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隐形贫困人口」?

开头先说重点……

① 这种现象可能不只存在于国内

② 心理账户、人格特质的特点可能导致“隐形贫困”

③ 可以根据心理账户的特性进行心态调整,从而改变消费行为

前阵子, @新世相 捧红了 “隐形贫困人口”: 一方面,能花钱。穿当季新款衣服、去好餐厅、花钱健身或瑜伽 —— 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太多钱。从存款来看,是名副其实的穷人。

吃 70 块以上有羽衣甘蓝和藜麦的外卖,敷 100 块一张的面膜,住月租 6.5K 的开间,去一年 12K 的顶层运动中心,让人陷入隐形贫困的,显然不是为吃食堂住宿舍花钱维系日常生活开支的实用消费,而是享乐消费

全世界都在 “隐形贫困”

承认 “隐形贫困” 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而且不止中国的年轻人,美国的年轻人也会这样。

在青春期与成人期过渡的阶段,年轻人们要么远离家庭深造读书,要么已经开始工作自己挣钱,少了爸爸妈妈严格的零花钱约束,突如其来的新鲜感会让隐形贫困人口的自我金融管理特别困难。

约束少了,诱惑却多了。“爱她就买口红给她” “想让他来到你身边先送他一双鞋”,商家无处不在的营销,以及信奉 “活在当下” “挣钱就是用来花的嘛” “自由消费才 fashion” 的同伴的冲动榜样,都加快了年轻人与口袋里的钱说拜拜的速度。[1]

所以妈妈们可以放心一点了,隐形贫困的孩子也没毛病,年轻人嘛,全世界都这样。

我在花钱,因为我觉得我没在花钱

当 “隐形贫困人口” 下单某电商的 99 元健身餐时,他们似乎忘记了昨天还在为没抢到一毛钱的红包而悲伤得无心工作。

有的花钱是花钱,每一分都得精打细算,抢不到的红包都是对生命的严重浪费;另一种花钱怎么能叫花钱呢,约饭,约浪,这叫…… 生活!“隐形贫困人口” 的心理账户就是这样的神奇。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对 money 分类评价管理,来为未来的财政做打算。不同人对不同类心理账户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都不一样 [2]。比如给口红(享乐消费)配了 2000 额度、日常饮食(实用消费)分配了 500 额度的某人,买起某奥某兰几百元的口红自然大方潇洒,吃起饭来就余额不足了。

隐形贫困人口,可能就是在浪浪浪的心理账户上有 这————————么多 额度,而在日常生活费的心理账户上 只有一点点额度的人吧…………

心理账户除了把消费分成享乐、实用两种,还会把收入也分到不同账户里再用于不同类的买买买。相比于每个月拿到工资,人们拿到年终奖、红包、彩票等 “意外之财”时,会更多地拿它们进行享乐消费。

而且这笔 “意外之财” 到来时意味的情绪越积极,就越让人忍不住想花花花 [3],比如木棉君过年拿到的红包,还没到元宵节就不剩多少了…… 也许隐形贫困人口都是不甘受生活规则束缚的人,毕竟对他们来说,拿到的每一分钱都像是美丽的 “意外之财”,要赶紧花到享乐上。

我不喜欢存钱,因为我乐观呀~

研究发现,美国人比中国人存钱更少,因为他们倾向于乐观地相信自己能在未来取得进步和成功,能在未来有着更高的收入 [4];并且当考虑到更遥远的未来时,人们会更乐观,觉得自己在将来能存下的钱只会越来越多 [5]。

诶,我感觉自己也膝盖中箭了:对明年能存下钱抱有迷之自信,但是现在,存什么钱,起来嗨!

除此之外,乐观的人还更倾向于高风险投资,喜欢 “赌一把”:没关系的啦,钱总会赚回来的啦![6]

而且,大家花钱还花得很开心呐!

不用来花的钱,都不算是钱:“比起有钱,还是花钱更让人开心?”

“隐形贫困人口” 们可能觉得,不用太有钱,毕竟有钱带来的快乐哪比的上花钱带来的呢!况且,研究也表明:工资比自己高一倍以上的人,快乐感也就高个 10% [7],花这么大劲去挣钱,还是变着法地花钱,来让钱花得值,买到的快乐更多 ——

不光会买,更会玩

是买一台跑步机摆在家里当衣架,还是去健身房酣畅淋漓地出几次汗更让人开心?

“隐形贫困人口” 们喜欢后者,这样的体验式消费能够增加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经验。你想呀,在健身房有机会搭讪,健身回来后跟人聊天能多一个话题,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关系需要,身材越来越好,想起来也越来越开心,还不容易被社会比较打压 —— 土豪动动手指就买一台比你贵比你牛的跑步机,但是他有时间去锻炼吗?

体验式消费能给隐形贫困人口带来如此多样性的愉悦体验 [8],这钱花得,你说值不值?

把钱花在跟自己性格契合的地方

当人们把更多的钱花在符合他们性格的地方时,就能感受到更强的生活满意度,并且这种满意之强,比单纯地多挣点钱、多花点钱或少花点钱都没法带来的![9]

至于怎样的消费对应怎样的性格,亚马逊的员工可以告诉你。研究者招募了 100 名员工来给支出类别做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很有趣:

“有一个人,ta 的名字叫 ‘旅行’ ,你觉得 ta 会是一个外向还是内向的人呢?请从 -3 到 3 打分,分值越高 ta 就越外向!”

结果发现,“旅行”、“去电影院” 等 “人” 都比较外向,也就是说,人们都觉得做出这样外出活动的人更加外向。

这位没钱吃饭也要在旅行上一掷千金还美滋滋的隐形贫困人口,大概就是因为比较外向吧。

想自己多,想压力少

研究发现:那些太看重获得经济成功,人生目标就是一定要在北京买几套房、再实现几个小目标的人们,会在描述自己的财物问题时,使用更多负面情绪相关的词语,如悲伤和愤怒。也就是说,过多考虑财务问题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压力和负面情绪。

“隐形贫困人口” 们才不会这样呢,是大家一起吃吃喝喝不够好玩,还是商业互吹得不够大胆?在聊天中,朋友们的互相肯定能让隐形贫困人口更关注自己的个人优势:我这么棒棒,钱算老几?这么一想,现在 “手头紧” 一点好像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10]

然而,任隐形贫困人口们怎样跟妈妈摆证据、讲道理,再怎么说 “隐形贫困人口的钱花得很值很开心”,妈妈还是担心:你要是真·贫困了怎么办?到时候有你不开心的!!

是哦,有金融知识的人还能边花钱边挣钱,通过积累资产(储蓄、债券和保险等)显著减少对财政的焦虑 [11],从理财中获得安全感和满意感 [12]。像我这样几乎对金融一无所知的人怎么办呢?

预防“真 · 贫困”:从你的现在做起,也从娃娃抓起

写到这,我都觉得:花钱这么开心,不就该让我们花花花嘛!但是面对明天可能还不起的花呗,还是要想:怎么能少花点钱呢?

比如,让花钱变得不那么开心?钱来得越开心,人们就越爱花;如果这钱来得不太开心 —— 比如,朋友生病住院时给过生日的你发了个红包,是不是就会觉得内疚:这可是人家补身体的营养费!这样的一笔意外之财,你也不会太愿意去花了享乐。

咦,好像找到了隐形贫困的破解办法呢:给我发工资的老板那么辛苦,都快要过劳死了, 我好内疚;给我红包的朋友过得那么惨,我还拿人家红包,我好内疚……

如果上一方法听上去太过(变)分(态)了,还有一招!隐形贫困大多数是享乐消费造成的,而人们更愿意把意外之财拿去享乐。想想我们之前提到的 “心理账户”!

虽然改变不了意外之财和固定工资是两笔不同收入的客观事实,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在心理账户上的认知方式呀:年终奖算什么意外之财,一年一次的固定工资嘛;抢到的红包也是我辛苦付出后该得的…… 如果这样想,再想拿它们挥霍享乐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犹豫三思了?

心理账户对失去更敏感,丢 10 次 10 块钱的痛苦远远大于 1 次丢了 100 块,而抢到 10 次 10 块的红包比抢到 1 次 100 块的红包爽得多。

这样,把一顿几百块的火锅拆分成:啊,鸭肠花了我几十块,肥牛又花了我几十块,金针菇又让我十几块钱没有了喔…… 下次再吃火锅,可能就会谨慎得多吧。(但是如果把这些心理过程说出来,可能是会被朋友打的喔 )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会 “隐形贫困”,除了现在防止自己隐形贫困,以后该咋防止自己的孩子“步后尘”呢?全世界的妈妈里能机智教孩子理财的可不多!

从孩子小时候(比如小学起),家长就可以开始设置 “劳动报酬”,比如孩子劳动、做家务可以获得小额零花钱,自家的做完了还可以去别家 “打零工”。这样的 “工作” 一方面让孩子初步了解 “钱” 的概念和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帮孩子肯定自尊:“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在孩子长大一些上了中学,就可以把数学练习题搬到生活中来了,规划财务的能力可是年轻人独立时的必备技能。家长可以允许开始练习管理自己的财务:怎样分配一周的生活费,哪些花在吃饭上,哪些用于其他?特别想买一个东西,该预支之后的生活费吗?

再之后,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经济决策,看看家里每月定期支付的账单有什么、在什么时间、如何支付,下个月的购买计划、预算如何,如何投资、借款、还贷…… 谈钱不伤感情,家长在理财方面的自我披露越多,越可以帮孩子涨姿势,无论是好的经验还是坏的教训都有奇效。[13]

这样长大的年轻人,有了更多对钱的理解,就不会一个大意从隐形变显性贫困了!

其实,我觉得,“隐形贫困” 也好,哭穷也罢,每一波刷屏的背后都是对当下和未来的焦虑;文中的结果也许能缓解部分朋友的焦虑,或者让部分朋友抑制一些买买买的冲动,但也许依然不能,毕竟许多心理学研究都是大样本得出的数据结论,不一定严格适用于每个人。

至于看完本文还要问 “花得开心究竟好不好”的朋友们,我想说:

这事儿要问你自己,别问小广告,也别问公众号!

参考文献:

[1]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surviving-your-childs-adolescence/201502/teaching-adolescents-how-manage-money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ntal_accounting

[3] 李爱梅, 李斌, 许华, 李伏岭, 张耀辉, 梁竹苑. (2014). 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与情绪标签对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 46(7), 976-986.

[4] Tam, L., & Dholakia, U. (2014). Saving in cycles: how to get people to save more mone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2), 531-7.

[5] Tam, L., & Dholakia, U. M. (2011). Delay and duration effects of time frames on personal savings estimates an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4(2), 142-152.

[6] Gibson, B., & Sanbonmatsu, D. M. (2004). Optimism, pessimism, and gambling: the downside of optimism.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2), 149.

[7] Boyce, C. J., Brown, G. D. A., & Moore, S. C. (2010). Money and happiness: rank of income, not income, affects life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471-475.

[8] 蒋奖, 徐凤, 曾陶然, 徐亚一.(2014). 体验购买与实物购买:概念、测量及其与快乐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2(11), 1782-1790.

[9] Matz, S. C., Gladstone, J. J., & Stillwell, D. (2016). Money buys happiness when spending fits our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5), 715.

[10] Park, L. E., Ward, D. E., & Naragongainey, K. (2017). It’s all about the money (for some): 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ly contingent self-worth. Pers Soc Psychol Bull, 43(5), 601.

[11] Kadoya, Y., Khan, M. S. R., Hamada, T., & Dominguez, A. (2018). Financial literacy and anxiety about life in old age: evidence from the usa. 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5), 1-20.

[12]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ant-buy-happiness/201203/money-management-is-the-strongest-predictor-wealth

[13]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surviving-your-childs-adolescence/201502/teaching-adolescents-how-manage-money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木棉959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