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不怪大脑,它们几乎没有功能结构上的差异

“人们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但大脑是个不分性别的器官,我们有完全一样的结构,男女大脑没有任何不同。”

Lisa Eliot 是芝加哥医学院的神经学教授,她在 Aspen Ideas Festival 上抨击了学界沉迷于找不同的风气。她说,神经学家们没有在男女大脑上找到任何一处不同的“线路”,性别差异由教育决定,而不是所谓的天性。

Eliot 曾在自己的书《粉大脑,蓝大脑》里指出,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都接受了“男女存在先天差异”的论调,比如认为男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女孩们则更喜欢聊感情话题,好像“他们天生就是这样的”。

但是在神经学领域若干年的研究向她表明,婴儿大脑非常容易受影响,以至于人类诞生之初最微小的一些差异,都会在日后被不断放大,影响因素是家长、老师、同类和整体文化,是它们塑形了性别刻板影响,而孩子们本身也在扩大这些差距,他们在社会的期望下会经常性地使用“玩球”或是“玩娃娃”的线路,很少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基因和激素在制造不同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那仅仅是一个开始。社会因素,比如人们对待男孩和女孩的讲话方式、鼓励他们做哪些事情,远比人们想象的重要,不存在被“天性不同”定义的行为,比如,男女都可以相当好斗或是激进,只是他们会基于社会基准做出不同的表达。

目前学术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有一批人致力于寻找生理不同,在他们找到这些不同后,又会有同行将之推翻,但他们会立刻开始找另一个不同。Eliot 说,学术界和媒体都有责任。“大多数学者知道,任何男女之间统计数据上的不同,都可以帮他们上头条,那些急于寻求项目资金的学者因而就经常去关注性别差异研究。你回到数据中去,基于性别分析它们,如果你找到了一个不同,你就有了一篇论文。”

实际上,即便有些“数据上的不同”看起来格外明显,它们也并不影响最终结论。比如,男性大脑比女性大 10%,然而男性的所有器官基本上都比女性大,这并不能说明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运行。

Eliot 认为,如果学界坚持以“差异”为研究前提,今天这种男强女弱的权力结构很难被改变;如果他们以“男女具备同样的能力”为前提,得出的结论将会大大不同。

一个实例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男孩数学天生比女孩好”其实是个假命题——1970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获得 SAT 数学 700 分以上的学生中,男女比是 13:1,这让人们以为他们找到了 STEM(理科)领域女性少的原因,然而后来人们认识到,这是因为女性根本不被鼓励在 STEM 领域学习和工作,她们在学生时代听到的言论多是“数学是男孩子的学科”。在这一问题得到关注后,女性的 STEM 成绩快速上升,当人们在 2011 年再去研究高分获得者时,发现男女比下降到了 3:1,并且在持续下降。

2011 年另一项更为广泛的男女数学成绩调研关注了 86 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平均成绩和高分获得者中,性别差异为零;那些存在差异的国家,差异在近几十年间迅速缩小。在中国,成绩上的“女强男弱”在近几年似已成为常态,以至于高校的某些专业对男生会降分录取,“拯救男孩”也被反复提起。中国的学者们认为,这是因为性别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两性擅长的学科不同,而考试没有平衡这种性别差异。

Eliot 对性别差异下的结论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两性世界里,大家默认有些不同是先天硬件的不同。但是男女大脑的差异,其实并不比男女心脏或肾脏的差异要大。”

题图来自 Pexels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