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子有哪些共同的饮食习惯?

瘦子有共同的饮食习惯吗?胖子和瘦子的饮食有不同吗?饮食习惯影响体型胖瘦吗?

今年 2 月,各色发起了一个名为「过年你会胖几斤?」的研究项目,试图探索重口味的饮食是否是影响一个地区肥胖人口的主要原因。

为此,我们追踪了全国范围内 630 个人 30 天的体重变化。研究发现,原来饮食口味偏重地区的人群,在春节前后并没有明显的体重变化。意外的是,这些研究数据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情绪性进食。

  1. 瘦子的饮食口味清淡吗?重口味会容易长胖吗?

我们常常听到低油盐的瘦身饮食建议。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两湖、川渝和江西等地的饮食被公认具有重盐、重油、重口的特色,而且特别下饭。如果口味的轻重咸淡真的和体型胖瘦有关,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重口味」地区的人应该会更胖?

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重口味地区的参与者并没有比其他地区更胖。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
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华中: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华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
华南:广东,广西,香港,海南
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从上图可以发现,口味重、能下饭的华中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并没有赢得体重变重的第一名。除了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外,其他地区的体重变化相差不大。

意外的是,这个研究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影响体重的关键因素,竟然是…心情不好就吃吃吃。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绪性进食」。它指的是一种以进食行为作为应对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孤独和压力等)的行为反应。

2. 压力过大,真的可能吃得更多

经常加班的人可能深有体会:每次加班到晚上十点,手机上的外卖 APP 就会变得格外吸引人。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点一些宵夜犒劳自己。在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肚子可以长好几圈。

根据参与研究时,两周内感受到的压力大小,我们将参与者分为:「压力水平低」、「压力水平中等」和「压力水平高」三类。

我们比较了这三类参与者在「情绪性饮食」上的得分情况。分数越高,说明此类人群越可能选择用吃东西来缓解自身的情绪压力。

控制变量后,用「主观压力感受」对「情绪性进食」进行回归,回归模型显著。

从上图可知,「压力水平低」的群体得分最低,「压力水平高」的群体得分最高,「压力水平中等」的群体得分位于两者之间。

数据发现,吃吃吃的确可能是人们在受到压力困扰时,用来发泄压力和情绪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处于压力过大的环境时,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大脑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到来自食物的快感,从而缓解压力以及不高兴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性进食行为在短期内也许能起到缓解压力情绪的作用,但长期而言,它有可能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发胖、增加过度进食的风险等等。

3. 选择吃东西来抒发压力和情绪,很可能会变得更胖

「BMI 指数」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它能够控制个体身高对体重的影响,相对客观的反应个体的胖瘦情况。

根据我国 BMI 的标准(低于 18.5 为过轻,18.5~23.9 为正常,23.9~27.9 为过重,28 以上为肥胖),我们考察了不同胖瘦人群中,情绪性进食组别的分布情况。

从上图可以发现:过轻的人群中,有 43% 的参与者都选择「不吃吃吃」,只有 20% 的参与者会「总是吃吃吃」。

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选择「总是吃吃吃」的参与者比例逐渐增加。在肥胖人群中,选择「总是吃吃吃」的参与者高达 51%。

可见,胖的人多半是因为缓解压力而进食过度了。

再按照情绪性进食严重程度分组,我们还对比了参与者一个月内体重变化的情况:

*同样,在控制了 T1 时间点的主观感受压力后,用T1时间点的「情绪性进食」对 T2-T1 时间段的体重变化作回归,回归模型显著。

图中,「总是吃吃吃」和「偶尔吃吃吃」组的体重变化最明显,「不吃吃吃」组的体重似乎没有变化。

可见,越倾向于通过进食缓解压力的人,体重增加越大,越有可能成为胖子。

由此看来,相比于模仿瘦子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瘦身目的,不如先反省一下:你有没有情绪性进食的倾向?

4. 压力大就想吃,这也许是天生的。

双胞胎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受基因影响 30%—60% ,与多个基因位点有关。

情绪性进食主要与大脑中的奖赏系统息息相关,比如多巴胺系统和阿片系统等,某些与之相关的基因会影响人对食物的渴望。因为进食带来的高满足感,很多人选择用食物来缓解消极情绪。

例如,DRD2(dopamine receptor D2)基因在 11 号染色体上,编码多巴胺受体基因,rs6277 位点 A 型更容易通过食物得到满足感,从而出现情绪性进食

OPRM1(opioid receptor mu 1)基因在 6 号染色体上, rs1799971 位点为 G 型的人对生理疼痛和社交孤立比较敏感,研究发现其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

HTR2A(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2A)基因在 13 号染色体上,血清素的受体基因上 rs6311 位点 C 型个体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

MC4R (melanocortin 4 receptor)基因在 18 号染色体上,黑皮质素受体基因上 rs6567160 位点 C 型个体,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

相比于男性,女性有更多的情绪性进食行为。情绪性进食如果比较严重,可能会发展为神经性贪食和暴食症。

5. 如何避免情绪性进食?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情绪性进食是一种调节情绪的方式。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快乐,回避痛苦。发生情绪性进食是因为缺少有效情绪调节方法。以下的方法可以帮助更好地调节情绪。

1. 加强对自身情绪状态和来源的了解。处理情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够清晰分辨出自己处于怎么样的情绪状态,知道是哪些生活事件引起这些情绪。

2. 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方式应对问题。有一些引起消极情绪的生活难题的确很难解决,但不意味着你只能选择逃避。尝试让身边的人知道你需要帮助,接受他们的善意,不必为此羞愧。如果需要专业的帮助,可以预约心理咨询师进行会谈。

3. 尝试正念冥想。正念冥想能够降低消极的情绪体验,帮助人们有效的减少情绪性进食。互联网提供了很多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指导正念冥想。

4. 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意识的设立「在心情不好时不再随意吃东西」的目标,对自己的进食行为进行控制。尽管你不一定能够达到目标,但你的决心将有助于减少进食行为。如果自己无法做到,请求他人监督自己也是有帮助的。

美食是生活给我们的礼赠,享受美食的乐趣是健康、正常的。了解自己是否是「情绪性进食」倾向,不辜负美食的同时、更能了解如何正确应对消极情绪。

除了情绪性进食之外,影响体型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脂肪代谢能力,血糖调节能力和运动减肥效果,这些都受到基因与环境的综合影响。例如,图中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高先天发胖倾向的基因检测结果:

告别无效减肥,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对食物、情绪和运动的反应。

————————————————我是自我介绍的分割线—————————————————

我们是各色人类研究中心,目前国内唯一聚焦行为-基因关联分析的研究型商业机构。

我们在做三件事:帮助每个人建立自己的生命数据管理系统与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共建行为遗传数据库;以及基于公共科学行动的科学传播

截止今天,我们已经为超过二十万用户提供了基于行为-基因数据关联分析的自我探索工具。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拥有自己人生中第一份基因组数据,了解自己独一无二的需求,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现在就关注 @各色DNA – 个人基因检测与基因-行为数据解读,开启DNA的探秘之旅。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各色人类研究中心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31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字如其人」是真的吗?这能看出什么?
在减肥时,「无糖」「脱脂」「低热量」怎么应用?有何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