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在《圆桌派》做嘉宾,我曾经说最好的社交食物有三种:春天的螺蛳,秋天的螃蟹和夏天的小龙虾——因为吃这三种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双手几乎都被占住了,根本没有时间玩手机。这本来是句玩笑话,但很快被新闻啪啪打脸:已经有南方城市的餐厅,增设为客人剥小龙虾的专项服务……好吧,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前几天和纪录片导演赵亮聊天,不知怎么又说到小龙虾的话题。我说这是入侵物种,赵亮导演疑惑地看着我,“不是吧?”他说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就是小龙虾,而且是自己捉,用一个笼子,装上饵料丢到河里。第二天早上拎起来就能收起满满一笼子小龙虾。“为什么说小龙虾是入侵物种,这种东西从我直立行走开始就有,而且没人吃它,这东西咋就不是中国的?”
有了上次“社交食物”的教训,我这次有点谨慎。回去查了查资料,果然,在小龙虾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确实有四种类似于我们今天吃到的“麻小”的东西,而且都是蝲蛄科,它们分别是南京黑螯虾、史氏拟螯虾、东北黑螯虾和朝鲜黑螯虾。赵亮捉到的小龙虾,或许是后两者中的一种吧。
我有一位叫非总的小同事,长春人,她提供的证言也辅佐了赵亮的说法。非总小时候养过小龙虾,但和阿猫阿狗一样,是当宠物,而不是为了吃,非总甚至经常带着这种当地称作蝲蛄的玩伴遛弯儿!“小龙虾,我们走”,这画面想想都很霸气。土著小龙虾不仅照亮了赵亮的童年,也陪伴了东北儿童的人生起跑线。
不过中国原产的小龙虾个头很小,几乎没有食用的价值。今天被我们烹饪成“麻小”的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自美国东南部,确实是入侵物种。
今年,我们的《风味人间》摄制组为了寻根求源,远赴大洋彼岸,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小城布罗布里奇(Breaux Bridge)拍摄,当地的人们,用一口直筒的大汤锅,里面放上水,再加一大包卡疆粉(cajun),主要包括塔巴斯科辣椒、柠檬、胡椒、芹菜粉、月桂叶、姜粉、芫荽籽、芥末籽、洋葱以及盐。然后倒入满满一锅小龙虾,混上土豆和玉米,一边熬煮一边缓缓搅动,出锅前放入一些大蒜提香。
巧合的是,摄制组的导演张一哲自己就是一个小龙虾料理高手,几年前,他甚至犹豫是不是要开一间小龙虾餐厅。在布罗布里奇,监视器里,美国人从头至尾津津有味地围在更像水桶的大锅前,食用这些面目不清、口味怪诞的食物,张导眼光里充满了同情,甚至有亲自下厨的冲动。
张导演出生在安徽蚌埠,在他小的时候,蚌埠还是附近最“洋气”的城市,李毅,麻虾、蒋雯丽,一直让他引以为豪。而这蚌埠三宝中的“麻虾”,指的就是克氏原鳌虾。蚌埠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叫二马路,蚌埠话发音为“啊马路”。 张一哲回忆,1990年左右,蚌埠小龙虾的家庭烹饪已经十分普遍,而九十年代中期,上初中的他已经第一次坐在“啊马路”边,品尝5元一斤的烧麻虾了。那天因为新配了眼镜,他眼前清晰地充满了各式烧小龙虾的大排档,这里已经被称作“麻虾一条街”。蚌埠电视台的记者朱麾,还为此跟踪拍摄了十年,最终完成了一部叫《虾街十年》的纪录片。总之吧,小龙虾确实是蚌埠人民的骄傲。
我的出生地和蚌埠很近,大麻虾也是我童年时代对克氏原螯虾的称呼,不过我对这种食物的记忆又比一哲早一些年。那时候,老家的河汊里已经有小龙虾的存在,我和同伴们捕捉它们非常容易。用一只蛤蟆腿踩扁,在太阳下晒半小时左右,拴上线绳,扔进水里,每次收线都能钓起一只虾。
用不了很久就可以收满半个水桶,回家之后用刷子清洗一下,直接煮或者放在笼屉上蒸,麻虾本来暗红色的外壳,蒸熟之后变得鲜红,剥开紧绷的硬壳,里面就是雪白的虾肉,又紧又弹,蘸一下有姜粒的香醋碟,耶!有螃蟹般的鲜甜。
当然,我童年接触的都是白味小龙虾,至于像蚌埠麻虾街那样“红烧”的虾子,我真正吃到是在90年代后期的北京。东直门簋街有一家叫“接头暗号”的小馆子,厨师是湖北人,有两道拿手的美味,一个是麻小,一个是烫饭,我和同事经常加班结束,子夜时分去吃。有一次几个人比赛,说好了吃得最少的人结账。我一口气吃了70只,以为稳获冠军了,但不幸的是,另两个同事一个吃了85只,一个吃了120只。那顿饭是我买的单,好在当时一两重的麻小,一只才一元五角,放今天,吃这么多,应该是一笔巨款。
对小龙虾来说,烹烧工艺才是真正导致它从1.0版本进化到到2.0版本的真正原因。尽管专家反复强调清蒸最健康安全,但烹烧依旧是目前难以撼动、最受欢迎的制作方法。全中国的小龙虾烹饪形式有很多,四川的麻辣小龙虾、烧虾尾,湖南的口味虾、油爆虾,湖北的油焖大虾,江苏的十三香小龙虾,各有千秋,但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烹烧——也就是先油炸(或爆),让虾壳出香,虾肉部分脱水、定型、出甜味儿……究竟是哪里的人把小龙虾从清蒸时代带进了烹烧时代?许多美食家和地方政府都进行过各种“考据”,但由于立场和利益出发点不同,答案千差万别,可信度不是很高。
不能比谁更早,只好比谁的产量大,但小龙虾的产量之最在哪里,居然也有很多答案。小龙虾产地基本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毕竟这里有与路易斯安那州相似的生境,而且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江西五个主产省的小龙虾产量能够占到全国产量的95%。其中湖北的养殖号称规模最大,2016年,湖北的小龙虾产量达到了接近50万吨,占到了全国的六成。不过如你所知,吾国的农产品统计,除粮食征购品种之外,大都含有一定的水分,所以数据也不一定说明问题。
唯一听起来可信的中国小龙虾历史考据,倒是来自科普作家瘦驼,他在一篇文章中借助日本的资料,得出结论,小龙虾是在1927年由日本养殖户自夏威夷引种20只在境内繁育,用作牛蛙的饲料。之后又在1930年左右,被引种至中国南京附近繁殖。此时中国的水域,四种土著小龙虾已经平安的生活了很久,而克氏原鳌虾以极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在全国蔓延,而且迅速取代了原先的物种。
现在翻开1930年的大事年表,可以看到中国许多影响历史的事件,蒋介石正忙于和冯、阎的中原大战,毛泽东则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鲁迅在50岁生日留下了那张著名的标准照,梁漱溟发起创建了中国乡村建设学会,竺可桢开始了中国人自主的天气预报,夏赤凤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雨过天晴》……那时首都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初具规模,南京的居民也决计没有想到,附近新来的小生物,会在半个多世纪后给中国人的餐桌带来这么大的改变。
近百年中国历史上的物种入侵,无论植物还是动物,都曾经给中国人带来了麻烦,比如豚草、水葫芦、福寿螺、非洲蜗牛……都是反面角色。只有小龙虾是例外,繁殖力再强,也没中国人的胃口大——小龙虾价格节节攀升便是最好的印证。作为入侵物种,将近九十年之内,它曾经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农田,而如今基本都在养殖户的控制范围内。这就像进入国境的正规部队,大部分整建制被关进了监狱,余下的也无法逃脱最终被端上吃货们餐桌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多么失败的一次物种入侵啊。
作者:陈晓卿
————————————
欢迎关注:
陈晓卿微信公众号:人老猪黄(chen_xq2016)
陈晓卿微博:@陈晓卿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晓卿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