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学领域常常见到一些「重合度很高的概念」,即便它们看起来像是在说同一件事情?

@曾旻 邀请——这个问题可以说非常适合我来答了!

我们实验室的主题之一就是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这个主题是有深远的师承关系的,老板的老板就是这个领域的大牛,牛到如果研究这个领域,必然绕不开的程度。

社会排斥这个概念并非心理学家原创。

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很早就关注这个领域,不同群体的排斥,或者排斥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等。而心理学家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归属需要”(the need to belong)开始的。

我们都是社会人,社会人就会有一种对他人,对群体的归属需要。这种需要和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要对我们同样重要。反之,一旦这种需要没有得以满足,后果非常严重。

社会排斥就是一种归属需要被剥夺,被破坏的典型情境。

这是关于社会排斥的概况。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相近的概念呢?

不同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当中会习惯性采用不同的概念。

比如,Baumeister 和 Twenge 偏爱采用social exclusion(rejection;实际上,B & T还用过social alone);K. Williams 则偏爱采用ostracism这个概念。

然而,看起来实际上却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尽管概念称呼略有不同,但是它们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

不用去读论文,你现在就可以想象一下。

场景一:

当你在知乎上邀请了一位心仪已久的同学答题,ta却毫无理由地,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你。

场景二:

当你拉四个朋友准备开黑,打农药五排的时候,却发现你的好友已经约了别人,而你只能进入观战模式。

分别处于以上情境,你会有怎样的心理反应呢?

大量研究表明,以上这些情境会让人产生心痛体验(psychological pain),生气(angry),变得想攻击他人(aggression)等等。

那如果我们将时间的距离再拉长,如果你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约人总被拒绝,约人总没搭理。你会不会变得习得性无助,变得没有意义感,变得焦虑、抑郁呢?

因此,无论是rejection,exclusion还是ostracism,它们带来的结果都太相似了,几乎无法分离。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在论文当中经常互换使用这些术语。你也会在关键词(key words)里看到几个概念同时出现。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这就意味着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必须是能够测量的指标。所以,光凭一些理论分析是不够的。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证据说明这些概念在心理或者行为指标上的差异,否则我们很难在实际研究中将它们区分开来。

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个区分开的例子——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和社会阶层(social class)。

这两个概念听起来也有点相像,也有一些重合度。但目前的文献显示,心理学家还是会将二者看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他们也会互相引用彼此的文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证据表明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只有主观经济社会地位这个子维度上有较高相关,而在教育和收入方面并不显著相关(教育甚至还是负相关,虽然不显著)。这样,研究者就从概念测量额角度剥离出了两个概念。

最后的建议,如果这些概念真的特别难以区分(通常领域大牛也会指出),那也别给自己找别扭,遵照大家的做法就可以了。当然,这也是一个研究的突破点,就是你找到了如何区分概念的测量方法。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狼宝宝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