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排版」的关系
如果不算小霸王学习机的话,最早用电脑处理文字是在一个叔叔家里替他誊抄一份纸质文档。那是在二十多年前,在那个以打字速度评判电脑水平的年代,我对于用电脑敲出一篇文章非常痴迷,也就带着玩的心态义务接下了这份工作。
那篇文章的内容我早就忘了,只记得在敲下文章的标题时,我想用空格的方式把标题放在页面的中央,但被这位叔叔拦了下来,他说:「你先不要管排版的事,先打字,把所有的字打完,我们再来调整格式。」
这是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内容」与「排版」的区别,我也听从了他的建议,写完标题后,直接回车,然后开始敲第一自然段。可是在打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还是总想着标题没有居中,段落首行没有空两格。这种感觉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但我没有说出来,因为我一直在告诉自己:电脑是个新东西,新东西就该不习惯,就该慢慢适应。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强迫自己接受电脑上「内容」与「排版」要分开对待这个观点,并逐渐养成了先输入内容,再调整格式的习惯,这让我受益甚多。首先,写文章的时候,思路不再因为调整格式而被经常性地打断;其次,这有助于快速理解以 Microsoft Word 为代表的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逻辑,不仅让我提前考过了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从而免修了课程,还让我在给论文或讲义一类的长文档排版时比同龄人更加高效。加上自己有在学校报纸排版的经验,有一段时间甚至走火入魔用 Word 模拟一些杂志的版面来做讲义。周围的同学和同事看到我使用 Word 做出的成品,也纷纷表示羡慕和想要学习的心愿。
有了这些事实上的好处,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哲学:既然是在用计算机处理文字,那么我们就应该遵循计算机的逻辑。那时的我看来,这个逻辑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内容」与「排版」分开。如果你之前并不这么认为,看到这里想要试一试的话,我依然会觉得是个不错的主意。
「内容」和「排版」并不是完全分开的
直到有一次,我给一位编辑交付一份书稿,最开始给的是 Word 版,后来他又和我要了 TXT 版。我就把 Word 版的内容粘贴了一份到记事本中,Word 当中的各种样式自然也就被清除了。收到我的文档后,这位编辑给我回复了一句:怎么转成 TXT 格式后,连段间的空行都没有了?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非常惊讶,因为对于书籍来说,我们很多时候用首段空两格来区分段落,而不是段间空行。我给他的 Word 文档确实在段间空了行,但这只是我的写作习惯,这个空行并不是输入的,而是用 Word 设置的段落样式,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将所有段落一次性改成空两格的样式。我一直避免自己使用手动插入空行和空格的方式来调整版面,自然是为了不给编辑朋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他现在反问我这个问题,让我有点帮了倒忙的感觉。
后来在我的解释下,他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我也一度颇为得意,因为自己竟然给一位专业编辑指导了 Word 的用法。不过冷静下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专业的编辑也会认为段间的空行是手动插入的呢?显然他自己就是这样处理文档的,并且认为这样处理文档更为合理。同时,我也注意到其实有大量的朋友就是要用空格的方式让标题居中,在撰写长文时,也会先在段落前手动空两格或在段落间手动空行,哪怕他们知道可以先写内容再考虑版面,他们依然会坚持这样做。
这次思考让我意识到了两点:
- 我们这代人在开始写作时,从来就没有将内容和版面(包括格式)完全分开。当我们在稿纸第一行的正中间写下文章标题时,当我们空两格开始写第一自然段时,我们已经开始排版了。
- 作者对于版面和格式的需求是一种功能性的需求。读者在阅读时,除了美观之外,需要借助版面和格式更好地理解内容和文章结构,而作者在创作时,也有同样的需求。我们需要借助分句、分段、分节、分章来理清自己的写作脉络和思路,因此,在写作时,我们有必要对此一目了然。而所谓功能性的需求意思是:我们不需要一定把标题摆在中间,但需要知道那是标题,我们不一定非要用段前空两格的方式区分段落,但需要在视觉上能够区分段落。
第一点陈述的是一个事实,是我们这种边写作边排版的习惯的缘起,而第二点让我明白对这种习惯的坚持,并不是纸笔时代的「遗毒」,而有实实在在的作用。由此,我的结论是:
满足作者这种功能性需求的排版,最好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
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工具
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会迷信「业界最佳实践」或「业界最流行实践」,这可能就是大家都用 Word 的原因;但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我们就会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工具。
这时,Markdown 走进了我的视线,如果你熟悉 Markdown,结合前面给出的理由,自然就能知道基于 Markdown 的写作软件最能满足我的需求。Markdown 可以让你在撰写文章的同时设定格式和版面,而所设定的内容刚好可以满足大部分作者的功能性需求。我们既不会因为没有任何格式设定而迷失在繁杂的内容中,也不会因为格式设定过多而迷失在花哨的样式中。
Markdown 本身并不是一种写作软件,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会直接称其为一种轻量级的标记语言,但这种叫法容易吓阻很多文艺工作者。如果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功能性的排版」是一种更符合大部分人直觉的写作理念的话,那么 Markdown 就是这一理念的实现方式。如果你正在使用 Word,那么你完全可以花一下午时间转而使用基于 Markdown 的写作软件(顺便回忆一下自己 Word 学了多久)。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基于 Markdown 的写作软件那么多,我该使用哪个?我的建议是先随便下载一个试试,如果你只是偶尔写一些文章,那么大部分此类软件在功能上都能满足需求,你唯一需要考虑的可能就是颜值。但你如果需要大量撰写文章,就需要从文章的数量、篇幅、类型等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刚开始选择写作工具时很容易忽略的问题:文档的数量及存储。我见过很多人(其中不乏一些作家)在稿件交付到编辑手上后,就再也不去理会稿件在哪里了。若干时日之后,想要再次寻找这份稿件时,不得不去翻自己的邮箱,查找当时自己发给编辑的邮件,更悲剧的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还有删除邮件的习惯,所以最终是否能够找到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我不止一次看到过作者写信给编辑索取自己稿件的情况。
事实上,如果你有一个良好的文件存储和备份习惯,这一切都不会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把自己的所有文稿都存放在的特定的文件夹,并同步到可信赖的云盘或外置硬盘即可。一开始我也是这样做的,不过随着文稿的增加,我又在思考一个问题:文件夹的形式对于文稿的存储和检索来说是不是最优的方式?
尽管 Mac 对于大部分格式的文稿都有全文检索功能,但这种功能并不直观,而文稿这种特定的文件又注定不会很大,所以完全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稿件全部放在一个更加便于归类整理及检索的文档库中。因此,在用了一段时间 Byword 之后,我开始使用自带文档库、云端同步并支持备份的 Ulysses。
我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所有的文稿全部存放在 Ulysses 当中——当你真正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也没写多少东西(目前我的数字是 200 万字左右),甚至可以估算自己这辈子究竟能写出多少原创文章。然后,你可以给每一篇文章做层级归类并打上标签,这样在若干年以后,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当你再次需要这篇文章时,你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它。
在我开始系统地使用 Ulysses 创作之后,我发现它对于写作的理解与我不谋而合。如果你用的是中文版,你要开始创作一篇新的文章时,可能会点击「文件 – 新建文稿」(或按 ⌘Command-N
快捷键),但在英文中对应的菜单标题是 New Sheet,大概可以理解为「一张新的稿纸」。注意,它并没有告诉你要写一篇新的文章,也没有告诉这个文稿中只能写一篇文章,它只是告诉了你,我给你提供了一张纸,你爱怎么样用它就怎么样用它。这极大地还原了我们最早使用稿纸写作时的体验。
它带给你的感觉是,这并不是一个文档,也不是一份文件,就是一张纸。在上面你也许会写一篇精美的文章,也许会打一份草稿,悉听尊便,而且不管你写了什么,我都会替你保存下来,你可以随时找到它,除非你自己想要主动丢弃它。虽然你也可以用 Word 随便记点什么,但我相信你能够感受到两者之间(也许不那么)微妙的差异。
虽然它使用了纸张的理念,但 Ulysses 并没有放弃高科技本身的优势。作为电子文档,它的「纸张」自然可以无限延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分断」(split),还可以把任意数量的纸张「粘合」(glue,中文版 Ulysses 使用了「接合」一词)或者彻底「合并」为一张纸(一份文稿)。
这种分断、粘合、合并的操作对于长文档来说非常重要。我自己曾在 Word 中排过一份好几百页的教材,当我把所有章节当放到一个文档中时,在寻找一些特定信息时就会特别不方便,文档本身也非常容易崩溃。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按章节拆分成几十个文档,分别编辑,然后再将编辑好的文档用「宏」(macro)来合并。虽然最终的体验不算太差(我比较善良),但从 Word 这个软件内外跳来跳去,在写文章的时候还得写代码,总归不够优雅。而 Ulysses 提前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我去年用 Ulysses 撰写一本参考书时,再也没有了当时使用 Word 那种磕磕绊绊的感觉。
对我来说,Ulysses 这种写作软件已经可以满足的非虚构类创作(无论长短)以及短篇虚构类创作的所有需求,也可以满足长篇虚构类作品的基本需求。非要说有缺点的话,我想它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满足长篇虚构类创作的进阶需求。
我从去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少年阿珵》,从篇幅上来说,它和我之前出版的非虚构类书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小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有很多虚构的人物和事件,在创作过程中,还会有不断冒出来的新的想法。要在写作的过程中时时记得这一切,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常的情况是写到后面的时候已经忘记某个人物是第几章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的了。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分别用三个文档列出人物小传、事件简介、灵感,随时备查,Ulysses 当然也支持这种做法,你也可以并排显示两个窗口,来对照写作。对于每个出现该人物的章节,你也可以用标签的形式附上这种元信息备查。但如果能够单独为小说角色(乃至地点和时间)提供一个透视的维度,比如,我们可以点击一个人物名字就能显示出所有出现过这个人物的章节、场景以及简介,那么对于长篇小说创作来说功莫大焉。这可以说是一个吹毛求疵的需求,因为「中国作家的主力写作软件」 Word 也实现不了这种功能,但既然 Ulysses 一直在标榜小说家是自己软件的主力用户之一,面对这样一个用户需求也是理所应当。如果害怕软件变得臃肿,我想可以添加一个「高级功能」的开关。
这就是我选择写作工具的过程和最终确定 Ulysses 作为主力写作工具的主要理由。如果你和我有类似的想法和需求,那么我推荐大家试用一下 Ulysses,如果你想了解它更多的功能特点,推荐 sainho93 写的《精通 Ulysses:顶级现代写作工具使用指南》。
少数派联合 Ulysses 官方团队专门为少数派读者带来特殊福利:《精通 Ulysses:顶级现代写作工具使用指南》新手版
如果你热衷于使用 Markdown 进行写作,同时愿意尝试将 Ulysses 作为您的写作工具,那么我们非常推荐你订阅新手版。
在新手版中,你不仅可以获得由专业的 Ulysses 使用者带领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了解它的方方面面。更可以获得长达 12 个月的 Ulysses 会员资格。
评论送书
在评论区里说一说你对内容和排版的看法,或者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其他人的小说创作方式。我们会在 6 月 29 日,从评论区里选择 10 位优秀的评论,各送出一本由本文作者郝海龙创作的长篇小说《少年阿珵》(豆瓣阅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