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衡学术讲堂丨山水城市,梦想人居——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导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规划师、风景园林研究中心主任胡洁,在对当代城市发展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对近现代山水城市思想的形成和古代山水城市思想的源流进行了研究,并期望从中探索出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他还与大家分享了几个践行山水城市理念的项目案例。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大家好,我是胡洁,风景园林专业出身,至今已经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个平台上工作15年之久,与城市规划师一起,与各个专业团队合作,坚持探索如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把绿色、生态、人文的理念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在本期同衡微课堂上,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内容主题是“山水城市,梦想人居”。

01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反思

近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既给我们带来经济的繁荣和更加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城市病”和城市发展问题,比如城市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等,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非绿色化的”城市化中的问题。如今,我们需要反思这些问题,把非绿色的城镇化建设变为绿色的城镇化建设。

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病

此外,中国城市发展还缺乏文化性、地域性的特色景观,“千城一面”现象频繁发生现代中国几乎每个城市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样,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CBD片区都极为相似。但是就在几十年以前,北京的老城区还十分有特色;而雅典、巴黎、伦敦等城市也都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和自然风貌,城市的建筑、材料、色彩都有很有地域特色。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需要深刻思考和努力探索的。

北上广深CBD片区,“千城一面”

值得欣慰和肯定的是,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在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到最近的“十九大”,中央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的质量、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山水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另外,“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文明系统构建的六大要素

02近现代山水城市思想的形成

其实,以上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共识,在二十多年前的中国近代,我们就有先知先觉的科学家、理论家和思想家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和论述。早在1993年,钱学森先生就提出了“山水城市”的论述——“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座大园林,高楼也可以建得错落有致,并在高层用树木点缀,整个城市是山水城市。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引自《钱学森论山水城市》)。

此外,钱学森先生在“山水城市”的核心理论和支撑方法中提到:“整体考虑城市建设,城市建筑、规划和园林应该综合起来,同时,城市建设中,技术和艺术兼顾考虑。”(引自《钱学森谈城市建设要有整体考虑》)此外,“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 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 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引自《论钱学森与山水城市和建筑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空间(引自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另外,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的论述中提出:“以建筑、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他还总结了“山—水—城”三者相互起作用的关系,提出了“山—水—城”三者和谐发展的模式:即“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

山-水-城模式(引自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03古代山水城市思想的源流

钱学森先生曾说,“山水城市是从中国几千年来对人居环境的构筑和发展中总结出的”,是中国几千年山水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是中国城市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城市形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几千年的各种历史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大禹治水疏导中体现出的顺其自然的哲学,昆仑和蓬莱神话中体现出的对原始山水的敬畏与崇拜,老子与庄子等哲学中体现出的“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古代山水诗、画、园林中体现出的自然和谐。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对人与自然的表达 从左到右:大禹治水图(明·仇英)、蓬莱仙境图(清·袁耀)、金谷园图(明·仇英)

04古代山水城市思想的规划实践

在源远流长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非常重视“顺其自然、因地制宜”的理念,如《管子·乘马》中所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此外,在中国古代风水学中也提出城市规划建设“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即“背山面水,左右护卫”的格局。

古代风水理论对城市最佳选址的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与规划中对城市与周边的山水关系就很重视,例如秦都咸阳、南宋临安城、元明清北京城等古都,均将其城市建筑群与周边大规模的自然山水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个与自然相融相生、延续千年的自然宜居城市。

秦都咸阳城(今西安),可以说是大环境设计思想的典范。其充分利用“北高南低”、“北山南水”的自然地形,将周围整体的自然山川形胜纳入到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当中,还利用南部终南山的两山峰作为大咸阳城规划中朝宫前殿中轴线南端的大门,即“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秦都咸阳城平面示意图

南宋临安城(今杭州),则是一个非常经典和成功的山水城市案例。在南宋建国的时候,皇帝选皇宫并没有选到西湖边上,而是选在凤凰山的东南坡,背山面水,与自然呼应,其方位朝向、观景视线、安全防御都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此外,为了防治洪水的影响,将宫殿修在半山腰上,既可居高临下看风景,又可不受潮水的影响。可见,对自然系统的理解是城市规划师必备的一个基础的知识。如今,杭州被誉为最佳的山水城市、旅游城市和最美城市,这与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是分不开的。这座与天然山水结合的城市,可谓“不出城廓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有林泉之致”。

南宋临安城平面示意图及宫苑分布图

元明清北京城,可以说是与人造山水结合的城市。北京城的规划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并将宫城的中轴线和都城的中轴线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从北到南贯穿于三重城圈的长7.8km的中轴线。而故宫的北侧是人工建造的景山,景山与故宫前面的金水河遥相呼应,形成背山面水、阴阳交汇的理想格局。

清乾隆时期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故宫和西苑三海鸟瞰图

另外,位于故宫西侧的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也是一个人工造出来的大型山水园林,可以说是北京城中超过800年历史的中央公园。此外,西苑琼华岛的营建采用“因山构室”的整体设计,体现出建筑与山水地形的高度和谐——“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以构室,其趣恒佳” (引自清·乾隆《塔山四面记》),形成“峰峦隐映,松柏隆郁,秀若天成”的天然图画,达到了“妙造自然”的境界。

清乾隆西苑平面示意图
西苑琼华岛鸟瞰图

北京故宫、景山与西苑三海的整体化设计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和赞誉。然而,中国古代并没有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景观园林师的区别,所有的建设都是在一个系统下完成的。由此可见,“整体化设计”的理念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这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和借鉴。

故宫和西苑三海鸟瞰图

05山水城市理念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干扰,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无论选择纯生态保护,还是大力发展经济,观点都无可厚非,但如果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会更节约、高效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理念不失为解决思路之一。

“山水城市”理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智慧与经验,也是近现代学者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伟大远见和精神指引。而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很好地把“山水城市”理念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探索出21世纪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之道。

山水城市与整体设计理念

正是基于以上理念,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人居环境为核心,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水利交通、市政环境、公共艺术、公共安全、生态学等各行业、各专业,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打破不同行业、专业之间的隔阂与分割的现状,从而在城市尺度上实现多专业为一体的整体设计、系统设计,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的宜居“山水城市”,为提高整个人居环境做出我们该有的贡献。

下面向大家介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几个项目实践中对山水城市理念及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06当代山水城市理念的项目实践

(1)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坐落在北京古老中轴线的北部,其规划设计理念中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山水错落,负阴抱阳,绵延山水,跌宕起伏,突出表达人与自然相生共荣的和谐,而这正是中国上水文化的精髓所在。可以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创意,使“通向自然的轴线”不仅仅体现在空间序列上,也使中轴线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升华。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实施总平面图(2005年)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功能定位为“城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奥运的中国山水休闲后花园、市民的健康森林和休憩自然”。全面应用当代最先进的景观建造技术和生态环境科技,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战略,形成大量生态设计成果,用科技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公园,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与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瞰图

(2)辽宁铁岭凡河新城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铁岭凡河新城的规划设计采用生态优先策略,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山水景观资源条件,将富于中国文化艺术底蕴的山水哲学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布局中,将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构筑现代化生态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辽宁铁岭凡河新城总体规划图

首先,设计中强化生态廊道建设,对现有凡河河道进行改造,保证城市的自然风貌;其次,人工挖掘的天水河及其两岸绿地构成功能丰富的景观廊道,着力打造城市旅游及休闲健身的高品质场所;再次,重点保护北部莲花湖区域鸟类栖息地,打造城市湿地景观。此外,注重延续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和体现中国礼乐相融思想。

辽宁铁岭凡河新城鸟瞰图

(3)河北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规划设计如何

处理废弃地与城市的关系,并通过景观策略实现由“工业城市”走向“生态城市”的转型?如何通过景观方法维持南湖地上生态系统与地下煤炭开采之间的双赢?如何改善30年灾后重建以来城市经济繁荣与人民生活品质严重滞后的反差?这些是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规划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河北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鸟瞰

北部园区已基本稳沉,设计中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为主;同时兼顾休闲娱乐功能,设置各种服务设施和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南部园区则因局部区域尚未稳沉,设计时考虑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同时结合沉降量计算来堆叠地形,并考虑随着沉降的持续,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此外,针对现状垃圾山、粉煤灰、软弱地基、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低干扰、低成本、低能耗技术措施。

河北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中独特的湿地景观

(4)辽宁葫芦岛龙湾中央商务区景观规划

该项目设计在城市建筑群空间里最大程度地保留现有的优良山水格局肌理,使得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同时,挖掘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使之融入新的城市生活,成为未来城市的精神文化载体。

辽宁葫芦岛龙湾中央商务区总体规划图

设计理念从场地的古代山水诗画、历史文化痕迹着手,通过对诗词歌赋、宫殿旧址等历史元素的挖掘,获得具有厚重地方感的设计元素。同时,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场地现有自然山水格局,构筑城市绿地系统及山水景观轴线,强调场地原生植被的保留和河流的水质净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人为修复,使得场地中的人类活动在周边山水环境掩映中更为舒适。

辽宁葫芦岛龙湾中央商务区滨海公园鸟瞰

(5)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综合规划

设计充分结合山形水系和自然地形特点,园区整体呈现“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结构布局。以对生态本底的最少干预为原则,在保留现状山、水、林、田、村基底上,改善园区水环境,进行园区全生态链的系统规划,提升自然生境。此外,运用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将园艺与科技融合。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鸟瞰效果图

本规划把北京世园会项目看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将专家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成果文件中包含风景园林、交通、建筑、市政、生态、旅游、公共安全、智慧园区、历史文物保护、运营策划等多个专项研究成果,体现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跨界发展、行业协调的趋势。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综合规划

(6) 2022崇礼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

规划以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为基础,提出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发展的规划思路,并以景观提升、文化传承为载体,以体育产业为支撑,将崇礼奥森公园建设成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示范区,冬奥赛时的基础设施保障,冬奥赛后的户外体育主题公园。

2022崇礼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

规划结合山形地貌、地域历史文化,在现有山、水、林自然资源基础上,形成入口区、营地活动区、奥运纪念林区、山林游赏区、植物园区、生态科普区、高山揽胜区和长城遗址保护区8大功能分区。其中,奥运纪念林区、营地活动区以及植物园区为公园的核心区域。本项目规划设计的创新与特色具体如下:

(1)生态安全格局:因地制宜的以生态安全为原则落实多目标下的生态修复策略,同时结合生态技术与生态量化评估手段实现场地可持续的合理开发。(2)航拍与摄影测量:利用航拍技术以及摄影测量技术对复杂的现状地形进行分析和测绘,为设计提供了切实详尽的基础资料,从而保障了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3) LIM平台技术实践:利用LIM平台技术,对方案进行检验和校正,进一步保证了设计的落地性和可实施性,同时也通过LIM平台技术,对工作方法进行了优化,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工作效率。(4)多专业协同:团队对项目整体统筹考虑,进行体系构建,形成了生态本底研究、奥运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旅游体系构建、配套服务布局、照明系统规划、交通系统规划、市政规划、能源规划等等一系列专项内容,结合周边现状环境,实现全方位、多系统的项目支持。

项目团队实地考察

最后做个总结,“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是把自然环境系统、 人文历史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同时“山水”二字在中国有它独特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山水、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基于这种理念,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了多专业整合的设计团队和工作模式,把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水利交通、市政环境等专业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实现多规合一、无缝结合,实现我们山水城市的理想。我们的目标是专业协同、整体设计、合作共赢。

专家简介:
胡洁,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规划师,清华同衡风景园林研究中心主任、首席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高级工程师,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终身荣誉会员FASLA。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清华同衡规划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