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指南 | 心理咨询角度谈什么是“好爸爸”

在我们的心中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是不同的。相比于母亲的真情流露,跟父亲表达感情对于许多人来说要困难的多,毕竟爸爸们的口头禅也总是:

而临床心理学家在研究时也特别青睐研究“母婴关系”、“足够好的妈妈”,而父亲的角色却鲜有提及,以至于不少人指出许多家庭里都有一位“消失的父亲”,而“拼爹”这个词也仅限于爸爸们的物质意义。

爸爸们对我们的心理价值真的不值一提么?在这里,小编将这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分享给羞于“拼爹”的大家,也献给“被忽视“的爸爸们。

“缺席”or“被忽视”

爸爸们的困境

父亲正从家庭消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研究者开始提出这个被忽略已久的问题:父亲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父亲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越来越不重要。

回想起童年,许多人可能记得与妈妈、外婆或者奶奶一起生活的场景,而爸爸似乎只是一个在开家长会时偶尔闪现的身影。那么,爸爸们,去哪儿了呢?

缺席的父亲:缺席,有时是无奈。在西方历史上,父亲有两次“集体缺席”,一次是因为战争,数百万父亲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另一次工业化,导致大批农民和农村手工艺人迫于生计离开家庭去城市谋生。在中国,超过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的占绝大多数。

出逃的父亲:逃离,是结束婚姻的方式。西方研究者指出,在上层与中上层社会,父亲的缺席与想结束不满意的婚姻有关。而这种消极的处理方式,导致50%以上离婚家庭的孩子有一年以上时间没有见过他们的父亲(80年代美国调查数据)。

被忽视的父亲:排在女性之后的次要抚养者。“爸爸带娃不如妈”、“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只要赚钱养家就好”,父亲在家时,也常常面临家庭分工性别偏见带来的尴尬,加上缺乏经验和父亲参与抚养时间的不稳定,同样困扰妈妈们的是:要不要让孩子他爸带娃?

“被忽视”的爸爸们

你很重要

随着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家庭逐渐被看成一个整体和系统,长期被忽视的父亲角色,对孩子和整个家庭的心理价值开始被研究者关注,而对于父亲参与抚养的误解也逐渐被推翻。

误解一:母性是天生的,父亲没有育儿天性

我们说母性是天生的,比如哺乳动物中妈妈好像天生会照顾幼儿,这背后的生理基础是叫做催产素(oxytocin)的作用。

催产素被称为“爱的激素”,看到幼儿时,妈妈大脑中关于同情和奖赏区域催产素水平升高会激励她从照顾孩子的行为中获得快感。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父亲的育儿天性一致被否定和忽视。直到美国埃默里大学最新研究发现,不光是母亲,父亲体内催产素的水平也会发生变化,从而生出怜爱之情和想要照顾、疼爱孩子的冲动。

发展心理学的先驱 Michael Lamb 进行了另一项也表明,当观看由于悲伤引起大哭的婴儿录像时,男女在自主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反应(脉搏跳动频率增加,呼吸加快,所有感官的激活) 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与妈妈们一样,初为人父时,爸爸们也会渴望照顾、疼爱孩子,也都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变化感到情绪起伏。只是这种渴望和冲动也许被性别角色约束了、也许被手忙脚乱的其他照顾者忽略了,成为父亲的第一次兴奋可能也伴随着第一次的参与受挫。

误解二:在带孩子上,爸爸没有妈妈擅长

既然男女在天性上没有明显差异,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那么多妈妈带起孩子来得心应手,而爸爸们却显得有些“笨手笨脚”呢?

现在的育儿学已经承认:养孩子是后天学习的技能。Parke 和 Sawin 发现,父亲和母亲一样养育婴儿是有能力的且有效的,经过学习的父亲能够顺应婴儿的气质和敏感性,并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抚慰和喂奶后轻拍他们的后背。

由于各种原因,一般家庭中父亲参与教养的时间低于母亲,所以,父亲在育儿上笨拙的原因是:缺乏参与,就失去了练习的机会。

误解三:男人只要能够赚钱养家就够了

父亲参与(Father Involvement)是研究者衡量父亲心理价值的重要概念。通俗来说,父亲参与是父亲发挥其职能重要标准。国内外研究均证实:父亲参与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自我和社会性发展、母亲的心理健康、婚姻满意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父亲参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重要且持续的。研究也发现,缺少父亲参与的孩子会表现出缺乏咨询、意志薄弱,自卑的性格特征,这类儿童的抑郁、孤独、依赖行为发生率较高,学者称为“父爱缺乏综合征”

同时,研究也表明,父亲参与抚养能够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Delay of Gratification),延迟满足已经被研究者认为是意志力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预测日后的学业表现社会适应

换句话说,父亲参与度高的孩子成人后更自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有可能取得高成就。

既然父亲参与如此重要,那么怎样父亲们怎样才算参与到家庭中呢?换句话说,怎样才算是好的父亲?

“好爸爸”是怎样的?

1.好爸爸首先是个好丈夫

随着心理咨询中家庭治疗理论的发展,家庭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夫妻关系是这个系统中最基础的关系,而研究也发现,夫妻对于婚姻的满意度会直接影响父亲参与程度。

在近几年很火的《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等亲子类节目中,越来越多的观众也都接受了这样一种理念: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

当男人从一个丈夫变成一个父亲时,好的夫妻关系能使丈夫积极充当育儿中的合伙人,而不是次要协助者,更不是边缘人。他能全情投入又能保持步调一致,跟妻子分享育儿中的苦与乐,而这个过程又进一步促进了夫妻关系的稳定。

同时,好的夫妻关系也为孩子日后亲密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示范。如果你是吃父母“狗粮长大”的,那恭喜你,赢了“拼爹”的第一步。

2.爸爸需要在家

温尼克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一书中提及父亲作用的第一点,就是:爸爸需要在家。父亲在家不仅有更多的机会跟孩子产生直接互动,同时也能够促进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是爸爸在外面应酬不回家的时候,家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我一边屏住呼吸听着楼道里有没有爸爸上楼的声音,一边观察着妈妈的情绪,害怕下一秒,她就会爆发。

这是一位朋友分享的经历。其实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母亲的情绪是非常敏感的。

如果你能跟父亲一起旅行、看电影、一起做饭、打篮球,拥有父子/女俩值得回忆的小确幸,那恭喜你,你在“拼爹”路上已经超过了上世纪80%的同龄人。

3.好爸爸阻止妈妈将我“吞噬”,又为妈妈撑腰

心理咨询中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被早年关系决定的,更具体的来说,是被与母亲的关系决定,我们爱母亲,因为母亲对我们如此重要,可是有时这份爱有些“太沉重”,让我们无力成为我们自己。

临床心理学家发现,一些成年人却无法发展出相应的社会功能(比如独立生活、承担工作、建立亲密关系等)就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没有与母亲发生分离,仍然深深地依恋甚至依赖母亲。其中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或不作为是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者认为,父亲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如果父亲选择逃避,有可能的情况是,母亲在父亲那里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因此将自己的全部爱投入到儿子身上,又用爱将他吞噬,是他无法成为自己。

同时,父亲需要为母亲“撑腰”。撑腰的地方在于对规则的遵守,弗洛伊德说将父亲看作一个引导者,引导父自己从一个还没有定性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父亲需要教导孩子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法律和规范,并做出适当反应。父亲的支持给儿童带来信心胜任感,从而有效地克服不良情绪的障碍。

因此,好的爸爸成为孩子除母亲之外另一个能提供指导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避难所,而且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的父亲总能巧妙化解你与妈妈的冲突,当你脆弱时做你的后盾,又能教会你坚强地面对生活的困境,那么不要犹豫,骄傲地晒出你的父亲吧。

其实,你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做了父亲和做了母亲,这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可见,做家长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如何做父母,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韩剧《请回答,1988》中,身为3个儿女的父亲的德善爸爸做的似乎并不完美,他默默关心大女儿但不懂的用语言表达,他有时因无法平衡与3个孩子的关系而让二女儿受委屈,他因为太善良无法守财让小儿子被同学看不起,但他也是这部剧最打动人的父亲形象。

或许并没有完美的父亲,我们也不需要完美的父亲,就像温尼科特说的,我们需要的是父亲在育儿中不退场,在成为父亲的道路上中「活下来,活下去」!

感谢父亲们在初为人父的兴奋与挫折中坚持下来,感谢他们一次一次“笨拙地”练习者做饭、与我们玩幼稚的游戏,感谢父亲们在承担生活的重担的同时仍然争取着与我们交流、传递着可能被我们认为有些“过时”的价值观。

后记:

回首过去二十几年的生活,小编想起的不是父亲因为工作匆匆离去的背影,而是小时候父亲用摩托车载着我游走于春日乡间小路,跟我说:你看,家乡的山水是绿色的,真美。

当我游历四方,每每看到绿水青山时,眼里闪烁出相似的光彩,那可能就是父亲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如果你也有让你无法忘怀的与父亲的故事,请在留言区给小编留言吧!

参考文献:
[1] Van Wel F, TerBogt T,& Quiinten Ra aijmakers. Changes in the parental bond and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http://www.findarticles.Com/cf_0/m2248/146_37/ 89942834 / pl/article.jhtml,2004-2-12
[2] Kyle D,& PruettM D. How Men and children Affect Each Other’s Development. http://www.zerotothree.org/search/ index2.cfm, 2004-2-12
[3]王莉. (2005). 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 13(3), 290-297.
[4]伍新春, 陈玲玲, 刘畅, & 邢学玮. (2014). 中国父亲教养投入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88-95.
[6]《家庭治疗基础(第二版)》【美】Michaeal,P Nichols著林丹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妈妈的心灵课程——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美】D.W.Winicott魏晨曦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原文发表于:父亲节“拼爹”指南 | 心理咨询角度谈什么是“好爸爸”

学心理咨询,到简单心理Uni: 关注知乎-最有态度的心理咨询学习社群

免费心理课程领取点击→:《听曾奇峰讲俄狄浦斯期》

人人都能学习的心理咨询专业课程→:了解一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简单心理Uni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