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见了2018年中国餐饮业食品安全大会。除了食品安全,会上还探讨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有嘉宾讲到,外卖带来的塑料垃圾不仅浪费,而且带来了很大的环境负担。比如在海产品等食材中发现的微塑料,就是这些塑料垃圾带来的。
图片来自pixabay
同样的还有电商生鲜。有一天我通过电商订了一些生鲜产品,很快货就送到了,不仅内包装完好,外面还有闪亮的保温袋。
这确实很方便。
收拾完食物之后,看着那个崭新的保温袋就有点犯难。留着没什么用,扔了又觉得很可惜。于是发了条吐槽的微博,结果有不少人表示“回收成本高,不如用新的省钱”。
对快递公司来说或许的确如此。回收再利用,不仅需要快递小哥付出多一点的时间,还牵涉到回收之后的分类、整理,有的还需要清洗,所需要的成本确实有可能比用新的要高。
但这只是以快递公司为出发点的计算。站在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这种算法就很狭隘。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所用的一切物品都需要消耗地球资源。生鲜保温袋是塑料保温层外面涂了一层金属,因而可以防止传热从而保持袋内的低温。塑料来自石油,金属来自矿产,二者都是不可再生的。炼油和冶金,也都还需要大量的能源。保温袋的价格低,只是因为石油和矿石是自然界的馈赠,人类只需要开采而不是去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它们的开采和加工效率更高,所以“生产成本”变低了。但是,它们所消耗的资源——石油、矿石,以及加工中所需要的能源,都是越用越少。它们的“廉价”,其实是人类在“坐吃山空”。等到这些资源越来越稀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就可能“有钱也没处买去”。
资源和能源的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有识之士的忧患,“可持续发展”成了全世界共同的追求。
宏伟的目标需要每一个人从点滴做起。“减少使用”“回收”“再利用”远远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回到快递保温袋上来。电商公司统一使用新的包装袋,管理和运作都很方便,顾客也不会因为包装袋产生投诉,快递小哥送到即走,也会节省时间。对于电商公司而言,新的保温袋需要花钱,而管理、使用还有快递员的时间,也都需要花钱。在当下的市场中,后者的价格超过了前者,所以不回收对电商公司有利。
在这样的计算中,没有考虑的社会代价是:每一次的快递,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来生产一个袋子;一个袋子进入垃圾填埋场,需要很多年才能降解,而降解的产物比如微塑料颗粒、金属微粒都是生态污染物。而这两部分的“成本”不由电商公司承担,而是由全社会甚至子孙后代来承担。
如果换一种做法。比如说送到之后,如果顾客在,那么就等顾客收拾好食物,把袋子拿走;如果顾客无法及时处理,就等下一次送货时再取走。保温袋这样的东西不与食物直接接触,所以并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这样处理付出的“价格成本”并不会高,而节省了生产一个袋子所需要的资源、能源,并且避免了丢弃一个袋子带来的生态污染。
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了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爆发。在他们爆发的时候,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因为贫穷而愿意为他们承担负担来获得发展的机会。现在,他们的国内废物处理早已不是“省钱”的事情,而是成为了生产成本中很大的一部分。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只追求自己的利润是人的本能,但对于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就不能不考虑整体的利益——尽可能节省资源和能源、尽量减少垃圾产生,应该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为了这个核心价值,应该接受适当增加人力和管理成本。
对于减少资源浪费,国外提出了“3R原则”,即减少(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回收(Recycle)。在中国的超市,购物塑料袋要收费大大减少了人们对它的需求,是“减少”原则的成功例子。但是,很多商品上还流行着“豪华”“大气”的过度包装,却产生了更大的浪费。
“回收”毕竟是3R原则的最后一条,它依然需要投入能源进行再次生产加工。“减少”原则是最直接、最清洁的减少资源浪费的途径。而“重复使用”介于二者之间,也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在中国,这一条做得最差,除了操作层面的原因,还跟许多人心理上抵触“别人用过的东西”有关。
生鲜保温袋只是一个例子。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浪费,如果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就会发现:“企业成本”是一个很狭隘的考量。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系今日头条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需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