弹呼啸着、在散兵线后方40米处炸开——弗拉基米尔高兴起来:他们终于冲进了大炮的极限射程。
“整理队列!”军士大声命令道,随着连队走出森林,天空仿佛变得澄澈起来,一大块麦田横亘在他们眼前——许多身着灰大衣的奥匈帝国士兵正分成几路纵队、从右向左,沿着田垄上的斜坡前进。
如条件反射般,弗拉基米尔将步枪架在了肩上,脸紧紧贴着桦木制成的枪托。
“瞄低!”士官大喊道,弗拉基米尔将准星对准了敌人的膝盖。
子弹破膛而出,在一瞬间,他的敌人——一个留着大胡子的奥匈帝国士兵——倒下了。
但弗拉基米尔并没有时间庆幸,他迅速拉动枪栓,不顾见底的弹药袋,装填好下一发7.62毫米子弹。
虽然双方相距足足有150米,但弗拉基米尔能清楚地看到,几轮攒射后,敌人的斗志开始瓦解。对方的左翼已经崩溃,更远处的右翼也在弹雨中溃不成军。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想起了祖父讲过的战争故事:炮弹在头顶呼啸,步兵像被催眠了一样,冒着枪林弹雨痛击敌人。
但此时,军官的咒骂把他拉回了现实:
“蠢货们——节约子弹啊!”
“收集敌人的武器!”
弗拉基米尔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三年,这些声音将像梦魇般,困扰着每个像他一样朴实而坚忍的俄国士兵。
一支没有枪的大军
在战争爆发前,俄军的主要装备是1891型三线式步枪——在后来,这种武器也以“莫辛纳甘步枪”的名字广为人知。在这种武器的命名中,“线”是该国的旧式计量单位,一“线”约为2.54毫米——“三线”意味着步枪的口径在7.62毫米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俄总共生产了6种型号的三线式步枪,其中尤其以标准型产量最为巨大,其余型号包括了哥萨克步枪、龙骑兵步枪、宪兵卡宾枪、07型卡宾枪和一种为骑兵学校专门配发的型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沙俄军队储存了超过500万支三线式步枪,其中标准版有385万支。但问题在于,对庞大的陆军来说,上述武器还远远不够:首先,不是所有步枪都合格,随着战争进行,枪械的损失也日渐增加——这让武器供应成了一个难以填满的无底洞。
到1915年1月1日,沙俄共动员了大约500万名男性,其中224万人被派往了前线,其它人被编入了勤务和卫戍部队,在后一类人员中,有大约80万人根本没有武器,或者只能使用无法开火的假枪。另一方面,战争初期,俄军的损失又极为严重:虽然他们在南线击败了奥匈军队,但面对德军却一败涂地——仅在1914年8月底的坦能堡战役中,俄军损失的步枪便达25万支之多。
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部分与俄国畸形的国防政策有关:虽然在1913年前,该国的财政始终在向军队倾斜,但陆军的装备依旧称不上妥善。由于沙皇对海军的偏爱,大量经费被用在了建造军舰上,而陆军军费则遭到了挤占——这一错误可谓极为致命,由于地理环境使然,俄国舰队很容易被封锁在港内,导致战前的投入血本无归。
俄国落后的工业,令局面雪上加霜。按照英国驻俄大使乔治·布坎南(George Buchanan)的说法:
“俄国不仅缺乏足够的厂房和车床,技术工人也严重不足……因此,协约国最大的难题不在西线,而是让俄军重新得到武装……”
随着时间流逝,危机渐渐浮现。在战况平静的1915年1月,尽管推行了节约举措,前线每天消耗的步枪子弹仍超过30万发,而此国内兵工厂的最大产量也只有不到其三分之一,步枪的缺口达到了数十万只——假以时日,俄国士兵将赤手空拳与敌人作战。
在战争爆发后不久,俄军便组织了军购代表团,但在访问欧洲期间,他们发现,当地的工厂已经不堪重负,无法接手更多的武器订单。
无奈之下,政府被迫将目光转向别处。而在这些国家中,就包括了昔日的对手——日本。
敌人的敌人,真的是朋友吗?
作为英国在远东的盟友,日本于1914年8月对德国宣战,和俄国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但就在10年前,为争夺中国东北,两个国家曾不惜兵戎相见。
由此引发了日俄战争——它完全改变了远东局势:战后,日本成了东北亚的主宰,进而一跃成为国际列强;俄国则在战争中丧师失地,国际威望也一落千丈。
日俄战争结束后,两国一度保持着敌对关系,但没过多久,两个昔日的对手便走到了一起。欧洲方面,德国和奥匈帝国一直动作不断,让俄国必须专心应对;而在亚洲,日本需要面对一个新的对手——美国。在相近的战略需要下,两个国家开始谋求谅解。
一个例子是1907年《俄日公约》,其中双方相互承认了在东亚的“特殊利益”。随着一战爆发、两个国家相继加入协约国阵营,从日本采购武器更成了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
东京街头的采购团
最初,俄军并不想购买日本制造的军火,而是试图赎回日俄战争中遗失的武器。根据军方的猜测,在当时,俄军可能丢弃了大约10万支三线式步枪,现在,这些武器“很可能完好地存放在日本的仓库里”。
受这一想法的鼓舞,1914年8月25日,一个“特种军事技术委员会”从圣彼得堡启程(几天后,这座城市就在“去日耳曼化”的浪潮中改名为“彼得格勒”)。领导代表团的是50岁的赫莫尼乌斯少将(Eduard Hermonius),在他的随员中,有许多精明干练的年轻人,其中之一是设计师弗拉基米尔·费德洛夫——他将作为第一款突击步枪的发明者而广为人知。
按照费德洛夫的回忆录,日本的一切都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这个国家远不如俄国繁华,但工人和职员都兢兢业业,对外国人也非常热情。唯一例外的是官僚,费德洛夫写道:
“越接近日本人民,我们和对方的认同感就越深。尽管之前曾经爆发过战争,但他们仍对我们非常友善。政府官员是另一回事……从这个意义上,日本实际是一个雅努斯(Janus,即希腊神话的两面神)般的存在。”
令俄国人同样感兴趣的是日军的三八式步枪。作为20世纪前半期日军的主要武器,这种步枪大部分国人都耳熟能详。该步枪在1905年研制完毕,从1907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使用5发弹夹,但真正引人注目之处是它的口径——只有6.5毫米,这赋予了该步枪优良的可操作性,弹道也比其它步枪平直,也无疑更适合装备新兵。
尽管如此,按照俄国人的观念,这种小口径子弹存在一个问题:威力有限。日俄战争中的一些医务报告认为,6.5毫米子弹产生的伤口很小,相对更好愈合。也正是因此,这种弹药获得了一个绰号——“人道子弹”。
“墨西哥步枪”
正是因此,俄方并没有把三八式步枪列为采购对象,相反,他们最关心的依旧是赎回被缴获的武器。然而,代表团得到的消息却令人失望。由于口径和日军装备截然不同,这些步枪都已被销毁。但另一方面,当时日本最大的财阀——三井物产——却找到了代表团,表示有一笔“很好的生意”。
磋商的核心是三井会社手中的35000支三八式步枪和卡宾枪。这些步枪原本要出口到墨西哥,但就在交货前,这个国家陷入内战,美国也卷入了其中——为避免激怒美国,这些武器最终滞留在了仓库里。
对这批武器,三井的出价十分低廉——每把30日元。以1914年的汇率算,它只相当于29卢布(当时每把三线式步枪的成本为37-45卢布)。不仅如此,日方还愿意优惠提供2300万发配套的子弹。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步枪是按照墨西哥军队的标准制造的——根本无法发射俄军的制式弹药,但赫莫尼乌斯注意到,这种步枪符合塞尔维亚军队的步枪口径。作为俄国人的盟友,该国正在巴尔干半岛迎战奥匈帝国,如果这些武器运往当地,俄军的压力将会减轻,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巩固两国的关系。
1914年10月13日,赫莫尼乌斯决定购买这批“墨西哥步枪”,为此,俄方将通过英国银行,向三井会社支付20万英镑。这也是俄国在一战中的第一笔海外军火交易,随着时间流逝,其规模将达到天文数字——其中,仅步枪就将超过370万支。
这批三八式步枪的交付很快,10月17日,俄国轮船“埃里温”号(Erivan)号载着这些武器从横滨启程。但此时俄军高层认为,局势已经不允许再向盟国提供武器援助。接到指示的轮船立刻调转方向,朝中国东北的大连港驶去。
这批枪械最终从当地运往哈尔滨,并交给远东的俄国驻军,至于替换下来的三线式步枪则被运往了前线。
不断加码的订单
随着前线吃紧,俄国对日本步枪的态度开始转变。随后一段时间,订单纷至沓来。这次订购的不是滞销的外贸产品,而是日本军队装备的标准型号。在东京的委员会很快接到命令:“采购多达100万支步枪,必须是日本军队使用的型号,同时,每支步枪还要配发1000发子弹。”
面对这一要求,日本当局显然被吓到了,他们只答应出售20万支比三八式更老的型号,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年式步枪”。这种步枪在1897年服役,有着与三八式步枪类似的枪机,发射的6.5毫米子弹也与后者相同。
作为三八式的原型,“三十年式步枪”有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尘土容易进入枪机,这加大了士兵的维护量;另一个问题是撞针比较脆弱——如果这一部件受损,子弹就将无法正常发射。
事实上,日本同意出售的这批步枪便来源于此,每支步枪都计划配备100发子弹。这些子弹同样是老旧的,其中许多甚至存在可靠性问题。
但俄国人关心的问题却是子弹数量是在太少:即使按一战时的标准,100发子弹也很可能在一周内打光,但对日本人来说,增加出售的子弹数量,也将影响己方陆军的训练,反复磋商之后,日本最终同意将这一数字增加到125发。
1914年10月21日,双方签署了购买20万支步枪和2500万发子弹的合同,为此,俄国将向日本支付约450万金卢布。虽然交付工作出现了许多波折(到年底,只有大约80790支步枪被运到了海参崴),但对俄国来说,它们的到来依旧如同雪中送炭——因为仅这笔交易,购入的步枪就与俄国国内一个半月的产量相当。
最终,到1915年,全部20万支步枪才全部抵达俄罗斯,但此时,俄国又向东京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需求。1914年12月23日,俄国陆军大臣苏霍姆利诺夫(Sukhomlinov)向外交部发去一份公函,其中这样写道:
“目前,陆军部正面临着一个难题,这就是采购大批军火。如您所见,之前我们已向日本采购了20万支步枪,但这远远不够。现在,我们迫切希望再采购至少15万支日本枪。我请求您指示外交人员,尽快促成这笔交易,并附带购买尽可能多的子弹。”
虽然在俄国,外交部和陆军部始终存在对立,但苏霍姆利诺夫的指示依然得到了执行。1915年,沙俄驻日本大使马列夫斯基-马列维奇(Malevsky-Malevich)向日方提出建议,要求再补充购买30万支步枪。
这在日本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交易的规模可能会超过了日本的产能。不仅如此,日方也察觉到了俄国的窘境,作为一战驻俄观战武官,中岛正武少将曾在报告中写道:“在一些地段,每1.5公里的前线只有1把步枪……另外,该国的经济状况很差……我很担心他们将无力偿付货款。”
最初,日本只答应出售10万支步枪和2260万发子弹,同时还规定了严苛的付款条件。但很快他们改变了想法:如果俄国人没有钱,可以拿其它东西来换。
用中国的权利……为日本步枪付款?
1915年1月,趁着欧洲国家在一战中难以抽身,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其中不仅要求将侵占领土的租期再延长99年,还试图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权利。一旦中国政府屈从于这些条件,整个国家都将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在向中国施压的过程中,日本得到了一个有力的外援——这就是俄国。虽然“二十一条”与俄国的远东政策相悖,但俄军急需武器,日方在谈判中暗示,如果俄国想获得军火,就必须赞同“二十一条”的条款。
此时的俄国可谓内外交困。尤其是1915年5月,德国和奥匈帝国开始大举进攻,由于缺乏步枪和弹药,俄军在前线一溃千里。
一组数字可以证明俄军的悲惨处境:1915年夏天,前线的步枪总数从150万支下降到了60万支。在个别部队,每个拿枪的士兵都会跟着一个空手的新兵,一旦前者阵亡,新兵就将拿起他们的武器。
1915年5月,在日本的压力和俄国的“劝说”下,中国接受了日本的要求。大约与此同时,日本驻俄观战武官中岛少将来到了俄军大本营,并向在场的陆军将领们表示:“现在日本将全力为俄国服务。”
1915年5月25日,民国总统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民四条约”——即改订后的“二十一条”。正是在同一天,俄国驻日大使得到回复,日本政府准备再提供10万支步枪和2000万发子弹,但这次,日本人开出了更高的价码:每支三八式步枪40日元。
可即使如此,俄国人仍对这桩交易感恩戴德,当这些步枪在1915年8月抵达时、俄军已经丢失了华沙和布列斯特。这些步枪的到来不啻为雪中送炭。正是因此,沙皇下令向5名日本将军颁发勋章,以表达“感激之情”。
还有远东的土地?
1915年夏天,俄国提出了新的需求:希望日方额外出售20万支三八式步枪和3亿发子弹,但此时情况再次发生了变化:日方态度明确地表示了拒绝。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库存的金属材料已近告罄,不仅如此,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除了希望从俄国获得稀有金属——尤其是锌、镍、锡——的稳定供应外,他们还希望通过军火交易,换取远东的大片土地。
1915年8月11日,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Sazonov)召见了日本大使,在谈话中,萨佐诺夫对前线的困境直言不讳,他强调说,在目前,除了日本之外,其它国家都很难施以援手,为此,俄国政府希望日本能再提供至少100万支三八式步枪,作为报酬,俄国可以在远东的利益上做出“重大让步”。
至于让步的内容,萨佐诺夫暗示,可以考虑向日本移交中东铁路的部分控制权。所谓“中东铁路”,实际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条分支,该铁路由俄国投资,始于满洲里,横穿了中国东北——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谁控制了它,就等于将当地的经济命脉攥在了手里。
俄国准备放弃的利益远不止于此:在德军的夏季攻势结束后,担惊受怕的俄军总参谋长贝利亚耶夫还曾向日方提到,他愿意推动一项把萨哈林岛全部割让给日本的协议,并换取30万支三八式步枪。
仿佛是被这两次半官方的声明鼓动,一些日本高级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愿意“随时接管俄国在远东的权益,以便后者能把驻军派往欧洲前线”。消息一出,俄国舆论大为惊骇,事件变成了政治丑闻,最终,面对抗议,用中东铁路和萨哈林岛换取步枪的建议全部告吹。
但即使如此,日本还是在提供武器。到1915年10月时,出口给俄国的步枪达到了67.4万支,至于俄国付款的方式也变成了黄金。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这些金币和金条将先被运往海参崴,然后在海军的护送下运往日本。在这些交易中,日本政府获利颇丰,再加上同时期卖给欧洲的物资,日本迎来了一个独特的经济增长期——它被历史学者们称为“战争繁荣”。
“日本师团”
如前所述,日制步枪最初只配发给远东的边防部队,但后来,其用户逐渐扩展到了预备役、民兵,甚至是前线单位。其中一个例子是在伊万哥罗德要塞(Ivangorod)附近奋战的第23民兵旅,然而,在配套的说明书中,许多翻译都是错误的,这让该旅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到1915年秋天,在前线,俄军的每10支步枪中就有1支是日本产品。俄国将军尼古拉·戈洛文(Nikolai Golovin)回忆说:“在1915年、前线的122个步兵师中,番号超过100的步兵师装备的几乎都是日本步枪。正是因此,士兵们将这些部队称为‘日本师团’。”
1915年末,俄军决定将三八式步枪集中提供给北部战区,即波兰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这种做法有利于补充弹药和修理,至于替换下来的武器则被分门别类,陆续运往南方战场。
这些步枪都配有日本生产的刺刀,其形制和俄国刺刀截然不同,它们实际是一把40厘米长的匕首,比俄制的针型刺刀短3厘米左右,另外尾部有一个特别的挂钩,也正是由于这些刺刀样式独特,人们很容易从历史照片中辨认它们。
另外,到1916年初,还有至少12万支三八式步枪从英国运到了俄罗斯。这些步枪的历史起源于1914年的一桩交易,由于担心武器短缺,英国也向日本订购了12.8万支三八式步枪和6800万发子弹。
随着时间流逝,英国军工业产量已经可以满足全军的需要。于是,这些步枪被分两批运往俄国,以援助节节败退的盟友。
在1916年春天的北方前线,有两个俄国集团军——第6和第12集团军——全部装备了三八式步枪。其中第6集团军负责守卫波罗的海沿岸,第12集团军则在该集团军的左翼,在靠近内陆的地区抵挡德国的攻势。
在12集团军的麾下有一支非常特殊的单位——拉脱维亚步枪队(Latvian Riflemen),这支部队后来扩编为一个步兵师,成员主要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志愿者。这支部队在苏俄内战期间声名鹊起,在十月革命中,他们参加了进攻冬宫的战斗,其中一个团还充当过列宁本人的警卫军,期间,三八式步枪始终是他们最常用的武器。
最后的交易
但在1916年后,俄国对日制步枪的需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此时,能大量供应步枪的国家已经不只有日本,还有美国和意大利,另外,日本总是在远东心怀不轨,这令俄国被迫重新审视相关的交易。
最终,经过谈判,日方答应减少附带的政治条件。作为回报,俄国人则把采购范围从三八式步枪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在达成交易的新清单中,甚至包括了在日俄战争中俘获的几艘老式军舰,这些军舰被日本人以极高的价格出手;另一个例子是100万把工兵铲和20万把手斧。
不过,即使是在此时,对日本步枪的采购仍未停止。在二月革命前,又有9.3万支三八式步枪抵达了俄国,同时,政府又向日本提交了18万支步枪的订单,期间,俄国还采购了大量的子弹,按照估计,其总数达到了5亿发之多。
退出一战前,俄军采购了多少三八式步枪?其具体数字已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在1917年2月时,日本步枪的总数已经达到了82万支、弹药则有近8亿发,足够装备50个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14-1917年间,俄国本土总共只生产了330万支步枪,从国外采购了370万支,同期,德国和奥匈帝国总共生产的步枪却超过了1000万支。
俄国购买日本步枪的最后一份合同是1917年9月5日签署的:其中,俄国又为15万支三八式步枪支付了700万卢布。
接着,历史出现了一次有趣的巧合,就在这批步枪于11月7日从日本启程的当天,十月革命爆发了,不久,苏维埃政权和德国单独签署协议,退出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从苏俄内战到北伐战争
但俄国三八式步枪的历史并没有结束,在苏俄内战期间,各个势力都广泛使用了这种武器。其中一个代表是远东的高尔察克政府,1919年9月,他们与日本签署了一项贷款协议,协议中,日方将每月提供5万支步枪和2000万发子弹,而高尔察克则准备以黄金储备付款,同时,他还计划在消灭红军后,向日本财阀提供诸多经济特权。
但更多的三八式步枪落入了红军手中,并成了它们打赢内战的有力武器。在1919年,也就是高尔察克向日本购买武器的同时,红军主力正在南部前线、用三八式步枪抵御邓尼金所率白军的攻击。
按照来自南部前线的一份统计,在一个月中,红军就消耗了2500万发三线式步枪的子弹和800万发三八式步枪的子弹——从这一数据可以推断,装备三八式步枪的部队达到了当地红军的四分之一。
此外,还有大量三八式步枪流向了沙俄崩溃后建立的各个民族主义政权。其中,一部分波罗的海舰队水兵装备的步枪最终辗转来到了芬兰,其中一部分后来又被芬兰人转交给了爱沙尼亚共和国。还有一部分在1920-1930年代被转卖给了中华民国,并装备了蒋介石麾下的一些中央军部队。
三八式步枪的另一个主要用户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他们由备受争议的领导人彼得留拉(Petlyura)指挥。未来的苏联诗人弗拉基米尔·索休拉(Volodymyr Sosyura)当时是一名彼得留拉麾下的士兵,在回忆录中,这些日制步枪给他的印象非常恶劣。
索休拉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们开始还击了……噼噼啪啪的枪声响了起来,但不久日本造的步枪几乎全坏了,它们的枪栓被卡住,要想恢复正常只能用脚踹。”
同样,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也在讲述内战的小说《苦难的历程》中提到了三八式步枪:
“他命令士兵们拿上缴获的腌豆子罐头、罐装牛奶,并装备好全新的日本步枪,尽可能用它们替代原有的老式步枪,然后冲向了战场……”
苏俄内战结束后,新成立的红军检讨了沙俄军队犯下的错误,将包括三八式在内的杂牌步枪封存——但在局势需要时,它们依旧能够发挥余热。其中一个例子发生在1920年代,为了给国民党领导的黄埔军校提供武器,有数千支三八式步枪乘船运往了广州。
不仅如此,还有部分三八式步枪参加了二战,1941年7月,军方曾将其中一批交给了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地区的民兵。随着德军不断推进,莫斯科岌岌可危,在保卫红色政权首都的战斗中,也有个别民兵单位使用了这种日本武器。
但是,此时苏联的工业规模已今非昔比,这些民兵很快被本国武器重新武装起来。二战结束后,按照某些动员计划,一旦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敌军攻入本土,苏联民众还将重新拿起它们——当然,这种情况同样从未实现。
按照记录,直到1993年,还有库存的三八式步枪在乌克兰现身,其中一小部分流入了海外市场,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品。至于《战地1》资料片“力挽狂澜”,则让人们重新记起了这笔被遗忘的交易——这些宛如时空错位的武器就像是国际舞台上的棋子,从中折射出了许多诡谲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们抛弃了一切原则,将利益作为了自己唯一的指导方针。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游民星空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