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版的《纪实72小时》纪录片?

第一次知道张学娇这个名字,是因为《夜行歌者》,那是一部讲述北京夜班出租汽车司机生活的纪录片。

在影片里,每天夜幕降临,主人公刘心便起身梳洗准备出门。逼仄的单元房里,年迈羸弱的父亲和已经瘫痪的母亲目送着他离开。母亲已经卧床多年,时常精神恍惚,父亲腿脚不便,还要在厨房和病床之间来回移动,一边照料老伴,一边唠叨,话语夹杂着怨怼,京味儿很浓。

然而一上车,主人公立刻变换了另一个模样,干净的制服、干练的神色和流利的口才。

▲ 张学娇导演作品《北京之夜·夜行歌者》

刘心和乘客们侃侃而谈,一如北京所有的出租车司机,分析国际局势,披露国内政治……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把车交给倒班的司机,看着汽车离去,他瞬间又变回一只飞倦的鸟,把打包的早点放在父母床前,一句话没有,独自回屋,拉上窗帘,睡觉。

这是一个关于现实和梦想的故事。

刘心希望成为一名歌手,他参加了电台组织的出租车司机好声音比赛,并且最终获得了奖项。然而,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他如何练声比赛,也不是他深夜工作的艰辛,而是他职业之外的琐屑生活:不仅有吐槽感情遭际的同行聚餐,更有回到酒仙桥家里那真实的一地鸡毛……

▲ 张学娇导演作品《北京之夜·夜行歌者》

影片是央视纪录频道投资制作的,当时我还在频道负责部分节目生产,除了白天上班,每周总有一到两个晚上,通宵完成大量的播前审看工作。或许是因为相同的夜间工作经历,《夜行歌者》打动了我。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看完这部影片是某天的凌晨,窗外依稀泛起天光,我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先愣了一会儿,然后特地找到演职员表的位置,在导演一栏里看到了张学娇的名字,其实那时她是个硕士毕业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导演。

后来,我推荐她参加了全国性的纪录片行业会议,当着三四百位来自各地的纪录片导演,她在台上介绍创作心得。学娇当时说的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大意是,生活里不仅仅只有戏剧化的奋斗和飨赏,还有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无时不在的迷茫。

我觉得,这个姑娘确实挺有想法的。

▲ 现场采访中的张学娇

去年,腾讯视频计划引进日本放送协会(NHK)新一季的《纪实72小时》,并同时购买了节目制作模式,就是说要在日方的指导下拍摄《72小时》中国版。

主题曲《河边之家》:单曲循环最佳选择!_纪实72小时(中国版)_腾讯视频

▲ 中国版纪实72小时·主题曲《河边之家》

我们团队接到了生产任务,制片人李洁找到了张学娇,学娇先是挺开心,但紧接着很警惕地问:“不会让我拍美食吧?我不干哦。”唉,说来惭愧,我现在的公众形象就剩一个“吃”了。而事实上,我拍美食的历史只有几年,但拍纪录片的工龄甚至要比张学娇的年龄还大,而且我完整经历了中国纪录片的“新纪实主义”运动,并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肇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纪录片新纪实主义思潮,是几乎同时发端于体制内外的一场运动。这里既有主流媒体内部的纪录片人,从方法论上对国外非虚构影像操作方式的借鉴;也有一些独立制片人和学者,在价值观方面针对“直接电影”、“真实电影”流派理论进行的思考。其实不管是谁是主导,这场运动都曾经掀起了一场关于真实的讨论,它让中国的纪实影像游离了苏联政论电影的基因,开始从观感上回归现实。

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很多电视台纪实类栏目的取消,观察式的纪录片更多地零星存在于各独立制片人的创作之中。一方面,时常有中国纪录片人在国际主流纪录片节展上不断获奖,另一方面,此类的节目迫于收视压力,渐渐从公共电视媒体中黯淡出局。传统的纪录片人,包括我在内,出于求生的本能,更多地开始将题材转向文化、历史、自然这些所谓的“大片”。

我们的影像越来越注重造型、叙述越来越迁就大众心理的后果是,在屏幕上,带有痛感的纪实内容不仅在量上减产,在内容方面,“底层精神,平民观点,深厚的人文关怀,理性和批评的视角”(吕新雨语)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所以,前几年上海电视台《人间世》的爆红,与其说在观众中收获了巨大反响,不如给业界一个提醒:纪实类节目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客观平实的立场和永远未知的叙事朝向,依旧是纪录片最根本的两条属性。

NHK《纪实72小时》创办于2006年,是一个观察式的纪录片周播栏目,它通过对一个固定场景三天三夜连续不断的记录和采访,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从拍摄中选取一些随机的访谈,极大贴近生活本真状态,同时又能透过这些表象传递出某种沉静的温暖。

▲ NHK纪实72小时

有意思的是,这个节目的很多创作者并不是专业纪录片导演,而是来自这家电视台的时事报道部门,多为初出茅庐的新闻人。他们完成的节目,在一些“大腕儿”眼里或许太缺少“作品感”,但十年来,《72小时》受到了日本观众持久而稳定的追捧,甚至连片尾曲也深入人心。

张学娇思考良久接下了中国版的制作任务。在作为总导演被派往日本培训之前,她先约了小伙伴,在麦当劳24小时餐厅进行观察和模拟采访。

“生活里从来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我们的发现。”三天下来,她一边播着手机里拍摄的视频小样,一边兴奋地跟我描述着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丝毫没有困倦之感。这种兴奋,一直持续到她去日本学习回来。她很喜欢这种简单直面现实没有任何修饰的纪录片,并且认为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

▲ 制片人李洁(左三)、72小时总导演张学娇(左二)与日本NHK团队

与我周围的女性同事相比,学娇最显著的特征是乐观、开朗,有亲和力,大家也因为性格喜欢接近她。本来,做纪录片的女孩儿已经够强势了,但在学娇面前,这些女生却都故意扮柔弱,连拧瓶子盖这样的事情都要求助于她。

学娇一点也不在乎,作为一名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她热爱自己的工作,也能把生活过得像段子,开得起玩笑。连我都订阅了她的朋友圈:出差隐形眼镜被服务员丢了啊,回家忘带钥匙一脚就把门踹开……段子太多,而且充满自嘲的欢乐。

记得去年底,学娇和她的团队在对几处选择的拍摄地点进行前期调研。回来时,她兴致勃勃给我讲长沙解放西路一间米粉店里的见闻:一个曾经的电视制片人突然喜欢上在酒吧推销手机的工作;一个有主持梦想的女孩在演艺吧不停试镜;一个创业者在培训现场捡到马云火车票……

有的匪夷所思,有的充满喜感。特定的场景,人群汇集之地,看上去更像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这里进行观察式的记录,显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文本意义。

▲ 中国版纪实72小时拍摄现场

和学娇交流,我仿佛回到了上世纪末,那时候温普林、吴文光、林旭东这些老炮儿,经常在各种场合推介让鲁什、怀斯曼、小川绅介,他们口中的这些纪录片巨擘,直接造就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流派的创立与实践,也让中国纪录片人了解到什么是“伴随式采访”,什么是“墙上的苍蝇”。听着学娇的生动讲述,我对节目很有信心。

不过今年元旦,拍摄完长沙跨年,回看素材的时候,学娇感受到了压力。用她自己的话说,没想到看似简单平常的随机采访,背后却需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她认为自己拍的不好。

学娇是我同乡,在安徽含山县长大,这个地方有两处著名的古迹,一处叫褒禅山,因为王安石的文章闻名天下;另一处则是更久远的昭关,当年伍子胥在这里一夜愁白了头。那段时间,学娇爽朗的笑声少了,甚至她很长时间在机房郁郁寡欢。

▲ 在机房审看素材

看到学娇着急,我忍不住和她聊拍到的故事。当我看到镜头里并没有出现前头她说过的那个创业者、那个卖手机的制片人和那个梦想做主持人的姑娘,他们平时总来这家米粉店的,而且就在旁边的店子里工作。我说,为什么不能这一次把他们拉到粉店来拍呢?

学娇很认真地说,在日本同行的Bible(节目操作手册)里,是不允许有任何组织拍摄的,而且所有的拍摄必须在72小时之内完成,不能延长,甚至连人物出场的前后顺序都不可能有变。

▲ 中国版纪实72小时拍摄现场

她说:“我喜欢日本人这样的死性劲儿,这样的不通融,这也是考验我们记录和复原能力的试金石。”

可能每个纪录片导演都有自己的“真实影像”的底线吧,绝对的真实或许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我同意周浩老师,他认为纪录片有“原罪”,为什么这个镜头在另一个镜头的前面?背后可能都站着自己的企图心。

每一个纪录片人都是一个叙述者,而我们每天生活在无数个平凡乏味的瞬刻里,怎么才能在海量的瞬间,找到一种可以建立叙述的“秩序”,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更是一个关照自己的世界观的艰难历程。

▲ 中国版纪实72小时

日本同行选择了一条很笨拙、完全依赖客观时间推动的线性叙事结构,除了锻炼初入行的影像工作者,对完全真实素材的组织和驾驭能力的初衷,无非也是想带给观众更加超脱的观察者的感受。

对学娇和她的团队而言,从一个熟练的纪录片生产者到真正的生活观察者,其实中间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好在学娇不气馁,她说:“这个故事我可能拍得不够完美,但我想下个故事我会更有数”。果然,随着节目每周一次的上线,我能够看到摄制组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有好几个故事,数次击中了我的泪腺。

今年过去半年多时间,张学娇一直在实地调研、团队培训(完成一季72小时的系列大概需要5-6个团队)、集中拍摄里度过,几乎片刻不能停歇。

▲ 中国版纪实72小时拍摄现场

现在这些期节目成片,实话说,我既看到了学娇和团队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我们与NHK同行的差距。现实和呈现永远是一对矛盾,但这样真诚努力的记录,我觉得在中国这个时代尤为珍贵。我也相信,随着节目的不断推出,会有更多的中国观众,包括喜爱日本版《72小时》的粉丝,会越来越能接纳张学娇他们为真实呈现当下中国做出的努力。

▲ 中国版纪实72小时团队

真的很幸运,能和学娇这样有情怀、有职业追求的同事一起工作。上周节目播出过半,腾讯视频接到日方来函,希望挑选节目在NHK《纪实72小时》播出,我觉得这是对这个年轻团队最好的鼓励,也是张学娇送给自己而立之年最好的生日礼物。

那天看完节目,我充满羡慕地对学娇说了一句话:你的世界,没有美颜,比我的更真实。

▲ 72小时团队在珠峰大本营

2018年8月,北京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晓卿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8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