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标题是《育儿师一招搞定熊孩子》。(放不上视频,贴链接,你们可以看一下)
https://v.qq.com/x/page/q05575wscun.html
当时转发的时候,看了一下微博上的评论,舆论争执非常大,其中包括有很多人说,“这样子的孩子就应该打一顿,别舍不得惩罚的”。
对我来说,这个感受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我并不同意育儿师分析和处理孩子行为问题的方法,因为视频中孩子所呈现出来的那份崩溃和无助,其实是孩子心底最深的“求助信号”。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做。
如何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
视频中有一个特征很明显,10分钟的视频里孩子哭了9分半,采用了自残、发泄、哭闹和执拗等行为,育儿师说,“孩子就是欠管教”。
的确,孩子能够采用如此多极端的方法来发泄,在一定程度上,和家庭最早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足有关,他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合规则、合情理的行为表达方式。
但是,家庭早期的规则意识培养不足,并不是这个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孩子缺失的,是合理的“情绪教育”。
因为即便是我们理智的、懂得基本为人处事规则的成年人,回想一下,我们是否会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
我之前和老公有过一次很大的争执,气得发抖的我,下一秒把身边的书砸向了老公。砸完后我和老公都愣在当下,我蹲下来把头埋在膝盖上,哭得颤抖、哆嗦不已。
那一刻我的难受如泉涌,愤怒当下的发泄总是不理智的,而自己几乎无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懊恼和难堪,即便是对身为成年人的我,影响依旧很大。
在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之前,学龄前孩子的“求助信号”表现方式很多,可以是视频中的自残、发泄、哭闹和执拗;也可以冲着我们说“我受够你了!”“我不要你了!”;或者推搡和殴打我们……这些实际上孩子更受伤的“情绪求助信号”。
也许,被攻击的我们可能会很受伤,但实际上孩子内心的受伤的难过,往往比我们更多更多。
断裂的情绪教育,恶化的亲子关系
愤怒就像是孩子心底的一个火山,当喷发出来的时候,熔浆可以毁天灭地。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很多的机会去学习如何进行情绪疏导,那么孩子年纪越大,他们的行为失控的机会就越高,只能在最原始的发泄方式里“打滚”,比如大哭、大闹、攻击和指责他人。
而如果仅靠孩子的单薄力量去对抗愤怒情绪,他们只能感受到情绪背后的失控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前面提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情绪教育,如果孩子始终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安慰和情感接触,那么从关系学上,会有五个阶段的梯度恶化趋势(嗯,就好像病理学一样,恶化的亲子关系也是分阶段的):
第一阶段:“生气地抗议”
第二阶段:“紧跟不放”
第三阶段:“忧郁”
第四阶段:“绝望”
最后阶段:“情感抽离”
第三阶段的“抑郁”是关系断裂的转折点,前面的两个阶段,就是我们看到的典型的“熊孩子”行为,孩子会抗议、会愤怒、会紧跟不放,但如果持续没有机会被我们接受、被承认,重新调整和面对,那么整段关系最终都会被推向绝望、抽离和胁迫。
我之前跟进的很多家庭案例,在介入的时候,就已经是绝望阶段,或者处在情感抽离阶段了,每一次我都会感到很遗憾。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要等到无法挽回,才后悔莫及呢?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去重新调整,却要把彼此推向分崩离析的地步呢?
这些反思让我明白,亲密关系的维护,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还是家庭关系,能预防和觉醒当然是最好,如果发展到第一、第二阶段,即便看似很痛苦,但只要能好好重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我们就有机会去调整这段关系。
只要能提早意识到时机,就不会太迟。
撕掉行为标签,重新调整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任何的关系相处中,情感是依恋的中心。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即便是生气、暴躁、痛哭和难过,都比没有反应要好,这是我们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信息。
在关系中受伤了,本能的第一反应是“自卫”,这是人之常情。
比如视频中不管是育儿师还是妈妈,第一件事情是指责,“你怎么成了这样子的孩子”,而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孩子冲着我们大吼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也是吼回去?
但这些做法,不仅加剧了冲突,还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迅速调整关系,重塑情绪教育。
1. 用拥抱替代讲道理
很多时候孩子处在情感漩涡的当下,和孩子讲道理就是在“火上浇油”。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拥抱孩子,这份接纳,会比任何道理更加有力量。
每次在家里我家俩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去拥抱他们。虽然一开始孩子会反抗和挣扎,但是这份拥抱也实实在在地给了他们冷静和平复下来的力量,帮助孩子制止了“持续加剧”的冲突行为。
2. 代入孩子感受,优于代入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表达了不好的行为,我们往往很容易着急,下一秒就脱口而出,“你这些行为我无法接受”、“你这些做法我很受伤”,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真正表达理解的做法。
在冲突发生当下,安抚孩子的同时需要我们先用“代入角色法”进行角色转换。
可以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孩子呢?我会有什么感受?” 代入角色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孩子的位置,去试着想孩子可能会体会到的感受。
然后把这份代入的感受表达出来,告诉孩子,“你现在很生气,是因为_________”。以视频中孩子为例,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很想要那包零食,但是妈妈却直接拒绝了你。”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定义情绪,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情绪,他们会感到终于被理解了。
3. 接入情绪疏导方法,帮助平复心情
当表达了情绪和代入感受之后,我们可以引入情绪疏导的方法,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冷静游戏”,或者做一些肌肉放松训练,引导孩子学习运动时的呼吸节奏,比如告诉孩子:
“我知道你现在很愤怒,这个感觉让你很难受。我知道怎么样可以让你的身体舒服一点,你可以尝试跟着我一起做:
用力的吸气,感受空气从你的鼻子里跑进去,再用力的呼气,张开嘴巴大力的喘气,把愤怒从嘴巴里吐出来,吸气——呼气——吸气——呼气……
是的,你可以跟着我的节奏来做,你这样子会不会就会感觉好一点。”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身体在愤怒时候的状态以及调节方式,让自己一直紧绷的身体状态慢慢放松下来。
4. 引导孩子讨论解决之道
孩子的情绪出现了问题,其实孩子自己也会有很深的挫败感,因为情绪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他们面对各种状况时的困惑和困扰。
如果孩子总是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又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或者我们只做到了情绪疏导的阶段,那对孩子来说,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
每个孩子的碰到的问题个性化很强,没有通用的公式,但是有一点很关键,我们要学会“抓大放小”,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尝试:
· 引发问题的触点
· 启发式的讨论
· 积极的正向关注
- 引发问题的触点:了解孩子在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我留意到,你每次遇到了哥哥抢了你的玩具,你就会特别生气,因为你感觉被欺负了。”
- 启发式的讨论: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孩子换个视角看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你这次愤怒得发泄自己的不满,其实你也很难过,并且这次发泄也没有办法帮你解决目前的问题,你觉得我们下一次,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做的吗?”
倾听孩子的回答,不干涉,只复述,当孩子自己的脑海中,主动产生越来越多的解决之道的时候,即便再天马行空,都是打破僵局的起点。
- 积极的正向关注:记得关注孩子的进步,哪怕这些进步在我们看来是微弱的,也要强化。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注意到,这次你在表达愤怒之前,其实你有先告诉哥哥, ‘你拿了我的玩具我很生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都看到了。”
“尽管这次你冲我说我受够你了,但是我知道,在你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你爱我,这种感受我一直都明白。”
其实孩子的育儿烦恼无小事,按照整个建议走下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起码得花上20分钟。
我刚开始在家这么做的时候,涉及到了很多场景,比如孩子的情绪调节、行为自控,还有手足争执……长辈一开始不大能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解决这么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但事实证明,恰恰是这种愿意花时间的“交流”,最终让孩子把每一次的挫败和沮丧,都变成了自己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知道并且掌握更多的处理方式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同样适用于成人。
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咆哮、伤心、失望,恰恰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还可以用新的方式处理彼此的关系,换个视角看待彼此的问题,同样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真正的内心,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愿意用“心”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我们才能明白孩子内心的求助信号。
当我们责备孩子“怎么这样子”,或者评判方法“一点效果都没有”,其实我们看的还是管教而非关系,我们缺乏反思孩子的处境是什么,我们的亲子关系出了什么问题,这种缺乏会让我们在教养上“寸步难行”。
不要总是盯着管教的方法去看待孩子的言行,真正的爱和接纳,是愿意花时间去搭建桥梁,重新创造新的关系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需求,然后和孩子一起面对和讨论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不管发生什么问题,我也愿意陪你一起走下去。
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好的养育之道,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健康的人,但唯有真正的爱和接纳,才能陪伴孩子走到这一步。
—— END ——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关注萌芽研究所BUD,你可以回复关键词☟
—「资源」,送10000G国内外前沿的育儿资源包;
—「教养」,送系列孩子成长中最常见的教养问题,附带解决方法;
—「早教」,学习每个妈妈都应该知道的早教避雷重点和各国早教育儿理念;
—「情绪教练」,免费获取情绪管理课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萌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