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上的删除按钮,基本上是一个没啥实际功效的安慰剂按钮。
作为一个人微言轻的普通人,你有可能遭遇明明注销了账号但百度上还能搜出人人网分享评论,明明限定了权限但还随便什么人都有可能找到大街网头像,或是明明已经删除的视频,还好端端保存在社交网络服务器上,一旦泄漏就是一场个人隐私劫难。
对于公众人物来说,发在社交平台上的话就是公开表态,要是有什么不当言论,即使事后删除,也可能早已经被人截图存档黑历史库,最后不得不启动“手滑点赞”“系统错误”“微博误我”或是“不熟悉操作”等常用公关套路,试图挽回群嘲的局面。
前不久,twitter 上就发生了一起这样社交网络言论事故。一位如果不是这事儿你可能都没听说过的好莱坞喜剧演员 Roseanne Barr 在发推时用带有种族歧视色彩言论描述了白宫非裔顾问 Valerie Jarrett 的样貌,说“如果一个穆斯林兄弟会和《人猿星球》中的人猿有了个孩子,那么一定就长成 Jarrett 那样。”引发了人们的强烈抗议,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ABC)立刻宣布下架罗斯安的同名电视剧《罗斯安的家庭生活》(Roseanne)。
尽管 Roseanne 很快删掉了这条 Tweet,并且解释说自己是因为吃太多 Ambien(一种安眠药)导致无意识发推作为回应。但大家显然并不买帐,一时间“Ambien-tweeting”“Ambien 令我种族歧视”进入 meme 阵列,成为人们争相吐槽的对象,比如有位叫 Jonh Berman 的 Twitter 用户调侃说“如果服用后发现你的种族主义倾向持续四小时以上,请及时就医”。
一位长期研究睡眠药物的研究者 Michel Cramer Bornemann 则说,像 Ambien 这样的强效镇静剂可能会引发不受控制的行为,像是“sleep-tweeting (梦游发推)”或“sleep-texting (梦游发短信)”等行为,但种族主义显然不是这个药物的副作用。
事实上 sleep-tweeting 虽然被认定为和梦游、梦话等同属于类睡眠症的一种,但由于很难证实,它也是现如今人们用来解释想要反悔的互联网言论的常见借口之一。
牛津辞典的每周词汇观察注意到,2007 年就已经有人在使用它的前身“sleep-texting”了,表示在“睡眠状态无意识地发了些自己也不知道是啥内容的短信”,社交网络时代就衍生为“sleep-tweeting”。
类似的“我也不想,但不知怎么就发了这种内容”的解释还有 drunk-texting 或 drunk tweeting,醉酒发消息/醉酒发推,之前我们介绍过,是 2015 年的流行词,通常用在借着酒劲给前任发去“还是舍不得你”之类的傻话之后。
总之援引这些借口的人想要表达的都是“在社交网络上说胡话都是因为喝醉、梦游、吃了安眠药,才不是我想说的嘞!”
在社交网络上说话比在线下显得更像“泼出去的水”,正如我们一开始所说的,有互联网公司对你生产的数据处理不规范的锅,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错误地以为对待网络发言的态度可以比显示中说话更轻率,以为在网名的遮蔽下、在撤回、删除、注销等功能的保险下能够没遮没拦地随便讲话,结果就更有可能给人留下口实。
比起找新奇的理由做借口,更重要的还是及早认清一个事实——无论线上线下,你都得无差别地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
题图来自:Giphy ©️ nikolaradulovik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