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我写的“创造101”那篇文章谈了“女孩身体消费”,我承诺过读者,接下来我会写一篇关于“男色消费”的文章,所以今天就是来还债的,写的就是以韩剧为主流的爱情偶像剧的终极本质之一:为女性打造的精神A片。
为什么是”韩剧为主流“的爱情偶像剧?
近些年,有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韩流“(Hallyu)这个重要的文化现象。2000年左右开始,韩国在电视剧、流行音乐、电影、时尚这些领域持续发力,逐渐主导了整个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流行文化。其中,消费成本最低的电视剧是最主要的文化统治力。
很多学者指出,韩流引爆的起始点分别是:2002年占领日本市场的《冬季恋歌》,2003年占据大中华地区《大长今》等等
韩流,其实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文化现象。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有十多个国家,人口多达近23亿(数据来自worldometers)。在这23亿的人口中,能够接触电视的人很多都在消费韩国文化生产出来的内容。在消费这些内容的同时,观看者也在接受着这些内容传递的价值观。最后,很大一部分价值观会被观众所”内化“(internalised),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观很大程度会观看群体吸收,最终转化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创造101”现象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很多人在评价一个”女团“的概念的时候,会不断引用韩国女团的标准。
比如有网友会说:我知道某人有些才华,但是她的长相不符合女团标准!101本来就是韩国版权,请尊重原本的女团精神!
这其实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内化“,韩国女团的标准被当成一种”泛亚洲“的唯一标准,正在被我们用来检验我们的文化内容。
再多说一句: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女孩身体消费“,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不是大众所理解的那种”钱色交易“,和”卖肉“这种概念的没有半毛钱关系。
简单来说,”女孩身体消费“的学术意思是:年轻女性的生理特征这个概念被被使用、被合理化、被信奉、以及被探索。
经过”内化“这个过程以后,很多韩国文化被多个国家群众吸收,逐渐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想象的共同体。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想象共同体中一个关于性别学的组成部分:泛亚洲的爱情共同体。
在娱乐和文化消费中,我们正在构建“泛亚洲爱情共同体”
没有人“是女人“,不过,拥有女性生殖器官的人一辈子都在致力“成为女人”(当然,男性也是如此)。
太多研究人员已经调查过,看肥皂剧、偶像剧会对女性的性别认同和性别期待有重大影响。简单来说,女性看偶像剧,会影响你成为什么样的女性,以及你有什么样的爱情观。
研究显示,沉迷”童话故事“类型韩剧的亚洲女性,年龄基本处于25-30和37-42这两个组别。受到韩国偶像剧的影响,这个族群显然已经总结出了一个理想的”爱情脚本“:
- 无所不能的王子型男主
- 品行纯良的灰姑娘式女主
- 王子和灰姑娘必然展开纯洁的爱情
- 在女孩遇到生活和事业的困境时,男主必然要一路提供帮助
- 最终,女主一定会获得爱情和事业的双成功,并且必须建立在男主的帮助之上
在这个爱情脚本中,我注意到的第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女性表述,比起日剧会更喜欢韩剧,因为”日剧的爱情比较肉欲,而韩剧是纯爱“。
这就有意思了。在韩国偶像剧粉丝的”爱情幻想“中,性和爱就好像是“水和油”一样,应该是分离的。在“性爱分离”以后,会提炼出一种叫做“纯爱”的东西,它不掺杂“性”这种杂质,它是一段爱情最高尚的基础。
韩国偶像剧扛把子作品《来自星星的你》,在地球活了几千年的男主和女主展开了一段“毫无性欲”但爱死去活来的恋情,可两人肉体亲密度进展最多也就如下图这样了。这种极其不科学、但又带着科幻色彩的两性关系,其实侮辱了所有有脑子人的智商。
但我没觉得不好看,因为它在侮辱了我的智商同时,也娱乐了我的大脑。其实,大部分娱乐都是以侮辱智商为前提,只要你认得清就好。
第二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偶像剧女主角总是能获得“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而且她的事业和爱情往往都有一个和谐的纽带-男主角,但实际生活中,事业和爱情的关系,与其说是和谐,更多的是对立。
这就形成了一个女主同时追求“依赖和独立”的矛盾关系:
- 在想象爱情共同体中,女主通过爱上一个无所不能的男主,即可以实现爱情又可以帮助事业,从而达到人生“双丰收”
- 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女性必须要在事业上作出重大牺牲,才能勉强保全爱情的完整,比如怀孕后辞职、男方换城市女方辞职跟随、男方晋升女方换时间更灵活工作压力更小的基础工作……
比如,开头封神结局烂尾的电视剧《迷雾》(此剧不是爱情偶像剧!),开始几集很真实地刻画了一个能达到事业成功的女性,写出了她在”爱情and事业“这个选择题面前要经历什么:
女主为了事业成功、为了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选择了没有爱情的婚姻、选择了打掉孩子保全事业。在这个男女不平等的时代/社会,这才是女性手里真实的”事业/爱情“的剧本:从来都不是”事业&爱情“,而是”事业or爱情“。
总的来说,在韩国爱情偶像剧席卷亚洲的同时,它的主要受众群体-年龄超过25岁的女性,她们开始构建一种”泛亚洲的爱情想象共同体“,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有一个具体的”爱情脚本“:女主只需要性格纯良,就可以遇到完美的王子,然后爱情和事业都会好像“开了挂”一样顺利,最终达到双丰收。
这就是“童话故事2.0”啊,一个成本极低、杠杆率如此高的成功捷径啊!
”童话故事1.0“达到的仅仅是”爱情丰收“;在现代女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我们可算是进步了一点点,开始消费”童话故事2.0“了。最起码,在女性的幻想里,完美的王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婚姻幸福,她还能获得事业成功。
算是个不幸中的万幸吧。
爱情偶像剧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认识到它是“精神A片”
爱情偶像剧和A片有很多不同,但两者作为“意淫媒介”,有非常多的共同点:
- 两者都代表着一种终极追求,一个是性方面的“极致”、一个是爱情方面的“极致”
- 两者都反科学、反人性、反一切常识:A片里面的“造型、身体、技术……”都是反生物学的,这个相信老司机们都知道了;而爱情偶像剧里面的“桥段、套路、情节……”都是魔幻主义的,这个相信谈过几次恋爱的同学们也都沉痛地领悟到了
- 观众对于两者的消费程度和ta在现实生活中的满意度是成反比的
- ……(欢迎补充)
第三点解释一下。2017年最新研究显示(Wright, Paul J., et al):A片看得越多,现实生活中的性满意度会越低。我倒是没找到证明“偶像剧看得越多、爱情越惨”的社科数据,但是本人不负责任地猜测,要是真的做一个调查,结果大约也是如此。
毕竟,总看“完美的、极致的,但反人类常识的魔幻爱情故事”,再把这样的“爱情脚本”内化到自己的爱情观,然后去谈恋爱……爱情应该会挺惨吧?
还有一个关键,如果身边的人都在内化这样的爱情脚本,如果一个群体里面所有的人都在“同步”这一种爱情观,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中爱情观是正常且正确的。
生活那么苦,吃点糖合理,但把人为加工出来的甜化剂当成的常态,那么你品到的任何滋味,恐怕只有苦涩。
A片不可怕,精神A片更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有人不知道它的本质是“意淫媒介”,却把它当做现实生活的标准。
爱情偶像剧不可怕,上面这种观影心态,才可怕。
利益相关:我休息时会看韩国爱情偶像剧,我知道它娱乐了我情绪、同时也侮辱了我的智商。但我就不要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要保留时不时做一头傻笑且意淫的猪的权利。
References:
Chan, Brenda, and Wang Xueli. “Of prince charming and male chauvinist pigs: Singaporean female viewers and the dream-world of Korean television dram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14.3 (2011): 291-305.
Lin, Angel, and Avin Tong. “Re-imagining a cosmopolitan ‘Asian us’: Korean media flows and imaginaries of Asian modern femininities.”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zing the Korean wave(2008): 91-126.
Jung, Eun-Young. “Transnational Korea: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Korean Wave in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Southeast Review of Asian Studies31 (2009).
James, Paul; Szeman, Imre (2010).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Vol. 3: Global-Local Consump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 xi.
Wright, Paul J., et al. “Associative pathways between pornography consumption and reduced sexual satisfaction.”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 (2017): 1-18.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龙窝里的倪纳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