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乐器到找工作,你也用“从此人生大不同”给自己加过戏吗?| 所长大视野

人类是地球上最爱给自己加戏的一个种群,在描述过往的经历时,尤其喜欢搞些“从此人生大不同”的戏码:

  • 情感经历总是“一波三折峰回路转”的;
  • 高考是“里程碑式”的,第一份工作是“开启人生新篇章”的;
  • 每年的工作汇报都有“经历了很多但我获得了成长”;

而事实很可能是三五年里都在扮演一个迷失方向的打野,躺在河道上回想“我是谁我在哪我该干什么”。

影视剧里有一种常见的故事套路叫成长性叙事,指的是影片中除了坏蛋,所有人都要发生转变,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要历经或物理上的艰难险阻、或心灵上的自我觉醒,总之在看过大大小小的场面之后获得了肉眼可见的成长,这个故事才算是讲规整了。就拿最近的影片来说,《我不是药神》,以及总是被捆绑提及的《辩护人》里,主人公就都经历了先为私利继而为公义的转变。

好莱坞电影套路拆解专员,编剧手册《救猫咪》的作者布莱克·斯奈德在书里介绍过这种叙事路数,他说,不止是影视剧本,自古以来所有优秀的故事都会表现人物的成长和心路转变。某种程度上,故事讲的就是转变,告诉我们谁成功谁没成功的标尺就是转变的能力——好人是接受并运用转变的人,而坏人是拒绝转变的人。

人类热爱转变的故事,也渴望转变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它代表着新生和从头再来的念想。我们在描述过往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使用类似的叙事逻辑,觉得人生也像是一个故事一样,有起承转合,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特定决定能够让自己前后判若两人,过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上学时写作文要记叙“一件令人难忘的小事”“对你影响最大的人事物书籍”,习惯性升华拔高,给过往的生活赋予意义。现在在朋友圈写年终总结,写旅行日志,新买个床垫都要发表人生新感悟。

但转变大多数时候是慢慢累积的,而不是人们更爱听也更爱讲的“从此人生大不同”的质变故事。生活里能让你彻头彻尾重新做人的事没有你以为的,以及别人宣称的那么多。

小时候看电视剧到深夜,插播的广告里总爱表现耸动的 before & after 效果对比,使用增高产品的二十多岁迎来腿骨发育第二春,长高七八公分不是梦;喝了减肥茶的万事不愁平地掉肉;防脱生发水抹过年轻十来岁,心仪的对象工作喜从天降……总之脱胎换骨,宛如神迹。

现如今的商业广告路数也没有什么本质变化,只是更精致点:一张健身房的年卡总是立享马甲线的,一堂花钱购买的线上课程总是转变思维的,一次前往西藏/印度/尼泊尔的旅行总是荡涤心灵的。

然而事实可能是你健身年卡被扔在角落而你依然肥宅,付了费的知识也并不比随手翻到的“李白攻略从入门到精通”在脑子里停留更久一点,偏远地区的一趟旅行也许是行程累 die、和同伴数次闹掰、中途还丢了钱包,最后灰头土脸啥也没看进去就回了家的。

前不久豆瓣上流传着一组真实版健身 before & after 图,调侃了一系列健身中自欺欺人的做法,比如人们以为自己几天内就能获得理想体型,而实际情况是“小王每天坚持去健身房,一周后,他学会了美图加肌肉阴影”“叶女士坚持每天吃减脂沙拉,一周后,她发现自己比之前少了 500 块钱”。

我们参考这种形式,结合好奇心研究所在知乎微信公众号上做的征集调查,为你总结了日常生活很容易被放大为人生转折,结果却通常是骗自己的 14 个“伪拐点”,欢迎对号入座:

1. 购置一款乐器

通常是口琴或者吉他。承载着成为弹唱高手民谣浪子的梦,最终命运却通常以口琴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吉他则是在搬家的时候才惊诧地发现家里还有这么个玩意儿,挂在闲鱼“无使用痕迹便宜出”而告终。

2. 备齐一套瑜伽装备

买了瑜伽垫运动鞋运动内衣,信心满满以为三个月就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然而坚持不了一周,瑜伽垫上做猫式伸展只剩自家橘猫。

3. 高考结束考上不错的大学

谁还没有个以为高考后就能放飞人生,迅速恋爱实习拥有全世界的天真梦想,但谁又知道收获最迅速的是来自现实的打脸:

4. 憋出一份毕业论文

不管写的时候觉得有多差劲,毕业论文完稿的那一刻总觉得自己圣光笼罩人生巅峰,但:

5. 确保住处附近有一个健身房

人如何不尝试给自己制造各种自我提升的便利条件,和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6.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焦虑从大三下开始,没能拿到心仪的 offer,秋招里作为保底的单位发来拒信,不敢完全放弃申请学校,眼瞅着朋友一个个收到 offer,甚至开始琢磨要不要延毕。这种心理状态下,任何一份工作 offer 出现都会自带滤镜,是救命的稻草,雪中的炭火,点亮天空里所有星星的光良……但也可能是一个不靠谱的开始:

7. 找到一个新的职业理想

一直在迷茫,没有梦想,没有目标。总想在本职工作之外搞点事情,后来:

8. 申请个人微信公众号

开了一个公众号,煞有介事地写了一篇类似各大媒体新年贺词的情怀文,宣告从此这就是理想阵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同样的,入学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做了一本杂志,创刊号,有模有样,临近毕业遗憾地说杂志只有创刊号和休刊号了,结果现在连休刊号也没有。

9. (试图)掌握一门新语言

以为多看日剧会加快学日语的进程,三十多部剧过去了,还是连五十音图都背不下来:

10. (试图)学习一个用以傍身的技能

《c语言入门》、《普通生物学》、《Python 实用教程》……从入门到大神我不知道要多久,但从入门到放弃,只要一转脸。

11. 斥巨资购买家用美容仪

把家里整成小家电博览会现场,但所有器械仅供观赏:

12. 下载了一些有备无患的实用 app

手机里那些家装的、健身的、治拖延的、学语言的等若干一次性 app,下载之后连问一声“是否开启定位”“是否开通移动网络和 wifi 的使用权限”的机会都没有。

13. 尝试相亲

找对象这种事,只不过是我不想,要是真的有心……

14. 尝试恋爱

严格来说,从体重增长的角度上讲恋爱的确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拐点。但在改变作息秉性上,效果似乎并不显著……本以为找了个对象就能结伴环游世界,结果是俩人一起宅家吃披萨打游戏,长假里出行距离不超过离家最近的那个超市。

每一个伪拐点并不是没有机会成为真转折的开始,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以上每一条你都刚好是反例,但只有一闪念的决心和一冲动的激情下单怕是真的不太够。

你以为的人生拐点可能只是寻常的自欺欺人,而一些真正在不断累积的变化,不到时候也很难从日常琐碎中辨认出来。《寻梦环游记》里,最后让米格走上音乐道路的不是拼死拼活也要参加的音乐比赛,《入殓师》里找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不是拉大提琴,而是乐队解散,意外失业。

事后回想,看起来有些事好像真的做了就会“改写人生”,比如1988 年错过的招商股票,2013 年错过的比特币,卖早了的房,退晚了的股市……但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不小心错过一个亿,多得是你不足以支撑判断的侥幸。

要说真有什么一念之差悔恨半生的事,那可能是“要是没觉得戴眼镜贼显帅并给自己整成近视”,就好了。

插画 / 郑舒雅

*【所长大视野】是一个新分裂出来的栏目,它关注那些当代人类细枝末节又无比重要的生活动态,就是那种你在朋友聊天时会用“哎你们最近发现没有”开头的话题。欢迎关注。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