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和一个多年从事食品健康科普的食品研发人员,我经常被问到“你家宝宝吃什么”。尤其是奶粉和辅食,这些年来一直反复被问到。
这里,我就来聊聊辅食。
宝宝为什么需要辅食?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喂养指南,婴儿在六个月之前把母乳作为唯一的食物——包括水在内的任何其他食物都不需要。六个月之后,婴儿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尤其是婴儿体内储存的铁消耗殆尽,单纯的母乳就不见得能完全满足营养需求,所以需要开始补充一些辅食。除了铁之外,早期的辅食主要并不是为了营养,更重要的是让婴儿开始接触、熟悉和习惯食物的口感与味道,掌握进食的技能,从而为引入更多的食物做好准备。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辅食的种类和量慢慢增加,到周岁之后就逐渐过渡到常规饮食,而奶下降到食谱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pixabay
成品辅食怎么样?
自古以来的婴儿都需要辅食。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孩子们吃的都是“家庭自制”的辅食。直到1928年,商业化的成品辅食才出现。
自制辅食最大的优势在于便宜。其次,自制可以清楚地掌控原料来源和加工过程,让人们在心理上更加放心。
而商业化辅食的优势在于:首先,方便,一次买上一大堆,需要的时候打开一瓶就可以喂,而自制的辅食如果做得多,保存中变质的风险比较大;其次,营养与安全更容易控制,商业化生产有专业人员来设计开发和控制质量。
有许多人担心商业化辅食有“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其实大可不必。商业化的辅食可以分为“谷物粉”和“罐装辅食”两类。前者因为含水量低而不会长细菌,也就不需要防腐剂;后者经过密封后高温加热,常温保存也不会变坏,完全没有使用防腐剂的必要。只要是正当渠道购买的大品牌辅食,安全性甚至比自制的还要更高一些。
选购辅食看什么?
辅食都是预包装食品。对于预包装食品,国家标准规定必须如实标注配料表和营养标签。在选购辅食的时候,最重要的信息也是配料表和营养标签。
按照规定,配料表需要按照配方中用量从多到少的顺序列出所有原料——用了的必需列出来,没有用的不能列上去。前面说了,婴幼儿辅食的作用除了“补充营养”,很重要的是“接触和适应各种食物”。这种“适应”,应该是对食物本来的味道,所以不应该添加任何调料去使得食物“更好吃”——合格的婴幼儿辅食,配料表中应该只有蔬菜、水果、肉、粮食等食材,而不应该有盐、糖、色素、香精以及其他改善风味与口感的添加剂。上图的辅食中添加三种矿物质和三种维生素,它们是营养强化剂而不是“改善风味口感的添加剂”。尤其是铁,婴儿在6月龄之后很容易缺乏,所以需要在辅食中补充。
尤其小心糖和盐
在配料表中,最需要注意的是糖和盐。
人类对甜味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有的父母在自制辅食的时候,会加入糖来使孩子“更爱吃”。孩子们对甜味有“正反馈”现象——吃得越多,他们就越不喜欢甜味不够的食物,就需要吃得更甜。婴幼儿时代就开始吃糖,将会导致将来更加“无糖不欢”,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埋下巨大的隐患。所以,如果配料中出现了“糖、白砂糖、蜂蜜、糖浆、红糖、黑糖、冰糖……”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就应该避而远之了。
中国现行的营养标签并不要求标注出糖的含量,而有的国家是要求的。在一些进口辅食中,我们可能发现营养标签中的“糖”并不为零。这是因为,许多食材中天然含有一定的糖,细胞破碎之后就会被释放出来。不管是自制辅食还是成品辅食,不管是标或者不标,这些糖都会存在。所以,如果看到有些辅食的营养标签中有糖,也不必纠结——只要配料表中没有人为的添加糖,这些糖其实是食物“本来风味”的一部分。
盐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不过婴幼儿对于盐的需求并不多。盐是食物中钠的主要贡献者。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于7-12月婴儿来说,每天只需要350毫克(mg)的钠就足够了”。
盐跟糖一样,吃得越多,就需要越多才能满足口味需求。婴幼儿时代吃盐多,会使得孩子将来难以接受清淡的食物——“口重”会导致盐摄入量过高而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各国的营养标签中强制标注的指标不同,不过都要求标注出钠含量。肉、蛋、奶、蔬菜等食材中天然也含有一部分钠,所以我们会发现有的食品配料表中并没有“食盐”,而营养标签中的“钠”却有一定的含量。这些钠,就是来自于食材中的天然存在。比如下图的辅食由桃、苹果、香蕉和树莓制成,并没有添加盐,而在营养成分表中列出了每100克含钠0.6毫克——这些钠,就来自于这些水果本身。
对于购买来说,重要的是配料表中没有“添加盐”,而营养标签中的钠含量倒是没有必要过于纠结。毕竟,不同的食材中,钠的含量是会有不同的,有的每100毫克中的钠不到5毫克,就可以标注为“0”,而有的就比较多一些。国家标准规定,罐装辅食中的钠不能超过200毫克/100克。
简而言之,自制辅食的优势是价格便宜和心理上更为“放心”,而成品辅食的基本优势在于方便——这意味着可以更轻松地让孩子尝试更多样化的食材。尤其是那些好品牌的成品辅食,在食材选择、加工工艺以及包装可靠性等方面,其实比自制辅食更为稳定可靠。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系今日头条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