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史话9:长江后浪推前浪——汽轮机登场

上回书说道,瓦特改进了蒸气机,将蒸汽提水机变成了可作为动力机的活塞蒸汽机,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蒸汽动力机车等蒸汽驱动设备,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幕。瓦特的蒸汽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是大家应该也发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见不到瓦特蒸汽机了。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活塞蒸汽机已经被淘汰了。在瓦特的时代,蒸汽机主要用于蒸汽火车,蒸气轮船,蒸汽汽车以及其他动力设备上。到了现在,火车基本上实现了电气化,轮船的动力也以蒸汽轮机为主,至于汽车的动力则变为了内燃机。而这一切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蒸汽机的效率非常低,最高不超过20%,现在的内燃机,汽轮机效率可以提升到30%-40%。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汽轮机也就是透平的历史,汽轮机现在仍在使用,主要作为船用动力和发电机组使用。在化工生产中主要用于大量气体或液体的压缩,也作为大型制冷机组的动力使用。汽轮机在大石化中使用较多,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使用较少。

在蒸汽机不断进行改进的时候,对于蒸汽的发生设备,也就是锅炉的改进也从未停止。锅炉改进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尽可能的提高锅炉产生蒸汽的压力。热力学告诉我们,锅炉出口蒸汽压力越高,锅炉的能量利用率越高(大家暂时记住这个结论,以后讲到热力学的时候我会再详细的说)。在瓦特那个时代,锅炉产生的蒸气压力只是略高于大气压,基本上和我们现在做饭的高压锅压力相当。究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锅炉用钢质量不行,我们之前曾经说过大规模炼钢的时代在十七世纪中期,恰好就是瓦特的时代,由于钢铁工业刚开始发展,对于锅炉用钢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实际上到了今天锅炉用钢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钢种,主要的要求就是在高温下具有一定的强度,我们之前介绍的310S就是一种锅炉用钢。材料不过关导致锅炉耐压不足因此无法发生高压蒸汽。直到是19世纪中期,就是鸦片战争前后,锅炉钢的技术才有所突破,锅炉的蒸汽压力提高到了1MPa左右,实际上这在现在也只能算低压锅炉,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到了现在,随着压力容器技术和燃烧技术的进步,用于火电的锅炉其压力已经可以做到22MPa以上,超过了水的临界点,这就是我们说的超临界发电机组。

锅炉方面我国的技术现在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现有操作压力25MPa以上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技术。之所以这项技术可以领先全球,估计和我国能源结构以煤和火电为主有关,可见资源对科技树影响也是很大的。

有了高压蒸汽了,现在我们尝试一下用高压蒸汽驱动活塞式蒸汽机吧,我们来看看如果提高蒸汽压力能带来什么好处。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蒸汽推开活塞做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入气缸的首先是高压蒸汽,蒸汽体积膨胀推开活塞后,蒸汽压力和温度降低。热力学告诉我们,进入气缸的蒸汽温度越高,做功以后的蒸汽温度越低,膨胀做功过程的热效率就越高。因此高压蒸汽可以提高瓦特蒸汽机的效率。但不要忘了,蒸汽机做工还有一个活塞退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蒸汽压力越高,活塞的动作频率也会加快。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活塞动作频率加快了,反过来制约气缸内蒸汽的冷却过程,导致做功以后的蒸汽无法充分冷却,这对于蒸汽机的效率提高是负效应,这样一正一负导致再怎么提高蒸汽压力,瓦特蒸汽机的最大效率都在25%左右。

一种提高活塞蒸汽机效率的方法就是蒸汽的多级利用,在一套机组里配置多个气缸与活塞,进入第一个气缸的是高压蒸汽,蒸汽在推动气缸后蒸汽压力下降,然后进入第二级气缸推动气缸内的活塞运动,出口蒸汽经过膨胀后压力进一步降低,进入第三级气缸。这就是我们说的三膨胀式蒸汽机。理论上气缸数量越多,蒸气利用效率越高,如果气缸无限多的话,热效率可以接近40%左右。

三缸式蒸汽机,蒸汽从左到右依次通过气缸,蒸汽压力逐步降低,这样就使得活塞蒸汽机可以利用高压蒸汽同时提高了机器的效率。

另外活塞结构本身也制约了蒸汽机的发展。首先就是活塞做不大,活塞这种东西越大越难加工,如果活塞变大,气缸直径也要增大。在达到相同压力等级的条件下,气缸直径越大,其厚度也越大,耗费的材料明显变多。另外还有配合公差的问题,活塞结构要求活塞外径与气缸内径有一定的配合公差等级。相同公差等级下,活塞越大,活塞气缸之间的缝隙越大,密封越难以保证。这导致气缸内部的压力注定是不能太高的。

鉴于活塞结构的局限性,为了利用高压蒸汽,我们就必须采用其他的动力系统。这时候,我们的老朋友,希罗球再次登场。上一章说过,这种转动结构在几千年来没有得到应用,主要的原因就是蒸汽压力不足。现在这个问题被克服了,那么这种结构自然而然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发展成了我们所说的汽轮机。

这是飞机发动机的原理图,汽轮机原理基本类似,就是利用蒸汽驱动转子转动,将蒸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汽轮机有几大好处:首先,它可以利用高压蒸汽,理论上可以证明,汽轮机热效率相当于无限级气缸。其次,汽轮机可以做的非常大,这适用于大量做功的场合,而且汽轮机是越大越经济。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大型动力设备都采用汽轮机,比如说轮船,火力电站等。而小型动力设备,比如说小汽车等还在使用活塞结构,只不过能量来源被内燃机取代。

有记载世界上第一台汽轮机的制造者是瑞典工程师拉瓦尔,此人在1883年制造了第一台单级冲动式汽轮机,其功率为3.6kW。几乎同一时间,英国工程师帕森斯设计了第一台反动式汽轮机,帕森斯的汽轮机结构复杂,采用了多级叶轮,其功率达到了7.35kW(此时,太平天国已经灭亡20年了,起义者应该已经投胎,又长成了一条好汉)。

拉瓦尔的汽轮机与图中的类似,高压蒸汽经过喷嘴膨胀后高速冲出,进一步冲击叶轮带动叶轮旋转,这种蒸汽机为冲动式蒸汽机,蒸汽膨胀完全在喷嘴中进行。帕森斯的汽轮机为反冲式蒸汽机,蒸汽的膨胀在叶轮间进行,利用了一部分蒸汽膨胀的力量推动叶轮。

当时的汽轮机结构还是非常简单的,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渐渐制造出了更大,更复杂的汽轮机,到了1905年,汽轮机功率已经可以达到10000kW了。而此时另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高温材料的性能问题。我们来看看汽轮机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轴上套着奇形怪状的叶片。而且一般来说,叶片结构越奇葩,汽轮机效率越高,但同时叶轮的局部应力就越高。汽轮机的转动速度一般在几千转每分钟,而且还是在高温条件下工作,这对材料的高温强度要求很高。这时候现有材料的强度就不够了。

现代的汽轮机结构更加复杂,一般一个传动单元由定子与转子组成,定子一般起导流和使气体膨胀的作用,经过定子的蒸汽体积膨胀并以特定角度冲击转子,带动转子运动。

在后来的日子里汽轮机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跳跃性。由于材料的限制,每隔一段时间汽轮机的发展就会遭遇瓶颈,然后等待材料技术的进步。材料技术一进步就汽轮机就能跳跃性地发展一下,单机功率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然后又遇到新的瓶颈。二十年代的汽轮机功率为60000kW,到了三十年代,汽轮机功率已经可以达到200000kW了,五十年代以后又陆续出现了500000kW的汽轮机组,到了今天我国使用的汽轮机组已经到了1000000kW级别。短短100年间,汽轮机的功率竟然提高了20万倍。而活塞发动机,直到今天其最大功率也就是3000kW左右,如此悬殊的差距导致蒸汽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是现代火电站中使用的汽轮机,可以看到已经采用了多级叶轮,而叶轮的叶片也有特殊的结构,整体结构非常复杂。

关于汽轮机的介绍就到这里,看了这篇文章后,你可能还有不少疑惑:在文章中我们多次提到了蒸汽机的效率问题,同时我们还引用了很多结论,比如高压锅炉效率高于低压锅炉,活塞蒸汽机的效率取决于蒸汽进入活塞与离开活塞时的温度差。从下一讲开始,我将介绍这些结论的理论依据,也就是热力学的发展历史。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