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的是视频中:
这个妈妈在极力的表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更好,因为你在我眼里还不够好。
这个孩子在极力的表达,但你所做的一切,正在把我变得越来越糟糕。
沟通到这里就进入了死胡同。这位妈妈显然希望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同样显然的是,她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相信。
世界上有一些让人羡慕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可以很有主动性地学习,工作,发展自己。父母不需要提什么要求,孩子就能照父母期望「自发地」生长。这些父母只是运气好吗?他们为此做了什么事呢?
有人认为:「大人以身作则,孩子从小模仿。」
也有人说:「浸泡式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在理想的环境中潜移默化。」
有人提出一种策略:「父母不插手,把一件事变成孩子自己的事。」
还有人很哲学:「什么都不做,只是等。」
这些说法都对,也都不对。说不对,是因为这个题目的问法就有陷阱。每个答案都很好,但如果父母以让孩子「满足自己期望」为目标,而设计一些方法,那么这些方法越是成功,实际上越是妨碍了孩子「自发地」生长。
所以,父母还能做什么呢?
破解这种逻辑悖论,需要一点脑筋急转弯式的智慧。
答案是:父母调整自己的期望。
不是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而是让自己的期望符合孩子。不是画个圆心去打靶,而是打完之后再画圆。每个人都可以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会不会有一点大失所望?
然而,这个答案不是我信口开河。《道德经》里就已经写过这样的智慧: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是:
最好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亲近他并且赞美他;再次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看不起他。你不信任别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有的人悠然自在,很少说什么,事情自然就办好了。老百姓还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如何,是不是跟当父母的感觉很像?
要让孩子有「我自然」的体验,做父母的人只要做到「悠兮其贵言」就好。很多东西是自然而然的,无须人为施加干预。就像饿了自然会吃饭,困了自然就想睡觉,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人的关切、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愿望……都是与生俱来的。换句话说,你什么都不用做,孩子就有了。
主动性不用培养,它自然而然就在孩子身上。
你需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吗?不用!TA 从能说话开始,就不停地问你「为什么」,问到你头疼。你也不用担心孩子对生活没有兴趣。男孩子看到汽车就会两眼放光,女孩子抱着洋娃娃爱不释手,天性如此。你给他们一盒彩笔,他们就想在纸上涂涂抹抹。你把他们带到海边,给个小桶和铲子,他们就伴着沙和海水从下午玩到晚上。孩子们的主动性天然俱足,你什么都不用做。
想一想,这个过程是不是很美妙?
但你可能更疑惑了:「话是这么说,但孩子们天性不一样,也不是个个生来都那么好吧?像我家孩子,我什么都不做,他也不会喜欢学习。」
对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孩子的神经类型不同,感兴趣的领域多少也有些不一样。另一方面,这些父母也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他们很可能做了一些事——也许自己并不能意识到——打击孩子的主动性。
打击的根源,来自于大人的失望。因为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未必是父母这一刻想要的。有时候大人会控制不住把这种失望表现出来。
当孩子玩得很投入的时候,大人一脸嫌恶地说:「玩玩玩!一天就知道玩!学习的时候你怎么没有这个劲头!」
也有时候,父母看似兴奋地鼓励孩子:「哇!这幅画画得好棒!再接再厉!」而鼓励的背后,带着一种淡淡的遗憾。潜在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我们表现得很夸张,只不过是看在你还小的份上。实际上,这幅画还不够好。」
这些时候,你都会看到孩子眼中的光黯淡下去。
还有的时候,父母早早地就给孩子贴上了标签:「我们家孩子不喜欢学习」。他们每一次用这个标签,就把这个印象在孩子心中加固了一分。
他们可能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做」,但他们无形中做了很多。
要做一个「悠兮其贵言」的父母,绝不简单。
并不是放任自流地「什么都不做」,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调整自己的期望。
一旦调整了自己的期望,父母就会更多地从孩子身上发现让人振奋的东西,哪怕孩子在「不务正业」,父母也会从中看到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或是善良的品质。他们不会在孩子玩游戏打破纪录的时候嗤之以鼻,翻过来又教育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要勇于进取」。他们欣赏孩子的作品,看到的不是距离他们理想中的完美作品还有多远,而只是去欣赏这个作品本身。他们很少贴标签说:「孩子不喜欢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学习很大,孩子总有相对喜欢一点的科目。或者,在一个科目里会有相对喜欢一点的章节。或者,孩子此刻不喜欢,是因为他还有更喜欢的东西。孩子都喜欢玩耍呢,谁说玩耍不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会不一样。
而父母看到得越多,也就越懂得节制,不去干预孩子自己的生长空间。
只是,有多少父母会做自己的功课?
我的一个老师,她在女儿四五岁的时候,就让女儿踩着板凳跟她一起做饭。她给女儿一把水果刀,让女儿帮忙切番茄,切香菇,到后来就切越来越难的菜。十年过去了,女儿越来越能干,而且一次也没有因此受过伤。
「你怎么做到让她那么小心的?」我们问她。
「我不用做什么啊,」老师说,「我告诉她,你一定舍不得切到自己的。」
「但是你不害怕吗?」我们问,「毕竟是那么小的孩子。」
「那么小怎么了,小孩子就不会保护自己吗?」老师笑眯眯地说,「你如果在心里认定,小孩子做不到,她或许就会如你所愿地,切到自己。」
不过,虽然也觉得有道理,但我家孩子五岁了,我们还是不敢让她进厨房,碰刀子。「她万一做不到呢?」这样的期望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但我知道,如果以后有一天,我的孩子对做饭缺乏「主动性」,原因大概就在这里,我不会去羡慕别人家孩子为什么有那样的「主动性」。
养孩子这件事,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只有一点毫无疑问,就是孩子主动做什么,只能听从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这最简单,也最不简单。不管做父母还是别的什么,你对自己的理解越透彻,就越是有可能「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文|李松蔚
点击查看过往文章:
摩米Momself:李松蔚:对于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论,我要扔三个炸弹
Momself:撕掉标签。
关注真实,而非正确。
做不被定义的人,
过不被定义的人生。
看更多不一样的心理干货,欢迎关注摩米Momself – 知乎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摩米Mom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1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