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

我相信并且也读到很多答案都是从医药卫生或者社会法律等角度来写的。我试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下电影中一些我认为值得玩味的桥段。

内含剧透,谨慎点开——不过我倒觉得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好电影。

  • 求助者是谁?

一年多没碰“假药”的勇哥因为目睹了“弟妹堵门”,“兄弟自杀”等一系列惨剧,决定重操旧业,帮助他人购买药品。

可以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兄弟吕受益的境遇起到了关键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对助人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当求助者信息越是具体的时候,人们往往更愿意伸出援手(Cryder, Loewenstein, & Scheines, 2013)。

比如,看看下面两个情境,哪一个你更愿意捐款:

1 请拿出100元为非洲西部一个贫困国家的孩子购买一些饮用水

2 请拿出100元帮助全球贫困国家的孩子购买一些饮用水

研究发现,在情境1中,人们更愿意拿出100元。很显然,对比情境2,情境1提供的信息更加具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自己的捐款更加有影响力,能够取得更大的效果。而情境2看起来只是对“全球情况”泛泛而谈,人们会认为自己的捐款难以起到这样的效果,也就不会去捐款了。

除了直接给出信息以外,时间,位置这些物理变量也会影响我们对求助者“具体性”的判断。我们通常会认为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离得近的东西更加具体,反之离得远的则更加抽象。

比如,研究者对空间距离影响助人行为做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毕业校友如果离母校比较近,则更愿意多捐款;而如果毕业后离母校比较远,则捐款意愿就降低了。在这个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还操纵了毕业生(被试者)与母校的主观距离,发现了同样的效果。那些主观上认为离母校更近的毕业生更愿意多捐款(Touré-Tillery & Fishbach, 2017)。

类似的效应还在其他研究中得以重复并且拓展。总之,人们更愿意给那些离自己近的求助者提供帮助,因为这种帮助更容易产生实实在在的,较大的效果。

  • 因为内疚,所以伸手

正如上文所讲,吕受益的遭遇让本已金盆洗手的勇哥东山再起,甚至拿出工厂利润补贴药品价格。

这其中,内疚情绪(guilty)极为重要。

尽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会促进助人行为,然而内疚这种消极情绪也有类似作用。这种情况其实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说,希望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以补救于万一。勇哥在祭奠吕受益的时候给弟妹拿出一沓钱,也是如此行为。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给再多的钱也换不回来一条生命,但是这样的做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我们的内疚感。

试想,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忘记了最好朋友的生日,事后会不会更有可能送一个好一些的礼物呢?也许对方没有这样的要求,我们这么做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内疚感。

同样的内疚感还在一场戏中有所体现——勇哥来到思慧家里,本来想趁着酒意以及各种情绪与思慧发生点什么。结果却看到了生病的女儿,看到了非常配合甚至主动的思慧。那种内疚情绪,甚至是负罪感在勇哥的脸上体现地淋漓尽致。最终,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他选择离开。

所以,内疚感虽然是一种负性情绪,它让我们难受,痛苦,甚至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是,它却有促进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 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老实说,这句话带给我很大震撼。

电影里,穷意味着吃不起药,意味着死。

现实生活中,穷意味着更多难以承受的痛。

关于贫穷,心理学有很多研究。有的是直接关注人们在“缺金少银”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则是关注“经济社会地位”对人的影响。

science上曾经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名的研究,揭示了贫穷会带来认知功能的下降。研究者采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发现在丰收前后,农民的认知任务成绩的变化。基于这项研究,学者提出了“稀缺理论”,用认知带宽进行解释。简单来说,如果你手头比较紧张,你的更多认知资源就会集中到口袋里的钱,而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同理,如果你临近deadline(时间资源紧张),你的更多认知资源就会集中到所剩无几的时间上,这样可能会搞得你手忙脚乱,忙中出错。

我们再来看一个更务虚的贫穷研究。

在一个社会中,你认为上层人士更愿意助人还是下层人士更愿意助人呢?

Piff等人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下层人士的助人意愿更为强烈,而上层人士却更愿意占便宜,甚至做出不道德行为。这就是所谓的Having less, giving more (Piff et al., 2015). 当然,这种效应也有一定的条件。有研究发现,贫富差距大的社会中,富人更可能为富不仁;而如果社会的贫富差距较小,富人的助人意愿就和下层人士差不多了(Cote et al., 2017)。

  • 穷人就该吃不起药?

接着穷病说起,你如何看待电影中那些吃不起天价药的病人呢?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justice world)。它讲的是人们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付出会有回报,并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趣的是,持有较高公正世界信念的人,他们的行为看起来确实不太“公正”。比如,他们会斥责那些病患或者受到家庭暴力的人,认为这是报应(Hafer & B è gue, 2005)。他们还会认为穷人就应该过不上好日子,这也是公正的。

(听上去确实有些奇怪……)

参考资料

Touré-Tillery & Fishbach (2017) Too Far to Help: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Distance on the Expected Impact and Likelihood of Charitable Action. JPSP.

Cote, House, & Willer (2017) High economic inequality leads higher-income individuals to be less generous. PNAS

Piff, Kraus, Cote, Cheng, & Keltner (2015). Having Less, Giving M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JPSP.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困与忙碌的》浙江人民出版社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狼宝宝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669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