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中轴线申遗计划腾退单位和住户,这可能意味着什么

近日,北京准备中轴线整体申遗的消息受到新一轮的曝光。

7 月 3 日的一场直播访谈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首次对外公开已经确立的 14 处遗产点,其中包括中轴线上永定门、先农坛在内的 10 处古代建筑,和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在内的 4 处现代地标。

目标是争取在 2030 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 2035 年实现申遗。

早在 2009 年时,北京就首次提出要将中轴线申遗。 2012年 ,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预备名单》。

同年,北京市政府大幅增加了每年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 1.5 亿元调整到 10 亿元,工作重点之一就是中轴线上百处古建筑的腾退和修缮。

2016 年,这项工作突然开始加速,正式成为北京城市规划的重点。今年“中轴线申遗”这个话题还进入了北京中考历史卷。

但其存在的争议也一直不断。

永定门到钟鼓楼的这条 7.8 公里的轴线是明清北京城建筑布局的中心。按照文物局的计划,为了达到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恢复文物的“完整性”,应将区域内恢复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而周边的一大片所谓缓冲地带则会相应地进行风貌整治和文化建设。

但如今,北京中心老城区的格局已经和明清时期大为不同。遗产区和缓冲区两者总计覆盖老城约 65 %的面积,都是居住人口非常密集的区域。

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在原本的基础上向北延长。
 

在这 51.4 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恢复百年前的面貌意味着几项大的变动——文物点内居民面临腾退,整体人口需要进行“疏解”,一些不符合历史风貌的现代建筑则会被拆除。

2011 年时,东西城区已经开始进行人口疏解试点,部分老居民被迁至位于丰台、通州等区的旧城保护定向安置房。当时,东城区市委宣布的计划是,以每年 1 万人的速度进行人口疏解,在 2030 年控制到 65 万的人口。截止 2017 年底,东城区常住人口是 85.1 万人。

遗产点的腾退要求更为严格。以天坛为例,为重现清乾隆时期规制,天坛公园非文物建筑设施已拆除约 2800 平方米,目前在天坛内坛还有 19 户住户,外坛还有 43 家单位、 6000 户住户将被腾退。今年,北京天坛医院也将被全面迁入位于丰台区花乡的新址。

最新公布的规划显示,到 2020 年,北京东西城区会有近千处文物完成腾退。

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居住人口进行了迁移,老城区内本身具有功能属性的例如市场、医院也遭遇搬迁改建,居民原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试图保护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是强行单一地进行规划,还是让城市做为一个有机体自然发展,这是一个问题。

同样位于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就遭遇这样的窘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的定位下,老字号和一些现代商业店铺被迫清退,非遗文化馆、文化体验商铺取而代之,结果遭到冷遇。

许多老北京人记忆中的地安门百货,为配合中轴线申遗,也进行了改造。“新地百”却不再以经营百货为主,而是致力于“古都文化”的定位,还改了名字,叫“万宁海堂”。

2011 年,申遗刚刚提上日程时,东城区曾规划用 20 年时间,沿中轴线打造“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轴”。“以故宫、天坛为核心,在国子监、孔庙附近区域,建设国学文化交流中心;在钟鼓楼建时间文化广场,打造时间文化产业特色街区……前门则集中展示建筑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会馆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

在保护历史面貌的同时,僵硬地制造“文化街区”容易引发审美疲劳,因为它并没有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几经改造的北京城是否还算得上是古迹。

“北京旧城保护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整体已经遭到了破坏,中轴线本体局部缺失。”原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接受采访时说。

虽然文物局提出,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不能拆了真文物、建设假古董。但在城墙和城门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的情况下,中轴线上的建筑已经不尽然是原来的古建。

中轴线南端起点,也是 14 处遗产点之一的永定门,就从 1950 年开始被陆续拆毁。如今的永定门是 2004 年复建的。

题图来源于Pixabay;文内图来源于百度百科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