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3个问题,3个回(脑)答(洞)——未来酒店怎么来?

首先给各位长期以来关注专栏的知友道歉,因为自己太沉溺于放羊所以这专栏总是写得有一搭没一搭。上个月底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本人有幸以第三方顾问的身份受邀参加了阿里湖畔大学二期配套酒店项目启动会来跟湖畔人一起探讨这家酒店的产品设计。这是继黄山和上海两家店之后我第三次参与酒店前期的工作。

因为自己现在半个身子在建筑行业,阿里又是互联网巨头的身份,所以在准备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大致以酒店、建筑、互联网这3个点为基准就前期筹备和后续运维两个方面做一些关于现阶段我们看到的酒店行业的发问以及猜想。BTW,因为断更太久自己写东西也有点手生了,所以本文可能有些絮絮叨叨,在文中我会对以前一些内容进行串通和回顾(算是我自己复习),也会有一些近几年的具有代表性的酒店的案例添加。

说来也巧,今年刚好是我关注和接触酒店这个行业的第3个年头,本文中将从建造和运营2个方面进行分析,列出3个自问自答,所有文字无一不是我在这3年间不断开房和踩点各类综合项目的个人感受和总结,有不甚专业的地方,还请多多见谅,也欢迎各位参与开脑洞和讨论2333~


本文关键字:去中心化运营——开放共享,模块化建造——全生命周期服务


问题°1:我们现有的「酒店」是否已经将自己的成本和坪效干到极致?尤其是在中档及中低档连锁酒店的产品大量单一化同质化的大背景下,怎么让酒店同时段实现「更有意思」和「更多钱赚」的两个飞跃?

个人看法:从古至今我们看到的「酒店」都是解决我们各类生活需求的方式之一,这些需求包括但不仅限于住宿、餐饮、社交、娱乐、会议、办公等,这种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他随时代而变幻(甚至在未来消失也并非不可能)。现阶段我个人并不认为我们的酒店行业已经进入到了「成熟」或是「高潮」的阶段,绝大部分酒店总是犹如城市里的一座座孤岛立于城市中心,虽然他总是迎来送往,但对于非住店客人,他并没有展示出太多欢迎的姿态,另外加之酒店行业各种「想当然」的操作(在没有定向分析或追求评星级的情况下总觉得酒店就“应该”大堂巨大,就“应该”有餐厅,就应该有“健身房”,就应该有“泳池”等等),随之而来的则是公区使用率极低,坪效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从产品本身的成熟度性还是从其盈利能力上来讲,绝大部分酒店还有非常多的提升空间,大变革或将发生于近年。

未来猜想°1:从被动应对转为预先前瞻,从大包大揽变为开放合作。

从城市生长及发展规律倒推城市规划发展方向,总结提炼城市不同功能聚集区和各类人口聚集区的不同功能需求及业态组合的可能性,结合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理念,视酒店为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之一,合理匹配不同档次的客房产品和优化公共区域功能设置,为全行业和未来城市提供多元、灵活且高效的城市空间运营方案;同时,在公区运营的具体方式上,让企业内部孵化优质子品牌和引入优秀合作方两种方式双线并行,让大包大揽的运营方式成为历史,一方面以最大程度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酒店集团内部创新能力和管理效率,缓解传统酒店集团管理机制冗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分散酒店重资产的投资风险,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真正热爱的人去运营(如餐饮服务、健身、商务办公及会务服务、衣物洗护、主题活动策划及策展等),提高酒店坪效,增强酒店底层空间和公共区域与城市的联动,打破酒店孤岛困境,扩大酒店服务半径,提升酒店综合盈利能力。

往期回顾及案例分析添加:地理大发现让人类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链接和交流,三次工业革命一次次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在这漫长但又迅速的百十年间,交通运输业、建筑建造业、信息通讯行业让人类世界发生了巨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创造了「城市」这一伟大的发明,同时,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逐次推动,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和生产力水平也不断提高,人口从小规模聚集变为大规模集聚,一座又一座超级城市的出现也让各种新的文明以及以前从未存在的行业有了「立足之地」。

在这个专栏以前的内容里,我和隔壁老王 @丁丁王 (城市规划老法师一只)借由前两篇专题文章 酒店进化论酒店客房进化论(基础房型篇) 分别对全球范围内宏观的旅游住宿行业和中国酒店市场中酒店客房设计中客房结构和客房配置的演变做了一些整理和陈述。我们看到,酒店这个行业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也随着城市的演变人类的生活形态做出了他自己的回应,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回应的出现经常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阶段。在酒店进化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酒店行业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老破小民营客栈」→「权贵社交和享乐之地」→「平民化差旅住宿解决方案供应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看到各种细分产品的出现。

我最喜欢举的例子——全季(华住集团旗下)——是在「平民化差旅住宿解决方案供应商」这个类别中做得非常成功的产品之一。我们之前就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黄金十年做了一些小总结和讨论,全季这个产品问问的押中了最早一批经济型酒店翻新升级和中国拼一代经济实力变强消费能力上升的两个关键点做出了一款不廉价不奢华的中庸产品。现在我们会看到全季V3.5版本相比最开始的V1.0版本做出了非常多的改变,尤其是在公共区域方面的尝试,越来越高的首层层高,越来越大的沿街落地玻璃窗展示面,越来越多的条桌布置,每一次改变都在用行动说“要不要过来坐坐?”,同时,华住旗下最早也是最大的品牌汉庭也是紧随其后,其旗下孵化的niiice coffee竭尽全力地像各种24小时便利咖啡店学习,每一家niiice coffee bar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在每家新开业的汉庭和汉庭优佳等你。

但是,这些尝试在现阶段看来好像并没有取得大获全胜大红大紫的效果。

我们发现大落地窗和长条边桌并不能把人们吸引进来,是椅子不舒服么?照明设计过于敞亮让氛围还不够放松?把酒店那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旋转门换成24小时便利店带有欢迎音乐的自动开合门会不会好一点?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外摆的露天空间?相信我,我每次去住全季时候脑子里简直停不下来去想这些问题,简直操碎了心。上个月我在准备湖畔大学的分享材料时候,我突然想到,与其把事情都攥在自己手里做得尴尴尬尬四不像,放手把大堂和公区交出去会不会更爽快一点。

这时候你会发现,不止是华住在改变,也不止是酒店行业在改变。放眼全球,你会发现在发达的国际一线城市和地区以及更为新兴的城市空间运营商领域,他们并没有等谁来交出的空间,而是已经非常自觉地快速跑步入场。

美国新锐品牌ACE的活动策划团队能力赛高,香港的OVOLO在悉尼的第一家店大堂酒吧和办公热闹得不像话,德国的25hours自己成功孵化了NENI黎巴嫩主题餐厅品牌和每天需要排队进场的MONKEY BAR酒吧品牌,荷兰的The Student用大堂搞了个Lab Room联合办公(同样干的还有阿姆斯特丹的ZOKU),日本的Trunk做了属于自己的迷你教堂婚礼服务和街角杂货零售店,宇宙级酒店管理公司Marriott和家居行业巨头IKEA在尝试打造跨界产品Moxy,联合办公领域的WeWork和Base做了属于自己的co-living风格长租公寓,精品零售领域的MUJI和Koé也开始搞酒店,卖鞋子的Camper对酒店好像也很有兴趣,柏林和巴塞的两家酒店搞得有模有样(另外,也不排除以后全家或者星巴克都会自己开酒店,毕竟全家已经在尝试开自己的健身房。大家都疯了一样的把自己的大门敞开和把自己弄得更有趣一些,就差去街边散传单告诉人们:我们不止是一家酒店噢~你们快来耍一耍~

你看,大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绞尽一切脑花儿来融入我们的城市来服务于我们。

2010年,上海世博会告诉世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酒店作为每座城市迎来送往和展示城市实力的重要窗口之一也随着城市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身份的转变。

在未来,我们现在看到的酒店管理公司们也许不再是一家“单纯的”酒店管理公司,他有可能摇身一变变为了一家城市空间运营商甚至是在其他城市服务领域称王称霸,而我们的酒店行业也会有越多越多其他领域和行业的选手进场,好戏或将上演,敬请期待。


问题°2:既然想要我们的酒店变得有趣、丰富和多变,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去操作和实现?已经开业的那些酒店还有救么?未来开业的酒店在前期筹备的时候可以适当注意哪些点?

个人看法:这个问题虽然是我自己提给自己的,但是并没有想好完整的回答。从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黄金十年(2000~2010)一直到现在,里面岁数小的也已经八岁了,老点的都已成年,按常理来说,一般酒店的装修寿命在3~5年,超过5年看着还很好的比较少,所以这批酒店大程度面临着翻修的境遇。在去年和千年,我遇到很多私人小业主问我酒店翻新的事情,而我个人的建议从未变过:量力而行。看环境看地段。千万千万千万不要试图尝试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和什么才华搞个大新闻。尤其是在个人精力和预算有限且并没有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先专心做好客房部分,把床和被子枕头以及卫生管理搞搞好或者直接托管给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和其他运营商,让他们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翻新和管理,不要想太多七七八八,实在怕麻烦的可以直接做成商铺租出去,在能力不够的时候不要搞情怀,求你把赚钱放第一。如果个人精力和预算都非常够,那么你可以试试在翻新或者是开一家彻头彻尾的新店时尝试以下几点。

未来猜想°2: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制造及施工,全产业链布局,服务站式提供高效售后、拆装及翻新服务,让酒店的全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有人可能已经看我烦了,发现我现在怎么张口闭口模块化的,如果你还没烦,你可以听听我选择尝试进入这个行业的理由。

相信有些知友肯定还记得去年我参与了上海「有在」酒店的装修,他是上海世博会展馆的改造项目,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以前那些旧建筑在做旧改时候的复杂和不易,大量的焊接、开槽开孔和湿作业,现场施工环境艰苦,精度控制难,水电管网也是乱糟糟,我当时多想所有的房间可以像游戏模拟人生那样一片片的干干净净的拼装起来,但现在我们没有哪家酒店能够做到这样吧。后来因为各种猿粪我认识了 @包子 ,作为曾经参与和负责全球最大可燃冰钻井平台“蓝鲸一号”的高级工程师和项目管理人员,他告诉我每条远洋船舶和豪华邮轮还有每个钻井平台上的房间就是像我想象中那样做出来的啊,而且在船舶和海洋工厂领域,因为每条船和每个钻井平台需要全球作业,且其可容纳人数是严格限制的,所以在这些项目的设计之初他们已经深度考虑到了后期的运营维护和检修工作的简化,极高程度实现了整体建造和内装的模块化,点对点监测和检修,让每个功能和生活模块都能够长期保持高效运作。听完这些我突然有点沮丧,我发现我们酒店行业因为入行的技术门槛相对低和总体薪资较低,我们总是压榨着我们自己人,很少有人主动去想多投入一些资金和多引进一些技术让他们的工作去变得轻松和高效一些。

所以现在我回想起来我选择尝试模块化好像并不是抛弃了酒店行业,相反,我个人认为模块化建筑方式可能对于以后酒店前期的施工和后期的运营都有极大的帮助。如果酒店行业能够实现模块化标准化设计,每件家具每条管线以及墙坪地坪系统都能实现点对点连接和干作业,那酒店的前期施工、运营过程中的拆装和功能的变换以及大面积翻新都将可以像给你的iPhone换个屏贴个膜一样简单高效悄无声息的进行,另外,配合专业电子标签RFID TAG的运用和专业售后运维服务站的设立,后期的维护和检修效率也将大幅提升,维护所需投入的人力成本也将大幅下降。

我们不妨做个可能并不远的梦,如果大面积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内装,你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在酒店一楼现场看TEDx的演讲,一觉醒来之后他就变成可以Free Team Up的Crossfit Room,如若再配合成熟的模块运输物流体系,这些装修模块将可以在酒店和酒店之间不定期的流动和重复使用,想一想是是不是都觉得很刺激?


问题°3:互联网难道不是最大热门?为什么看下来未来的酒店好像和互联网这事没太大关系?如何看待现在的客房智能化甚至是AI或者VR等一系列高科技在未来酒店行业的结合和实际运用?

个人看法:说到酒店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大家最早的印象可能是酒店前台开始用电脑和电子门卡这事儿,再后来有了各个酒店PMS巨头和各种智能弱电中控。我个人双手双脚赞同酒店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结合运用,尤其是在线上管理系统和软件这块(现在的PMS操作界面还像停留在上世纪,可以说是非常怀旧了),但对于VR这一类自己都还不是很成熟的技术掺和到酒店这事里面并不是那么认同(我迄今为止看到的那些所谓VR酒店都是骗智商税的)。

另外,在第一个问题中我有提到城市大数据和智慧城市,个人认为用城市大数据和互联网深度学习来辅助设计酒店产品方案是相对可行的一个方向,也算是互联网技术和酒店行业的结合。在第二个问题中,我有提到RFID TAG在前期施工和后期维护中的运用,这些应该一定程度上算是互联网技术在酒店行业上游和前期筹备中的运用,在之后的运营中,也一定程度会辅助酒店管理人员提升酒店管理效率。

未来猜想°3:智慧建筑将与智慧管理更深度结合,SaaS或将全面取代传统酒店PMS管理软件,数据可视化和前后台操作流程将被大幅优化

前面我们说到了PMS,个人推荐一家做酒店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也是我之前写过的案例之一:ireckonu.com | Actively educate and evangelise for the adoption of hospitality-centric technology innovations across the industry. 作为微软旗下专注于酒店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最早关注到ireckonu还是因为当初关注用模块化技术做酒店的citizenM,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他已一跃成为文华东方、大仓集团以及新锐酒店品牌TSH的供应商。

作为打破规矩的新一代管理软件,ireckonu在数据可视化和操作简易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不仅极大的优化了酒店工作人员的工作体验和工作效率,同时,AI后续在酒店收益管理方面的应用也令人期待,这里 @Felix Fu


写完这篇算是对我自己这三年的一个交代,这三年里我可以说是个不务正业的典型,作为一个干酒店的时候吧顺带搞搞建筑和物料采购,然后搞了建筑行业又心不死的总还想着酒店,我很清楚的知道这点时间和本文对各位前辈和大神来说根本不算啥,再加上我并非酒店科班出身,知乎给我的酒店话题优秀回答者我其实并当不起(也许完全是靠嘴贱加话痨出名的…?大雾。

文中肯定有很多有失偏颇和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各位不吝指出,也欢迎各位评论和讨论。

最后,郑重感谢以下两位在准备本文的一个月里对本人的启发和文章内容的梳理有极大贡献:

@丁丁王 ,城市规划师,10+年城市规划从业经验,主导项目包括但不仅限于城市更新/旅游度假/产业园等,对城市酒店及休闲度假拥有宏观及细部的双重理解,从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及酒店发烧友三重视角重新发掘酒店行业,全程参与本文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讨论。

@包子 ,海洋工程行业高级工程师,10+年高端制造业项目管理及投资经验,现某上市集团战略投资总监,曾牵头和负责全球最大可燃冰钻井平台“蓝鲸一号”的前期设计和后续管理,长期与豪华邮轮领域及模块化制造行业紧密合作,全程参与本文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和讨论。

本人与文中提到的品牌方及公司无任何利益相关,但不拒绝友善的打钱给我。

本文禁止一切形式的免费转载,知乎日报、编辑推荐和个人朋友圈分享除外,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与我本人取得联系并告知身份和具体目的并按字数支付稿酬,谢谢合作。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Juliana Yang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