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中世纪城堡 攻城大师会采取哪些“神操作”?

本文作者:最后的防线

  每个男孩都曾有过英雄梦,它和对庞大机器的崇拜、以及对悠远历史的向往结合在一起,很容易勾起人们对攻城和建造攻城武器的兴趣。也正是因此,一些游戏虽然小众,却能在军武爱好者当中保持相当高的口碑,其寿命也远远超过了同期的某些大作,在mod或是一小部分死忠用户的支持下,其寿命能延续到游戏停止更新很多年后。

  其中一个莫过于《要塞:十字军东征》系列,直到今天,在军事游戏爱好者的小圈子里仍然津津乐道着往敌人城堡里投射死尸等“生化武器”的景象;另一个游戏是在B站上很火的《围攻(Besiege)》——当然,除了传统的投石车和弩炮,你还能建造一些夸张的装备,甚至是坦克和直升机。

《要塞:十字军东征2》和《围攻》截图,一个偏向严肃历史,另一个偏向休闲

  虽然提到中世纪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骑士策冲锋、弓兵万箭齐发的景象,但事实上,在当年的战争形态中,攻城战同样也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往往意义比野战更大:总的来说,虽然野战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但只有攻占了城池,才能将他们的势力彻底肃清。另外,由于目标往往接近了战略要地,因此,一支军队只有攻占了城池,才能真正称得上控制了整个地区。比如,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虽然在克雷西之战中大获全胜,但直到翌年攻占英吉利海峡沿岸的加莱要塞,他们才真正获得了有利局势。

1346年的克雷西之战,在这场战斗中,英军用长弓兵以少胜多,击杀了大量法军骑士,但在翌年占领加莱要塞前,英军才真正掌控了有利局势

  攻城战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其中蕴含的精密技术和复杂战术:攻城不仅仅是让大军一拥而上,或是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相反,其中还包含了周密的准备工作,以及庞大的后勤投入——这些甚至比攻城本身更为艰巨。另外,在12世纪后,随着石制城堡出现,攻城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对战术的要求变得更高,至于攻城武器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12世纪英格兰的一座城堡的复原图,它采用了石质材料,只有强大的攻城武器才能将它攻陷

攻城方的困境

  总的来说,无论哪个时期,作为攻城的第一步,指挥官都必须制定一个大致的战略,比如投入多少人、打算多少天解决战斗、需要搜集多少物资等等。一旦战略确定,他就可以开始准备,并置办武器、搜集粮秣、召集战士和工匠等。在召集部队时,一个尤其要考虑的因素是骑士,这些身着铠甲的贵族是战场上的核心,但他们的忠诚不是绝对的:按照惯例,骑士每年只为领主服役40天,如果有特殊情况,也最多不能超过60天,如果不能在期限内解决战斗,一些骑士就可能开小差、甚至是发动叛乱。

中世纪绘画中的骑士和士兵,他们的忠诚并不是绝对的

中世纪绘画中的骑士和士兵,他们的忠诚并不是绝对的

  类似的情况对士兵也完全适用。在毫无国家意识可言的中世纪,如果攻城战旷日持久,再加上不能按时得到军饷,他们的心思很快会转到田野的收成、家里的女人等其他更值得关心的事情上,这会导致部队哗变。正是因此,在攻城打响前,统帅总是要审时度势,以保证围攻战能在持续削弱敌军的同时,又不至于提前耗尽自己的补给。

一场攻城战要花多少钱?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问,发动一场攻城战需要多少钱?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但我们依旧可以根据数字进行推算。这里就以1350年左右的英格兰为例,并假设你麾下有大约750名轻步兵、500名职业步兵(Men-At-Arms,有的指的是雇佣兵)、50名骑士、500名弓箭手,外加100名工匠——在中世纪时,它相当于一支中等规模的军队(当然,相关数字和部队的比例可能不甚正确)。

  关于上述人员的每日军饷,史书给出了这样的数字:

  轻步兵:3便士,他们是战场上的炮灰,只装备了基本的武器和防具,但没有马匹。

  职业步兵:12便士,与轻步兵相比,他们训练有素、装备齐全,有的甚至有马匹。

  骑士:约24便士,是战场上的核心,在攻城时也徒步参战。

  弓箭手:大约6便士,有的配有马匹,以便快速行动。

  木匠:2-3便士,他们负责修建营地,并建造攻城器械等。

1350年左右,英格兰铸造的便士硬币,战争胜利依靠的是人员、装备和指挥,但归根结底靠的都是钱

  将这些数字加总起来,他们每天的军饷就超过了13000便士,即54英镑(1英镑=240便士)。而当年一便士的价值,大致是1.2克白银,换言之,为发饷,领主每天的开销就相当于白银15.6千克。

  事实上,薪水只是众多开销中的一部分,另一笔开销来自装备。需要指出,虽然骑士和雇佣兵的装备大多是自带的,但各项军需中仍有很大一部分需要领主出钱。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部队,其中的750名轻步兵、500名弓箭手就需要750把剑、750把长矛、500张弓,外加1250件皮甲背心。在中世纪时,质量可靠的剑至少要6个便士,一根长矛需要2个便士,一把弓大约4个便士,一件皮甲需要至少40个便士,这样一来,它们的总价便接近了60000便士,另外,战斗总会导致装备损坏,替换这些装备还要产生额外的开销。

阿金库尔战役期间、英格兰长弓兵的装备,和想象不同,当时的士兵装备实际相当全面

第一阶段

  以上这些,只是中世纪战争的一个缩影,在很多情况下,领主们要么得借钱打仗,要么只能推迟发饷,并哄骗士兵们将希望寄托在入城后的大肆抢掠上。

  鉴于攻城战劳师糜饷,许多领主都会设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具体而言,为了能以较小的代价结束战斗,双方都会在战前给对手留一定的余地:有时,攻城方会开出条件,允许守军以体面的条件投降。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会故意推迟总攻的日期,让守军象征性地防御一段时间,以便给各自的领主一个交代,然后再签订和平协议。

向城堡守军劝降的信使,来自1880年一本书的插画

  如果驻军拒绝投降,围攻部队将立刻行动起来,在城外占据有利地形,并修建营地和必要的防御设施。同时,工程师也会搭建攻城器械;其他士兵则会前往城堡周围,煽动村民对领主的不满,或是抢掠各种物资和军需品。

  当上述准备工作完毕后,战斗便进入了第一阶段。为方便行动,进攻方会事先用树枝、泥土等材料填满城堡周围的护城河。如果护城河太宽,他们还会就地取材,修建一些浮桥或小船。随后,第一批士兵将展开试探性的进攻:这次攻势一般不甚猛烈,期间,步兵将在弓箭手的掩护下,用梯子和绳索爬上城墙,与守军进行白刃战。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进攻者还会在许多地段虚张声势,一旦守军措手不及,那么,主攻方向的压力将会大为减轻。

  在这个阶段,攻占城堡主要靠的是运气,如果守军麻痹大意,或者兵力严重不足,进攻方甚至会在一夜之间得手。但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往往相当罕见。

攻城方用云梯展开进攻。但如果守军防守严密,这种方法便很难奏效

  如果不能速战速决,进攻方逐渐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破坏防御工事上。在命令步兵用云梯登城的同时,一部分围攻者还会对城堡的弱点下手,并试图烧毁城堡大门和塔楼的屋顶。如果人手充足,他们还会用镐、铁锹挖掘城堡的墙基,直到打开一个缺口。由于任务危险,因此,参与作业的士兵都会躲在一种铁木结构的车辆内进行作业:当时,人们给这种攻城车起了很多绰号,比如“老鼠”和“乌龟”等。

  在这个阶段,上述武器也是守军优先关照的目标。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设法推倒云梯,向城下敌军发射弓箭,或是泼洒生石灰和热油。

现代爱好者扮演的守城者。当年,他们发射的弓箭、投下的石块都能给攻城者带来巨大威胁

“野驴”、弩炮与攻城锤

  如果无法在突袭中得手,接下来,进攻方只能做好很好长期围困的打算。在此期间,他们会在营地周围修筑更坚固的工事,以保证封锁线水泄不通;同时,他们还会建造强大的攻城武器,并将其投入战斗。

  中世纪的攻城武器起源于希腊罗马时代,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亚洲的技术启发。在诞生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阿基米德:公元前214-212年,他的家乡叙拉古遭到了罗马人的围攻,保家卫国的责任让他设计了许多御敌武器。虽然阿基米德最终在城破后死于非命,但他的发明却被罗马军队采用,进而影响了中世纪的战争形态。

阿基米德不仅仅是一位数学家,还是一位工程学大师

  在中世纪时,有两种希腊-罗马时代的攻城武器得到了广泛使用。其中一种是“onager”,字面意思是“野驴”,实际是一种扭力投石机,其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即支架和抛石杆。其中,抛石杆固定在支架中央的位置,顶端系着一个装弹丸的皮质口袋,下端则插在一股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

  操作时,士兵们需要先转动绞盘,将抛石杆拉至水平位置,然后在弹袋里放进石球。发射时,原先积攒的力道会瞬间释放,并把弹丸抛射出去。通常情况下,“野驴”的射程能达到400米,可以有效摧毁城垛和薄弱的石质壁垒。

扭力投石机——“野驴”

  在中世纪的战场上,无论是885年维京人攻打巴黎,还是十字军东征期间的众多围城战,“野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战斗中,与之并肩登场的还有另一种著名的武器——弩炮(ballista),其历史同样十分悠久。但与“野驴”相比,弩炮的弹道更加平直,落点也更为准确。

现代人复原的弩炮

  中世纪的弩炮在设计上几乎和罗马时代如出一辙,其发射弹丸的动力都来自两具扭力弹簧组,这些弹簧组每个各带动一只弩臂和弓弦——发射时,扭力弹簧组积蓄的力量将通过它们传导到弹丸上,进而完成发射。

  弩炮发射的弹丸除了小型石球之外,还有一种特制的重箭,其直径是普通箭支的四倍,尾翼用硬木片制成。这种箭受风速影响较小,再加上弩炮本身提供的强大动能,往往能打出惊人的威力。

  当然,在中世纪,弩炮也出现了一些改进,其中一个变种是架子弩(Springald),一些资料显示,它的设计可能源自中东地区。架子弩由安装在支架上的木框以及两只独立的弩臂构成,每只弩臂都由动物鬃毛制成的绞索推动。在框架的中下部是一个托架,上面有滑槽,用于安放石弹或巨型箭矢。

  不过,由于自身比较笨拙,架子弩用于攻城战的情况较少,通常情况下,攻城方和防守方只会将其布置在正对城门的地方,用来阻止敌人突入城门,或者从当地一拥而出。

中世纪绘画中的架子弩

  在用远程武器轰击城墙的同时,另外一些攻城者还会用攻城锤来破坏城墙和城门。在中世纪时,士兵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扛着一根圆木,反复撞击城堡的大门或外墙,相反,他们使用的是一种攻城车,这种车辆被称作“penthouse”——即“阁楼”之意。“阁楼”的骨架是用硬木或钢铁制成的,木质的外壳上面包有兽皮。其内部则有一根攻城锤悬挂在框架上,这些攻城锤的头部是铁铸的,如果有节奏地撞击城门,它们很快就可以将城门攻破。另外,车上的轮子也可以被拆掉,以保证在攻城时、车身不会发生位移。

现代人复原的攻城车

  由于要抵近墙脚展开作业,操作攻城车的士兵也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在他们头顶,不时有圆木、燃烧物和热油落下,一旦外壳被砸破,里面的人必然会死伤枕藉。但另一方面,对攻破中世纪城堡的橡木大门,这种攻城车却是最有效的武器,比如在1191年,它们便攻破了阿克城的外墙,帮助十字军夺取了要塞。

配重式投石机

  不过,在中世纪中期,随着配重式投石机(Trebuchet)的出现,攻城车的地位开始下降。“配重式投石机”这个词可能源自古法兰克语中的“trabucher”,意思是翻转或倒下——它描述的是正是该机器抛石时的动作。

配重式投石机,这种武器也曾被用在蒙元攻打襄阳的战斗中,当时被称为“回回炮”

  虽然“trabucher”这个词到12世纪才出现,需要指出的是,投石机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但在原理上,早期的投石机和中世纪的配重式投石机并不相同,前者单纯依靠的是人力,后者还利用了杠杆平衡原理。

  在配重式投石机上,抛臂的一端装有重物,另一端是装石弹用的皮革袋。在准备阶段,操作者会用绞盘等拉下装石弹的一端,同时装重物的另一端则会高高抬起,并获得巨大的势能。

  装好石弹后,操作者会砍断系在基座上的绳索,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随着有重物的一端从高处落下,另一端的石弹也会受反作用力的影响、被顺势抛出。和人力抛石机不同,这种武器的威力更大,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抛射重达400千克的石弹,同时,由于每次抛射的力道几乎是一致的,因此,它完全可以多次打击城墙的同一个位置。

艺术画:操纵配重式投石机的中世纪士兵

  在中世纪,配重式投石机使用的除了石球弹之外,还包括了早期的燃烧弹——比如装满焦油或“希腊火”的陶罐——其中,“希腊火”的成分包括了硝石和硫磺,可以像胶水一样粘在各种物体上,而且很难被浇灭。最初使用希腊火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军队,后来,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它的配方也逐渐传到了欧洲领主们手里。

  当然,投石机使用的弹药远不限于此,它们还包括了一种早期的生化武器:1346年,克里米亚的卡法城遭到了鞑靼人的围攻,不久之后,一种可怕的瘟疫开始在城外蔓延。为同样削弱守军,鞑靼人向城内抛掷了许多染病者的尸体,于是,守军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了细菌的携带者。围城结束后,一些热那亚士兵将这种疾病带回了家乡,它成了后来肆虐欧洲的“黑死病”的源头。

中世纪时肆虐的黑死病便是在卡法围城战后传入欧洲的

  在中世纪,最善于使用投石机的国王,可能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电影《勇敢的心》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位暴君,但在当时的英格兰人眼中,他却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和伟大的战士。在统治期间,爱德华一世曾带兵扫荡了苏格兰,而在攻打坚固城堡时,他最喜欢的就是建造庞大的投石机。

《勇敢的心》中的爱德华一世,和电影中的形象不同,他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在1304年、攻打苏格兰的斯特灵城堡时,爱德华一世曾经动用了13部攻城器械,其中最庞大的,是抛石机“战狼(Warwof)”:爱德华一共招募了5位师傅和49名工人、花了3个月才将其建造完毕。甚至在竣工前,苏格兰人便被它的体格吓得投降,但这位暴躁的国王却不打算宽恕,在强行发动的炮击中,“战狼”准确抛出了数十枚重达300磅的石弹,将一大段城墙夷为平地。

“战狼”投石机的想象画,它的高度可能超过了20米,令当时的大部分攻城武器相形见绌

挖掘地道

  不过,上面提到的战斗只是个例,在中世纪,仍然有许多城堡足以抵御重武器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攻城方只能利用其他手段,挖掘地道就是其中之一:一旦工兵抵达了地基处,他们会在坑道内填满易燃品(如浸透焦油的木材),随后将它们一举点燃——如果万事顺利,当易燃品烧尽时,整个坑道就会坍塌,上方的城墙和塔楼也会轰然倒下,这时,早已准备好的突击队将一拥而上,从缺口攻入城内。

  当然,这种手段的危险也不言而喻,地道经常过早坍塌,导致工人被成批活埋。不过,与强攻带来的伤亡相比,这种损失并非不可接受,何况在很多情况下,挖掘地道常常是攻方的唯一选择。

挖掘地道的绘画,其中出入口都有木排作为防护,以避免工人在出入时被弓箭射中

  2011年,国外上映了一部中世纪电影——《铁甲衣》,其中就展现了用地道攻城的场面。这部电影取材于1215年的一次战斗。当时,一些贵族占领了罗彻斯特城堡,以反抗不得人心的英国国王——约翰(John)。事发后大约七个星期,约翰亲自率军开往罗切斯特,以讨平这些叛军。

《铁甲衣》海报,其剧情正是取材于1215年对罗切斯特城堡的围攻

  虽然守军只有不到500人,但他们中一部分是装备精良的骑士。约翰国王几次强攻都宣告失败,最终,他决定派出工兵,彻底荡平叛军藏身的据点。

  按照记载,工兵们先是破坏了城堡大门,但叛乱者们很快撤进了中心区域,并依托坚固的主堡节节抵抗。在各种手段都失效之后,约翰只得命令工兵挖掘地道。同时,为了保证行动成功,他还要求部下昼夜兼程,送来“40只最肥的猪”。这些猪很快被宰杀,尸体则被塞进地道中。随着地道内的猪油被点燃,烈火烧塌了主堡的一角。但即使如此,反叛的骑士仍然拒绝屈服,其中一些人甚至坚持了数周,直到食物耗尽之后才陆续投降。

今天的罗切斯特城堡

攻城塔

  除了动用工兵之外,有时,攻方还会使用当年最庞大的武器——攻城塔。但建造攻城塔的成本也极为高昂:它需要大量的材料,建造需要几周之久,也正是因此,有时,在战斗打响前很久,工匠们便会在后方准备好零件,以便在需要时能尽快组装。

这张反映攻城战的绘画中,中央的高塔就是攻城塔,除了人力推动外,工程师们也会借助滑轮组,用畜力牵引方式让它向城墙运动

  中世纪时,攻城塔一般有三层。其中靠近顶部的地方有一部可收放式的吊桥,以便突击队可以冲上城垛。有些攻城塔的高度达到了27米左右,几乎相当于今天的7层楼。为避免塔身被点燃,或是被城内的重型武器摧毁,工程师们还会在塔的外壳上涂抹湿泥,并覆盖用醋浸泡过的牛皮和羊皮。在极少数情况下,工程师们甚至会在正面安装铁板。至于攻城塔内部则可以容纳几十名士兵。

中世纪攻城塔的结构剖面图

  虽然攻城塔威力巨大,但将其移动到位却相当艰难。期间,攻城方需要冒着箭雨填满护城河和壕沟,并清除附近的栅栏和障碍物。随后,一大群步兵会将它推到城墙脚下,但同时,缓缓前进的塔楼也将成为各种武器的靶子。

  正是因此,操纵攻城塔的人都像是机器上的齿轮,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其中有些人负责把攻城塔移动到位,有些人则拿着水桶站在一旁,以扑灭塔上燃起的大火。与此同时,在塔楼的最底层,还可能安装了一部破城锤,在靠近墙基后,士兵们会用它不断破坏城墙,而高层则布置着弓箭手、弩手和铠甲骑士,他们有的要用弓箭压制墙上的守军,有的需要在攻城塔的吊桥放下时一举冲上城头。

从僵持到战斗结束

  尽管上述手段威力巨大,但它们其实也是进攻方的最后手段:换句话说,如果用攻城塔和地道也没能攻破城堡,那么,攻城便会有失败的危险。一般来说,如果战斗持续大半年以上,进攻方就会遭遇补给困难,部队也会因此士气低落,另外,在冬天会大量产生冻伤、夏天则会爆发传染病和瘟疫——虽然上述问题同样困扰着守军,但由于攻城方的规模更为庞大,因此,他们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攻城战会转化为消耗和僵持,进攻方有时也会组织大规模攻击,但其频率已经大不如前。双方盼望的,都是对手的补给提前耗尽,或是营地内爆发瘟疫,进而被迫投降或撤退。

  此时,攻守双方都会使用心理战,以迫使对方相信战斗已经毫无胜算。1096年,在威尔士的彭布罗克城堡,温莎的杰拉尔德(Gerald de Windsor)率领的部队遭到了围攻。弹尽粮绝之际,杰拉尔德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城内仅剩的4头猪杀掉,然后扔到城外。敌军看到了这些猪,以为城内依旧粮草充足,于是只能撤军离去。

今天的彭布罗克城堡,在我国南宋末年、钓鱼城遭到蒙古军围攻时,也采用过类似的、向外抛掷粮食的计策以打击敌人士气

  在中世纪的欧洲,守军抵抗到底的情况相对较少,相反,如果条件不利,他们就会宣布投降。此时,他们会派出一名挥舞白旗的信使,并把城堡的钥匙交给敌军指挥官。

城堡守军投降时,会向敌人交出象征身份的佩剑,以及城堡大门的钥匙

  一旦驻军投降,双方就会停止敌对行动,守军将销毁武器,并筹集“赎城费”,而进攻方则会在谈判桌上不断施压,以期获得最有利的条件。期间,双方也会讨论如何处置守军这个棘手的问题:有些下级士兵可能会被遣散,有些可能会遭到屠杀,至于贵族和骑士遭受的处置包括了流放、剥夺个人财产,还有游街示众等,如果胜利者认为一些人罪无可恕,他们也会将其长期监禁甚至是残忍处决。

新技术的冲击

  13世纪后,火炮出现在欧洲的战争中,由于精度不佳,它们最初的作用仅仅是威慑,但到14世纪后期,它们已经开始成为攻城的首选武器。火炮不仅可以摧毁城墙,还足以让胆小的敌人魂飞魄散。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中世纪晚期,城堡的设计者也采用了更先进的手段来应对炮击。

这幅绘画反映的是1429年的奥尔良之围,其中可以看到攻城方使用了火炮

  从大约16世纪开始,欧洲城堡的样式发生了变化,与之前的城堡相比,它们的外墙变得更加厚重,而外形则变得相对低矮。同时,这些城堡上还配备了炮位,以便轰击成群结队的攻城者,而到后来,还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棱堡,但即使如此,属于城堡的时代也渐渐远去了。

二战期间,一座比利时边境要塞的航拍图,其中圆圈处是装甲炮塔,其主体结构则位于地表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以被看做是当年中世纪要塞的精神后继者

  不过,在中世纪结束后的几百年,城堡的衍生品依旧发挥着作用,在拿破仑的时代,许多城堡依旧能在围攻下坚持数月。二战前,法国和比利时军队也修建了巨大的堡垒——虽然这些堡垒在样式上和当年完全不同,不过,从本质上说,它们仍可以被看做是城堡的终极形态。另外,虽然攻城战的形态发生了演变,不过,其中一些原则仍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奉若圭臬——比如说精心的准备、大胆的行动,以及在战场上量力而行——这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游民星空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