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想算命是什么一种心态?

说起去算命的人,我们可能觉得他们是一群“信命的人”。不过实际上,一个宿命论者很可能不会去算命,即便算过也可能次数很少。因为真正的宿命论者觉得生死祸福早已注定,算或不算,命运就在那里,容不得改变

所以,那些经常去算命、总是想算命的人,想获知的很可能不是命运本身,而是别的东西。

那么,人到底会什么时候想去算命?一般来说,是他们遇到了比较大的人生困惑,或是生活中出现重要的抉择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

逃避未知的不确定性

对很多人来说,“未知的结果”比“坏的结果”更可怕。比如,等待面试的结或诊断报告。未知的、不在控制中的情景使人坐立难安,只期待尽快从不确定里解脱。当然,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容忍度比较高,将不确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战,充满好奇心和兴趣;有些人容忍度比较低,认为不确定的情境是一种威胁。

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在一些会令人焦虑、恐惧的情形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的需要:即“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能引起我们认知闭合的,不仅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很多时候仅仅是想象中的危险,也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和认知闭合的需要。

认知闭合会给人两种影响,第一个是抓住(seize):我们会拼命搜寻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实和确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第二个则是僵化(freeze):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获得确定的答案,我们就开始刻意地不去想它

认知闭合的存在,容易使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

所以,有些人总想着去算命,是因为他们对不确定的容忍度很低,当生活中出现较大的困扰,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容易在认知闭合的强烈需求下选择算命来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

简化重大抉择背后的可能性

面对不确定的情景,除了一筹莫展、手足无措的情况令人烦恼,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也同样让人痛苦:选择太多,却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在《选择悖论》一书中提到,尽管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遵循“寻找最优解”的原则。然而在现实中,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却可能让结果适得其反

因为过多的选择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认知负担”,需要耗费人们更多的精力和脑力去计较和权衡,不必多久人们就会感受到过高的认知负担所带来的疲劳感,这被称作为“决策疲劳”。

当人们身在决策疲劳中,他们很可能不再继续理性化的计算和对比,而是采取相反的行为模式,用一种更便利、更本能或鲁莽行动来做出选择。这时,“命运”就成为一个便捷的标准,他们可能会用算卦、占星、塔罗等方式来做出选择。

害怕承担责任而放弃自主性

人们常常说“自由”是珍贵美好的,但自由也是人生的一种重负。当我们自由时,我们就必须为自己做决定,做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当自己做出选择之后,我们就必须为可能出现的后果负责。比如一个人在毕业时放弃在本专业领域找工作,而去新的行业里拼搏努力,如果之后失败了,他无法责怪别人

所以,自由意味着责任。有些人害怕自己为重大的人生问题做选择,是因为他们不愿面对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于是,他们放弃手中的自主选择权,将之交付给“命运”。即便这个选择最后带来的是失败,他们也不愿自责,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比起可能的失败,他们更害怕的是在自主选择之后面对自己的虚弱和无力。

无论人们去算命、想算命是出于以上哪种心理,对于他们来说,“命运”在当时最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便捷的确定性

反讽的是,人们常常在需要命运时才觉得它是注定的、清晰的;在不需要的时候,人们又说命运“难以捉摸、无法看透”。命运就像在动物园里待了多年的老虎,人们想用它来展示凶猛,但又知道它早已倦怠。所以,当一个孩子来到老虎的笼子前,他觉得躺着的只是“比家里的猫更大的一只猫”而已。

或许,在我们不知该怎么做、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对自己的责任,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命运,而不是将之交付给“命运”

以上。

想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学专业回答,请关注:KnowYourself知乎专栏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哪些你曾认为无比正确的事,后来发现真的错了?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群众是愚蠢的?

戳此免费领取:心理学习资料包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5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