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地质实习,黑矿村篇(上)

(有些背景,请先看预热篇)

2006年之前的贝加尔实习都是由地大(北京)单独组织的,学生人数为十人,外加2-4个带队的指导老师。而2006年这次,南京大学也加入了,他们派出了地质系,地理系,生物系师生共约40人的大队伍。所以,照片中也出现了不少南大同学的身影。我还记得南大的邹付戈同学从我这拿走了一只西伯利亚小青蛙,我猜多半是送给了某个他想追的生物系女神。

2006.08.06第五天

万众期待的野外实习正式开始啦!!跟团旅游自驾游穷游的驴友们请通通回避~

一大早6点半起床,洗漱早餐,然后集合,围成一圈听俄方的老拉教授(拉巴茨卡娅)布置今天的路线安排。我们五十几号人里面最辛苦的绝对是王小龙教授,她得全程做翻译并负责统筹安排和协调整个实习。给地质学这种非常专业的学科做口译,要求既精通俄语又通晓地质,还得熟悉贝加尔湖区域背景,整个北京恐怕都找不到第二人选了。

王小龙教授的本职职务其实是《地学前缘》的副主编,能请到她来做翻译充分彰显了贝加尔湖实习的级别和档次。说是请,其实学校并未给王老师任何酬劳,这将近一个月的奔波,王老师全都是为了我们这群学生在义务劳动。而这趟出国实习,地大的每个学生只要交2000块(在2006年对学生来说也还算是不小的数额了),学院和学校给每人资助8000块,用于机票,住宿,吃饭,交通费等等。因此,实习的整个行程我们都秉持着简单低调的风格,践行着艰苦朴素的校训。
当然,对于在周口店苦逼实习了一个多月的我们来说,这根本毫无难度。

好,请同学们拿出野簿!(簿是记账簿的簿bu第四声,念成野薄的人可能是汉语有硬伤哦)。

鄙人的十年典藏版~

野簿的记录有非常标准的格式,包括日期天气地点,以及1)路线,2)任务,3)观察点点号,4)点位,5)点性,6)描述,7)标本编号(甚至照片),8)素描或者信手剖面图等等。一般开页右侧为文字描述,左侧为素描或者注释。

野簿记录有这么统一的要求是因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稀缺,受过本科教育的地质学毕业生进地质队那是要挑大梁的。他们必须能认矿物,认岩石,看薄片,看地层,看构造,填图,写报告,完成一整套的地质调查工作。野外记录本不是光写给自己看的,是整个队伍的原始资料,所以必须得非常清晰,准确,直观,便于理解。

不过,与苏联模式的传统相反,欧美人对野簿记录没有那么执着,尤其是从事科研的教授们,会相对随意一点。他们甚至会写上早餐吃啥,心情如何,路上看到小鸟或者野兔什么的,以便于自己能回想起这天野外的细节。

尽管如此,一个人的野簿记录是否工整清晰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是否受过科班训练并具有基本地质技能的直观衡量标准。想起来我硕士导师第一次带我出野外时,对我记的野簿评价就非常中肯:你的字怎么跟个猫爪子写的一样!

我:喵~~

路线一:滨奥利洪岛最高点——乌兰哈达湖湾。

此条路线共四个点,D01,D02,D03,D04。

D01 贝加尔西岸中部滨奥利洪地区

贝加尔西岸中部滨奥利洪地区发育准平原化的高原地貌景观,为白垩纪-古近纪夷平面。出露岩石为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包括角闪岩,紫苏花岗岩(成岩环境20-80千巴,700°C,450-470Ma)。

滨海山脉高1200-1700m,长400km,走向北东,山脉东侧向南东陡倾,西侧向北西缓倾。其分水岭宽达40-60km,平缓并发育古夷平面。更新世时,小海地堑强烈沉降,滨奥利洪高原保持不动,形成差异隆升。

偷一张南大实习报告的图:

图:南大2006年贝加尔湖实习报告。链接:无标题文档

除了老拉教授讲解的地质内容,还有其他俄罗斯老师给南大同学讲解地理和生物的内容。比如下图中的俄罗斯大叔,正在观察石头上的地衣。

观察地衣的俄罗斯植物学大叔。远处是劳苦功高带我们驰骋贝加尔的三辆迷你校车。

D02点

位于D01东南约200米处,可见奥利洪高原东南缘向东陡倾,并发育倾向湖的产状正断层。

向东南倾的陡坡,可见断续的断层残余面和岩层的差异风化。

这就是贝加尔湖的完全体啦,完全看不到岸。。

同学们上车了,我们还要去下一个观察点~

D03 乌兰哈达湾的湖滩

可见悬崖,断层三角面。奥利洪断裂带发育产状正断层,断距可达2500米,形成了向湖面陡倾的巨大断层面。湖滩上仅发育砾石,不发育细砂,表明构造运动强烈。卵石磨圆度差,来源多样分选差,可见辉长岩,石英岩,大理岩,结晶片岩等。表明湖水搬运分选卵石的时间较短。

奥利洪断裂带正断层的断层三角面(王根厚教授拍的,后面还用到了很多他拍的照片)。D03就是照片正下方的湖滩。

乌兰哈达湾的湖滩。左侧的悬崖呈非常明显的三角形,就是断层错动留下的断层面。

天气变化非常快,早上还是带点小雨的阴天,一阵风过去,就变成朵朵白云的大晴天了。

D04 巴丁斯克喀斯特溶洞

巴丁斯克喀斯特溶洞洞口。该处发育碳酸盐岩溶洞,发育北西向裂隙,钟乳石,石笋等,最深处50-60米。

我们只参观了洞口,据说洞内不太安全,所以没有下洞。

D04简短观察之后,才下午4点多,时间还早。老拉教授不愿浪费西伯利亚短暂而珍贵的美好夏日,带着我们去了一个差异风化形成蘑菇石的景点(可能是糜棱岩)。

于是:

最上面那个逗逼就是@小小,拍照的人是@钟理轩。我背对着镜头,你们认不出来~

2006.08.07 第六天

野外实习第二天。

路线二:斜草坡——黑矿村。

此条路线共3个点,D05,D06,D07。

D05 布谷里捷伊卡河右岸河流沉积物剖面

该点为古河流沉积作用观察点,发育冲积层堆积,可见7层砂砾交替层,砂层中发育斜层理,倾向35°倾角15-35°。河流流向由南向北,底部砾石分选好,磨圆好。上部成分复杂,磨圆差,砾石颗粒大。磨圆好的砾石来自盆地沉积,而磨圆差的砾石(薄的扁的)来自河流搬运。砾石的变化说明在河流演化过程中遭受的构造运动渐趋剧烈。

古河流沉积物剖面远观

典型的斜层理沉积(松散沉积物)

典型的交错层理沉积(松散沉积物)

水动力较强时形成的砂砾石斜层理(松散沉积物)

我必须得说这个不起眼的剖面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直观的认识了将今论古这条地质学古训。奥倾哈啦硕!斜层理沉积,砾石堆积非常清晰典型,砂岩砾岩沉积构造直观且便于理解。希望北戴河或者周口店也能有类似的剖面,不过,感觉这种松散沉积物的剖面会很快被采砂石的人挖干净的。。。

D06 安卡河河口观察点

该点位于安卡河河流入湖口左岸,河口宽阔,成扇形展开。可以观察到该点山脚下发育正断层,上盘下降约30米,为一个年轻的地堑,未来将发育成类似奥利洪门的大型峡湾地堑。见图。

当河口继续被拉伸变宽后,D06点很可能会发育成类似右上角的峡湾,这个峡湾被称为奥利洪门,也就是奥利洪岛与陆地断开的地方。

宽阔的安卡河河口

D07 溶洞塌陷观察点

该点可见三个小型湖泊,其构造背景为大理岩背斜核部,喀斯特地下溶洞塌陷形成。湖的深浅不一,无河流作为持续水源进行补偿,仅由降雨和地下水补给。在滨奥利洪地区共发育20个此类型的湖泊。

沿背斜走向发育的小型湖泊。

这天下午的天气一直都阴沉沉的,等实习结束完回到黑矿村基地的时候,终于下起了小雨。云层并不是很厚,雨还一边在下着,太阳就从云边探出来了。这难得的巧合,让远道而来的我们目睹了一次精彩壮美的双彩虹。惊喜总是不期而遇,这就是贝加尔。

鲜艳的主彩虹外侧还有一条半遮半掩的羞涩的小跟班。

2006.08.08 第七天

野外实习第三天。

路线三:黑矿村——萨尔玛河谷。

此条路线共3个点,D08,D09,D10。

D08 萨尔玛河谷与滨海山脉交汇点

此处河谷比较狭窄,两侧谷坡很陡。朝向贝加尔湖的方向为冲积扇,左手为糜棱岩基岩,黑灰色薄层理,发育布丁构造,无根勾状流变褶皱,可见滑移面理和线理。层面产状
166º∠50º。此变形带为古生代碰撞缝合形成的逆掩断层及韧性剪切带。

萨尔玛河谷,可以看到两侧谷坡都很陡峭。笔者站立处为平坦的谷底。萨尔玛河的河床在左手侧,靠近谷坡边缘,河床两侧都长满了绿树。如果仔细看可以看到左侧有一行绿色的树,就是河水流经的河床所在。这可能是因为贝加尔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加上萨尔玛河谷常年大风,只有河床附近才适合木本植物的生长。

萨尔玛河的河床

强烈变形的糜棱岩

D09 萨尔玛河谷,远观奥利洪门

奥利洪门只是简称,其实际为奥利洪岛与陆地断开形成的峡湾。萨尔玛河谷沿奥利洪门地堑方向发育,向贝加尔湖方向延伸直指奥利洪门。

远处为奥利洪门,左边为奥利洪岛,近处为小海,远处为大贝加尔。其中小海断裂发育于早更新世,奥利洪门地堑发育于中更新世。

D10 实习基地东南方约300米

基地位于一条窄河谷中,周围草原化,发育白垩纪至古近纪的夷平面,部分被后期剥蚀。此夷平面发育铁锰结核,据俄罗斯人考证此处有2500年前炼铁炉考古遗迹。

窄河谷中的小型夷平面。

上午的实习就此结束,班师回基地吃午饭,下午继续实习。

如果有时间回基地,午饭一般为罗宋汤,黑面包(咬起来像是在咬木头),萝卜丝木耳,一块大肉丸,还有巧克力或者饼干作为甜点。如果没时间回基地,则是在野外吃面包,咖啡,黄瓜或者甜椒等便餐。我还记得我当时带了一罐汕头产的橄榄菜,因为能增加食欲而受到众人疯抢。吃完了之后才发现,这玩意已经过期了。

2006.08.08 第七天,野外实习第三天下午。

路线四:黑矿村实习基地西边库切尔卡河谷地堑

此条路线共3个点,D11,D12,D13。

D11 库切尔卡河谷地堑东侧某山头上

库切尔卡地堑宽约500-600米,其西南和东北缘都发育正断层,由北向南断距逐渐变大,形成枢纽断层。最北侧20-30米,中段50-60米,南侧150米,至奥利洪岛前端断距可达500-700米。

河谷地堑,左侧为贝加尔湖,地堑断层的断距由左至右逐渐变小。

D12 库切尔卡地堑东侧谷坡上

远观河谷地堑的另一端,正断层断距逐渐变小。

D13库切尔卡地堑左侧陡崖上,逆掩断层观察点

该点出露古老的大理岩,角闪岩,结晶片岩。大理岩走向北东30°,结晶片岩走向北西,结晶片岩覆盖在大理岩之上,为逆冲推覆体。两者接触面较平整,不发育断层角砾。下覆的大理岩内发育滑脱褶皱和布丁构造等牵引构造。推测此断层为断层下延的韧性剪切带,错动时深度约15公里,压力8-10千巴。

老拉教授正在讲解,上盘为结晶片岩,下盘为大理岩,中间为断层接触。

强硬层形成的紧闭的滑脱褶皱。

老拉教授正在教大家画素描。

大家都在认真地记野簿,背对着我们的王老师和顾老师在一旁讨论地质现象。走过千山万水,尝过千难万险,不论风景如画还是疾风骤雨,都能沉下浮躁的心认真记野簿的人,已经超脱了苟且,在心里长出了诗和远方。

一天精彩的实习结束,众人踏着黄昏的夕阳和松软的草地走回基地。余老师想起来俄方曾经提醒过我们要提防一种叫克烈什的小虫子,要扎紧裤脚,不要在草原和树林交界的地方活动。一旦被叮上,这种虫子就会穿过皮肤爬到血管里,然后沿着血管爬到心脏,最后人就挂了。但看看俄方老师,怎么都毫不在意,穿着短裤就在树林边缘捡柴火,于是余老师好奇地问他们怎么没事。俄方老师笑着说,我们打了疫苗啊~~

余老师略有恼怒,人命关天的大事不早说,我们也应该提前打个疫苗!于是对方解释到,这疫苗要打两针,中间要间隔一年。。。顿时感叹,这每年只有三个月温暖天气的西伯利亚,还真他妈不是人来的地方。

晚上,俄罗斯人升起篝火,拉着我们在凉风阵阵的暮色中尽情起舞~~

比KTV温暖多了。。。

(续篇为黑矿村篇(下),保守估计三个月后能写完)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Tony Soup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