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马上就要大结局了,但结局如何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它就像是一部短篇喜剧合集,每几集便是一个结果圆满的小故事,总能让观众感到痛快解气。
名义上来说,《延禧攻略》的确是一部宫斗剧。但实际上它还是以偶像剧为内核,主角光环亮眼,剧情节奏极快,一个误会不出两三集便可消解,集成了暴脾气女主怼人、组 cp 发糖等大量当代人爱看的戏码,总的来说就是一部时时刻刻都在撩拨迎合观众心理的成熟商业作品,简称“爽片”。
如果你把它当成正经宫斗剧来看,一定会想吐槽主角光环太夺目,宫女话太多,妃嫔也都不按照等级行事。
最早将后宫女人争宠现象“发扬光大”的宫斗剧鼻祖应该是 2004 年的《金枝欲孽》,片中的主角名字到现在还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玉莹、尔淳、安茜、如妃,在权势地位之争和个人情感的矛盾中流离。近年来最优秀的作品是《甄嬛传》,剧中每个角色分寸都拿捏得极好,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循规蹈矩一板一眼,你死我活的心思只在笑脸相迎之下暗流涌动。
再放眼看其他宫斗剧,统一的核心主题无非就一个,争宠,后宫中的每个妃嫔每天想尽办法只为吸引皇帝注意。
《甄嬛传》也被许多观众评为“职场剧”,靠着取悦皇帝,从“常在”一步步晋升到嫔妃,再到最后的熹贵妃和圣母皇太后,着实励志。但这也是宫斗剧为人诟病的一点,即背后的逻辑是“女性要上位,要靠耍手段取悦男人”。
《延禧攻略》的弹幕中也经常会出现“母凭子贵”这样的评论:
还有人通过面相来攻击角色,甚至说出“克夫”这种封建烙印很重的词汇:
以及有些自媒体号蹭热点的文案是“通过小心机来俘获皇上”,而这句话实质的背后逻辑还是:女人想受到丈夫关注和宠爱,要靠外貌和饰品修饰。
甚至还有观众从剧情中学习到的是如何争宠,如何赢得男神的喜欢。
这么一看,似乎凡后宫剧皆祸害,不管外壳再怎么变,里子还是在教坏现代女性,讲来讲去都是取悦男人、以夫为重的故事。
但《延禧攻略》全剧看下来,你其实会发现,争宠这件事,占的篇幅并不多。
这是我见过 cp 组合最多的一部后宫剧,傅璎(傅恒+璎珞,也叫得体)、令后(令妃+皇后)、帝后、利落(弘历+璎珞,也叫卫龙,即魏+乾隆)、醇厚(纯妃+皇后)、大嘴猴(明玉+海兰察)……其中与皇帝有关的只有两个,惹得乾隆的演员自己都忍不出站出来发问号了。
皇后和璎珞相亲相爱、前期皇后和纯妃相亲相爱、后期璎珞和明玉相亲相爱……就算没有男人,也够填满发糖的 KPI 了。
全剧共 70 集,有关主角争宠上位的故事,却只集中在 43-64 集之间。前 40 集讲的是底层劳动人民力争上游、帮助领导与其他部门斗智斗勇的励志故事,64 之后的几集则是相知相爱老夫妻的生活小插曲。
主角身上的最大特质,在于她不符合时代背景的现代自主女性意识,这一点在剧中也时不时有体现。
弘昼奸污姐姐一事被翻出来之后,弘昼提出纳妾补救,重金补偿,并提拔对方父亲,这放在古代和王爷身上来说已经是非常体面的处理方式了,但主角的反应却是愤怒并加以报复。
在皇后违反宫规自尽后,指责一国之君过于冷酷忽视妻子。
采取避孕措施,只因自己没有做好母亲的准备,还说出“女人自身的意义”这种现在都不过时的话。
这种自主意识,放到清朝后宫的背景之中会显得格格不入,以及剧情发展不合常理。也正是受限于后宫剧题材,花费心机和手段博得圣宠的戏码还是必不可少。
但这并不是魏璎珞的主线任务。她在前半部分的目标是为姐姐报仇,后半部分是为皇后报仇,最后才渐渐与皇帝产生感情,安安生生谈恋爱过日子。
如果观众在这部剧中所聚焦的是如何争宠上位这一点,说明这届观众内心深处还是习惯把女性当作感情中的弱势方,以至于潜意识认同女性需要通过主动花手段来取悦对方并赢得宠爱。
其实想要被宠被偏爱,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情感诉求。
这种“对其他女性粗暴,只宠一人”类型的故事在社交网络上也非常受欢迎。通过伴侣对自己和其他女人的反应对比,来直观地获取“他只偏爱我一人”的信息,这大概是许多女孩子都无法抵抗的成就感和安全感。
这种满足,单纯靠两个人安生过日子是展现不出来的,一定要有一堆莺燕蜂蝶围着男方嗡嗡叫,而他目光坚定只聚焦于你。有了弱水三千,方能显出只取一瓢的真情可贵,以及自己的魅力出众。
与这个条件最契合的,当然是不那么还原历史的专情后宫剧了。
但说穿了,《延禧攻略》就是个爽片,报复流氓爽,扇 bitch 耳光爽,皇帝专宠纵容爽。而独宠,也只是这部剧中的其中一个“爽点”而已,并不是唯一也不是首要的主题。
如果你想在《延禧攻略》看到一群女人每天不干别的就只争宠,你可能会失望,如果想通过它来学习争宠和取悦男人,更是与主角的心性相悖。它最大的意义,无非是让你看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