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卫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对内线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从2004年修改外线规则以来,由后卫发起挡拆进攻的效率和收益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内线巨兽们的生存空间也被禁区三秒和高位挡拆压缩得越来越小。篮下护框和外线换防兼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要求几乎可与“黑得更多彩一些”相提并论。
然而就像乙方设计师只能捡起摔烂的画笔继续咬牙设计一样,新时代的内线们也只能在新时代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强如卡佩拉,从三分线到篮下,全面压制对手命中率,从一号位换到五号位,但他场均只有28分钟的出场时间,就算到季后赛,卡佩拉的场均时间也只有30分钟。因为以火箭的换防强度,卡佩拉的时间如果再长一点,他的身体可能就要出事了。
所以火箭压价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就是足尺寸内线们的尴尬,德雷蒙德-格林这种三号位身高五号位力量的奇葩毕竟是少数,杜兰特这种后卫打法锋线运球内线身高的变态也是历史罕见(然而这俩都在勇士队),更多的内线都只是身板高大、脚步偏慢的普通人。能防出禁区直面挡拆,就已经是勇气可嘉,就算强如恩比德,大部分时候也只在禁区附近游弋。
让中锋去防外线,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讲道理的,以高度占优的内线球员,该如何应对以速度取胜的外线对手呢?
当然,有很多内线都做出了不讲道理的改变,阿德单防哈登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怀特塞德被奥利尼克摁在了板凳上,乐福一步三倒地防住了库里,戴德蒙、贝恩斯和瓦兰修纳斯们一步步地扩展自己的防守边界——他们甚至练出了三分。所以现如今的内线不再强调进攻能力,而是愈发重视起了全范围的防守能力。
放在三年前,谁会想到武切维奇能成为魔术版的加内特、防挡拆防到了三分线外呢?
利用挡拆和投射把内线拉出来,利用掩护墙制造错位机会,再利用速度优势冲击篮下吸引防守,这一套以后卫持球挡拆为核心的打法,就成了当代篮球的主流方式。这种打法简单粗暴但是有效,它甚至不需要控球核心必须达到全明星水准,就算是施罗德和雷吉-杰克逊,一样能玩转这套体系。
以新世纪的后卫为例,最早从帕克开始,到罗斯、哈登、维斯布鲁克、沃克、小托马斯。以及菲尔顿、林书豪,再到年轻的福克斯、塞克斯顿,他们都具备这样的素质,都习惯这样的打法。甚至在科尔入驻勇士之前,库里也是这样的打法。
这样的打法确实有用,至少比内线要位-接球-背打要更加迅捷高效。
然而这种打法的上下限也极为夸张,有哈登这样的MVP选手,也有施罗德这样带队奔乐透、因为场外因素被球队到处兜售的三线控卫。德安东尼的进攻思想在联盟大放异彩,但受球员水平和球队配置的影响,真正靠这套战术获得成功的球队,也是屈指可数。
说到德安东尼,拥有哈登和保罗的火箭队应该是后卫挡拆进攻体系的集大成者和巅峰之作了,在2016-17赛季用哈登单核打出西部第三的战绩之后,火箭索性在剑走偏锋的道路上一头走到顶,克里斯-保罗的加盟,正式宣告德安东尼的控卫挡拆体系完成了究极进化。
现在看来,“两个持球型控卫如何在场上和谐共处”这个问题,对火箭来说根本无关紧要,我们信誓旦旦地列出两人在去年的控球率和触球次数,但他们用联盟前三的单打得分率和水准以上的接球投篮得分率打了所有人的脸——火箭根本不需要他们跑什么无球挡切,灯泡轮流刷挡拆就是了。
平心而论,这种打法极其简单无聊,哈登在西决第一场的运球次数比勇士三巨头加起来还多一次,永远是挡拆-干拔/突分。但无奈哈登和保罗太过强大,这种一条道走到黑的阵容和打法,依旧被火箭打到了西决第七场,他们距离总冠军可能只差保罗的一条腿。
我一直记得保罗说过的一句话:“我去年在快船,指挥队友打了大概一千次绕底线空切的战术,而我在火箭的这半个赛季里,打了零次。”
然而其他队伍就没这么好运了。肯巴-沃克被詹姆斯打出22连败,利拉德和麦科勒姆的双枪阵被鹈鹕4-0横扫出局,小托马斯沉沦到了掘金,威斯布鲁克则与“开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的,这种身披控卫外衣的分卫球员,在可预见的未来内,都将是联盟的主流。他们只需要一个挡拆就能打出空档,然后再接一个加速就能撕扯防线,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碰上不幸换防到面前的大个内线。乍一看,这简直是简单粗暴而无往不利的高效砍分利器,哈登就是他们的终极模板。
但是这种打法还有几个小问题:如果掩护没成功怎么办?如果对手提前包夹/延阻怎么办?如果对手针对这一点进行消耗怎么办?
答案似乎很简单——设立接应点和第二持球点、持球手的传球能力再强一点。
但实际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奥拉迪波被骑士的包夹困扰了四场,小托马斯就算跑去防奥古斯丁,也还是被对手追着打,至于第二持球点——不是每个球队的第二持球点都是克里斯-保罗。你的身边可能是达伦-科里森,可能是贝兹莫尔,还有可能是格里芬。而如果这个持球点不幸和你一样不怎么会打无球,那问题反而会更严重。
另外,考虑到需要四个人给掩护的小托马斯、挡拆后除了直线突破就是直接传助攻球的威斯布鲁克,进攻选择糟糕的雷吉-杰克逊,这个问题就更加难解。因为对手很容易就能针对你的挡拆做出回应,就算传给第二持球点,对手也有时间做出调整。
这么说可能有所冒犯,但这三人恰好涵盖了持球型后卫所能涉及到的所有弊端。
小托马斯代表的是持球后卫所需要的队友配置:那支凯尔特人虽然缺乏第二持球点,但他们是一支足以为小托马斯擦屁股的防守大队,我依然记得凯尔特人当年为小托马斯设立的层层叠叠的掩护和挡拆,小托马斯当年的挡拆得分率高达1.04,在场均发动挡拆6次以上的球员中排名第二,除了他本人的巅峰状态,凯尔特人的挡拆质量也功不可没。
不过上一张gif图足够说明问题——如果队友的挡拆质量不够好,你还要坚持打这套战术吗?如果你继续坚持,那这一回合绝大部分的时间,你的队友就只能看着你玩二人转了。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了球权分配,因此威斯布鲁克的问题就更敏感一些:这样的持球挡拆型后卫,他们对球权的需求只有四个字:多多益善。再加上威斯布鲁克本身缺乏稳定的投射水准,因此他势必要吃掉大部分的球权。本赛季的威少场均策动9.2次挡拆(排名第七),已经比上赛季(排名第二)少了将近3次,不过威少本赛季场均突破19.2次,只比他上赛季少了0.9次。
更加直观的数据——本赛季的威少使用率高达38%,依然是联盟第一。
就像詹姆斯的“一星四射”一样,这样的阵容固然在进攻端所向披靡,但在提高下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锁住了队伍的上限。
很简单,这套体系把整支球队的阵容定死了:3D球员+内线蓝领+持球核心,这套阵容虽然简单暴力,但变化的余地太少,三板斧抡完,对方有足够的后手进行还击。无论是骑士的夹击延阻,还是勇士的对手们针对持球核心进行消耗,还是从锋线和内线进行反击,亦或是以彼之道还治彼身,都是很有效的破解方法。
除从某种角度来说,小托马斯和威少的问题是共通的,控卫挡拆持球需要高质量的掩护和射手的配合,因此3D球员和防守能力强、掩护质量高的蓝领内线就是最佳配置。而在防守端,由于核心后卫需要保留进攻体力,因此其他球员必须提供足够的防守支撑,在这种需求之下,内线球员就必须为了满足“护框+换防”的变态要求而牺牲进攻、苦练防守。当核心后卫们习惯了这样的打法、球权和配置,就算球队引入了第二持球点,他们还能做出有效的改变和必要的牺牲吗?
相比之下,雷吉-杰克逊的问题反而更纯粹一些:实力不足以支撑其选择。
实力不足以支撑其打法,这句话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你需要哈登和保罗这样的天花板级别持球手,加上卡佩拉和塔克这样的顶级内线防守人,再加上阿里扎巴莫泰戈登杰拉德格林这样的外线帮手,才能做到真正的“一招鲜吃遍天”,而如果没有这样奢侈的配置,单靠“后卫持球挡拆发动进攻”来刷战绩,那么开拓者(他们还有两个外线持球手)和黄蜂这种“中产阶级陷阱”才是你的归宿。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潘志立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