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30 年历史的“香港唱片”关店,香港的唱片业愈发惨淡

因为实体唱片不景气,有 30 年历史的唱片店“香港唱片”从 6 月 27 日起将关闭位于香港金钟太古广场的门店。这家门店存有超过 20 万张光碟。而“香港唱片”另一家在尖沙咀海港城的门店,也有关店计划。《南华早报》将“香港唱片”的关店称为“对香港实体唱片的最近一次打击”。

图片来自香港唱片 Facebook 主页

香港唱片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萧劲展曾是香港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 1985 年因为手臂受伤,他退出乐团,在金钟廊一间不到 20 平米的铺头里开了一家名为 “Doremi” 的唱片店。 1989 年,Doremi 搬至金钟的太古广场,在 1990 年代改名“香港唱片”。

这段时间也是香港唱片业的黄金时期。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香港会总裁冯添枝在此前接受《明报》采访时说,1989 年香港唱片的本地销售额在 25 亿港元,其中 65%-70% 都是本土出品,出口销售额在 10 亿港元。卡拉 ok 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唱片业的发展。

刊发在《明报》2006 年 6 月 25 日的一篇文章回忆了 80 年代遍布在香港的唱片店。包括四海冲印唱片店、亨利唱片公司、伟伦唱片公司。这些唱片店出售主流唱片,也出售进口碟和进口的原装音乐影带,同时开设租带服务。门店大小不一,有大型唱片公司旗下的分店,也有几平米只存放 100 张黑胶唱片的小铺头,音乐杂志和乐队周边也一道销售。

旺角信和唱片交易所,当时在地库里出售各种经典唱片的混音版本。信和唱片交易所至今仍然是唱片和二手唱片店最重要的聚集地。香港本土乐队 My Little Airport 写有一首《去信和卖碟》。

不过,从 1990 年中期开始,香港唱片业就急速衰落。根据《明报》统计的数据,香港唱片的本地销售额在 1995 年下降至 16.8 亿港元,1999 年至 9.8 亿港元,到了 2013 年,算上唱片、卡拉 OK 和 itunes,不足 4 亿港元。其中本土出品的只占 50%,销往海外的“不值一提”。香港流行音乐昔日的影响力也不再。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总裁冯添枝将其归咎于互联网及版权法落后,和 1991 年出现的盗版 CD 工厂。

图片来自明报专辑组出版的《明察天下》

2004 年 4 月,包括张学友在内的几位香港歌手公开呼吁拒绝盗版和非法下载。张学友把当时发售的一张专辑包装设计成一本 80 页的书,希望吸引听众购买。2006 年 3 月,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分会下属的 7 间唱片公司起诉一位互联网用户非法下载版权歌曲。

但这些努力效果甚微。由于唱片市场持续不景气,国际唱片业协会在 2006 年调整了统计销量的标准。在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本地金、白金和双白金的销量标准分别为 3 万张,5 万张和 10 万张及以上,但新的标准为 1.5 万张,3 万张和 6 万张及以上。唱片公司也出现问题。百代唱片停止在香港制作唱片,环球和华纳唱片减薪裁员。

“香港唱片”店在 2000 年前后的运营情况还不错,顶峰时期在全港开出了三家店,有大约 2000 平米。因贪污案正于狱中服刑的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是个古典乐迷,于 2005 年到 2010 年在“香港唱片”消费了 200 万港币。除了销售唱片,这里也是一些歌手签售新唱片的场地。

2016 年 6 月 28 日,“香港唱片”在太古广场的门店扩张,搬到同一个商场的 220 号。新店面积更大,有大约 400 平米,出售的唱片里 75% 为流行音乐,25% 为古典和爵士乐。创始人萧劲展在当时接受 HI FI REVIEW 采访时还踌躇满志,他说:“我们是香港 30 年品牌。希望从外地来的朋友,在他们的香港印象里,有‘香港唱片’。”他同时提及了唱片店新增的 VR 游戏,似乎这会是一项不错的创收。

不过,在上周三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萧劲展说,“香港唱片”在过去三四年里一直在亏损。“过去 10 个月的运营环境尤其糟糕。这个行业是没有未来的。”

在香港,最大的唱片店品牌是 HMV。HMV 于 1921年由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在伦敦牛津大街363号创办,之后在全球开出了 275 家分店。在 2011 年 7 月 4 日,HMV 位于香港最大的分店,中环中建大厦门店因租金过高而关闭。在全球其他市场,这个老品牌也遭遇亏损。

私募基金 AID Partners 在 2013 年买下了 HMV 在香港和新加坡的业务,把它改造成了生活方式品牌。2015 年年底,HMV 在铜锣湾开了一间三层楼、超过 3000 平米的旗舰店。门店很酷,最顶层有游戏区、有餐厅和吧台。其余两层出售音乐和娱乐产品,和诚品书店一样,也出售各类生活方式物件。

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这家私募基金的负责人说,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买到音乐,也可以在这里社交。他强调说,HMV 维持现状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需要改变它。他还指出了实体唱片的新机会是更小众、但更考究的黑胶唱片。在香港, HMV 是最大的黑胶销售商。

“香港唱片”还是一家标准唱片店。在它即将关闭的太古城店,店面设计简洁,看起来就像图书馆。创始人萧劲展曾说,入驻太古广场,是因为太古“想营造一个文化角落的形象”。玻璃门上的声波形状是朗读“Hong Kong Records”时的声波波形。

图片来自 HI FI REVIEW

太古广场店目前尚有 1 万张 CD、DVD 及黑胶唱片。萧劲展称,他正在逐步处理这些存货,会有 20 名员工,4000 名会员受影响。萧劲展没有提及“香港唱片”的网店。“香港唱片”开设有官方网站,支持线上购买。2012 年香港唱片还开通了微博,同时有官方的微信公众号。但和微博一样,2017 年 11 月后停止更新。

信和唱片交易所的一些门店因为租金过高而关闭后,会转到网上销售

题图来自 GIPH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