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市井的喧哗,还是文人的玩物?

是市井的喧哗,还是文人的玩物

—— 扯扯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

前段时间,有人邀我回答问题“一个街道或是景点怎样才能繁荣?”一个街道或者是景点怎样才能繁荣? – 道路 – 知乎,题主针对的是古街道的改造项目,当时看到这题内心十分感慨,但繁荣二字又哪里是小小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决定的,所以一直没敢作答。今天就对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吧,之所以没写在原问题下面,是因为我也只是抛砖引玉提些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问题一:原住民要不要迁出?

在现在的主流规划界里,这个问题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当然不能迁出了。前几十年里太多的古镇、街区完全变成了商业的集聚地,原有的生活脉络荡然无存,现在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老百姓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时常三五好友聊天说到旅游,必然会有如此论调“XX古镇不行,商业氛围太浓,没感觉”。原来的我也这么认为,觉得居民本身以及老街传统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真的文脉,应当着重保护。直到后来我自己开始做历史街区的景观改造项目时,我才发现,尼玛啊,这房子送我可以,但让我真的去住那是万万不行啊!坑爹啊,霉潮啊!没有污水系统啊!采光不行啊!哪里都是电线啊!还有街区里都是狗啊!

(你说这咋住?)

保护你麻痹的生活方式啊,那一刻,我深深的为自己曾经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而感到羞愧。不过还好,一个完整街区改造项目是会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以及市政管线铺设的。我参与的那个项目也是如此,并且居民在改造完成后可自愿选择是否回迁。但是,回迁的比例四成都没有!只能说现实很骨感,如果是我,可能会想念,但也不会再回去住了。靠着这剩下的不到四成居民,这个街区所谓的“活力”又能延续多久呢?二十年后,这里终究不会再有普通居民……

所以有时候我甚至恶毒的想:现在游客或是情怀文人已经不满足于观光老建筑老街巷,渐渐的开始喜欢看人了,看那些好似与自己不在一个时空的人,就像去动物园。正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里常说的那样“XX街较好的保留了XX时的整体风貌与生活方式,是XX时期历史的活化石”。原住民继续住就保留文脉了么?我想这真的只是一种一厢情愿,不管是多么偏僻的地方,居民终究会搬进高楼,享受水电煤气。留下街道建筑已经很好很好了,文化是发展的,古老的传承不断更新变化才是文脉二字的真正含义。

面对学界专家这种以为高明的街区保护方式,我只想说,文人不要太矫情。

问题二:要不要发展商业?

上文也说了,现在的人,言必称“商业氛围浓”,但为毛丽江、乌镇的人还是那么多啊!以前在丽江目睹过不少人晚上在酒吧群魔乱舞,白天望着远山感慨道“这里的商业氛围太浓了,我要去束河古镇……”what fuck啊,蜜汁尴尬好么,这不是典型的撸完嫌人丑么?

(都这样了还嫌商业氛围浓?)

以前我就在思考,除了一些居住型的街区以外,很大一部分的古镇或者街区其原有功能就是商业街,为啥以前搞商业可以,现在搞商业就要被喷?不是很好的延续了文脉嘛?有跑到商业街指责太吵了的么?只不过现代人们期望的是在历史街区看到平时所看不到的“慢生活”,是工匠式的店铺,是情怀下的茶肆,是一些在知乎上提起就会被鄙视的小资产阶级情调。传统的古镇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所以成为千夫所指的“商业氛围太浓”。

实际上,从历史街区保护的角度来看,作坊式的情怀商业也好,酒肉喧嚣的传统商业也好,都是一样的。二百年前的这条街上有铁匠铺子、有烧饼摊子、有布店也有妓院,本质上来讲今天无论什么商业模式都是古代功能的延续,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其区别在于在旅游开发上所带来的口碑与效益的不同。

所以,对于大多数街区来说,想要让其繁荣,想让其真正的健康发展下去,单靠原住民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有商业作为支撑。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一旦商业开始大面积铺开,原住民也就会很快搬离,主要以出租店铺和住宅获利。实际上保持街区活力的方式就是商业,高度的商业。话说回来,这样的规划,在当下专家评审不好过啊。

问题三:发展什么商业?

这个问题太大了,没有一个街区是相同的。之所以现在诸多古镇受人诟病,相当程度上也是因为“千镇一面”商业模式的雷同度太高。我在乌镇看到的手串去丽江一样买的到,什么街都有长沙臭豆腐,什么巷都有铁板鱿鱼大肉串。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市场是诚实的,这种最为人鄙夷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却最为成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为何新颖的商业策划总是仅仅存在于策划中,因为大量的客源真正需要的还是远离工作的放纵而并非他们口中说的“诗和远方”到丽江洗涤心灵的人晚上在一米阳光也是最放纵。

然而,现在再复制一个乌镇已经太迟了,在历史街区商业开发的策划中往往会提到一个词叫“错位发展”,简单的说就是发掘特色、避其锋芒。目前我所了解的开发类型有“城市客厅”“民宿”“精品会所”“民间博物”“院落休闲”等(名字我自己瞎总结的,就表示个意思)。 这几种模式经常相互结合,组合成不同街区的具体特征。

“城市客厅”顾名思义,一般此类街区位于城市中心老城区,在周边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商业开发后往往成为城市的新名片,游客来到其城市也往往会第一站到达那里游玩。这类历史街区的典型就是宽窄巷子。不管专家学界如何评价宽窄巷子,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开发方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功到没有人不知道成都有个宽窄巷子,很少有人到了成都会不去宽窄巷子,成功到直到今天我做类似的设计项目还会翻出宽窄巷子的图片进行抄袭!今天事后诸葛亮的来看宽窄巷子,最令人钦佩的就是这份坚决开发的魄力与不忘特色的匠心。要知道宽窄巷子位置优越,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改造前依旧聚集着大量的原住民,如果按照一般保护思路采用修缮保护的方式来进行就不会有今天的游览胜地了。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破坏了宽窄巷子原有的文脉,还是那句话文脉不是老古董,脉字本身就隐含了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今天你到宽窄巷子吃喝悠哉,一百年前老成都人民其实也是这般,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文化继承么?老成都的精神就是这么延续下去的,所以“老城市底片,新都市客厅”的口号起的实在是贴切。宽窄巷子里景观设计的细节我就不多说了,到处皆是匠心,可能今天看来有些重了,但却很好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完全不同于江南古镇的特色。

“民宿”是近年来新兴的开发方式,也是观光式旅游转型到度假式旅游的必然趋势。目前来看传统的居住型古村落采用此种模式的优势较大。通过传统的生活模式,若有似无的商业氛围,远离城市的隔绝环境,很容易能够抓到当下都市人心中那根避世的心弦,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同时这种模式也能够很好的兼顾原住民保留与商业开发的矛盾。可以说古村落民宿是更高精神层次的农家乐,既不是小资咖啡也不是摸鱼打蛋,很有希望成为将来中产阶级重要的短途度假场所。其难点在于基础设施的配套与住宿条件的改善,不过只要有资本,什么都是好办的。

(避世隐居就得来着,不过最多住三天吧)

“会所”“博物”“院落”其实都是代表了一种内向型的休闲文化需求。每逢周末三五好友去街区里找个私密的院子聊天喝茶打牌,或是参观小巷里的私人收藏博览,这些都是当下都市人的新需求。以前谈生意到咖啡馆,到茶室,现在谈生意就可以找个街里的院子坐一坐聊一聊。可以预见其未来的需求也是巨大的,但问题在于此类院落经营前期投资不小,利润相对较低,目前所知看来盈利效果多数差强人意。毕竟,有此类需求的人群所占比例还很低。

问题四:客源哪里来?

我一直认为,所谓特色的商业模式并非真正源于街区自身的特点,而是取决于客源的类型。可以说目标客源是什么特色,街区的开发也就是什么特色。这个道理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莫干山民宿。莫干山是个神奇的地方,竹海加上百米高的破山头居然可以民宿的方式成为长三角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节假日一房难求,2000块一晚的住宿不在少数。他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打了长三角没有像样山区的一个错位优势,一方面更在于抓住上海这个高收入,高活力、高压力的三高客源。莫干山这种水平景色全国能找出来的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其他的景点周边缺乏了具有强大度假需求的客源,也就无法复制出莫干山的经营模式。上海人有钱,爱自驾,爱度假,主要追求休闲度日而非观赏景色,莫干山正好处于这个风口,应运而生。

(反正我住不起啊,羡慕上海土豪)

现在动辄“细分领域”“靶向客源”,街区开发恐怕一个细分领域无法养活,但是针对性的客源分析必不可少。同样做民宿,天津蓟县的农家乐才100块一晚,想想莫干山简直要哭。宽窄巷子的目标客源就是成都游客,所以找好目标客源后才好决定商业开发模式。

几个问题下来,大而化之的分享了近几年项目所感,权当抛砖引玉。下次有空也许说说历史街区的一些景观手法。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

最后一个问题是:那个《妖阁》,对就是说你,知乎上连载的那个《妖阁》你到底更不更了?/(ㄒoㄒ)/~~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差点叫李龙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