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8 日至 10 月 7 日,一场名为“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的展览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
这场由洛桑爱丽舍博物馆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共同制作的展览通过照片和影像资料走进卓别林的生活和事业,试图解密他的电影语言和艺术遗产。除了展出卓别林档案资料中的 300 多张照片、文献和近两小时的电影片段,展览还将呈现来自私人或公共机构收藏的原版海报、录像、油画、手稿以及版画作品,反映卓别林对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影响。
展览按照时间线划分为七个阶段:“伦敦街头舞台”讲述卓别林的早年经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他通过在英国卡尔诺剧团的表演获得了来自好莱坞的橄榄枝。“透过镜头”聚焦他早年好莱坞的生涯以及经典“小流浪汉”(The Little Tramp)的诞生。“好莱坞鬼才”中,已经声名显赫的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尝试以导演身份拍摄作品。“无声之声”表现卓别林在声音和音乐上的创作。卓别林自学了各种乐器,在有声电影到来后探索了声音的表现形式。“心之所向”以卓别林 1931 年起的 18 个月旅行为主题,他见到了各界人士,也感觉到了被右翼势力笼罩的欧陆氛围。之后卓别林电影的政治表达更加凸显。“后‘流浪汉’生涯”围绕关于卓别林的争议,他被视为一名共产主义者,被迫离开美国,争议直到 1970 年代他重新获得认可才平息。“惠泽当代”则是关于后来艺术家们延续他精神的创作,以表现他的影响。
《纽约时报》在卓别林的讣告中这样评价他:没有任何一名电影演员比他更生动地捕捉了世界并让世界如痴如醉。这个生于伦敦的寒酸子弟因为对人生命运悲剧化冲突赋予人性化的灵巧呈现,成为了一名不朽的艺术家。
由圆顶硬礼帽、拐杖和小胡子构成的经典的小流浪汉形象无疑是卓别林呈现生命悲剧冲突的代表。在跟随卡尔诺剧团在美国演出后,卓别林被基石电影公司看上并签约。在拍摄了首部短片《谋生》后,他 1914 年拍了《威尼斯儿童赛车记》,这是流浪汉角色首次亮相银幕。不同寻常的是,录制过程是在有观众的情况下进行的。卓别林营造出了一种滑稽的喜剧效果,让观众大笑不止,这个造型因此迅速蹿红。
流浪汉角色部分灵感来源于卓别林艰辛的童年。他的父母都在音乐厅以唱歌为生,卓别林很小就受到音乐和艺术的影响。但有酗酒毛病的老卓别林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和母亲。肩负抚养卓别林和他同母异父哥哥西德尼的母亲后来患上了精神疾病。有一次,卓别林还替生病的母亲上台演出救急。卓别林兄弟后来不得不进入孤儿院。在街边的生活让卓别林目睹了醉鬼和流浪汉等各式落魄角色。
“在 1914 到 1929 年间,这个角色产生了变化。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个很‘坏’的角色,后来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样子,有了情感和戏剧冲突,让观众前一分钟还在笑,之后一分钟马上就想哭。”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塔蒂扬娜·弗兰克说。
不到 30 岁的卓别林成为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他的周薪从 1914 年进入基石电影公司时的 150 美元涨到了 1916 年在共同电影公司的 1 万美元(加上 15 万美元奖金)。
谈到这个角色风靡的原因,卓别林的儿子尤金·卓别林表示:“我觉得人们认为这个角色很好玩吧。这个角色一直在想办法维护尊严。他穿得很破,但是在胸口别了玫瑰,如果他摔倒,他起身后会整理下衣服。我觉得大家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身上也有一点‘流浪汉’的特性存在,他们在这个角色上找到了共鸣。”
流浪汉这个角色最后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是在《摩登时代》中。后来《大独裁者》中的独裁者延续了一些流浪汉的造型元素,不过卓别林认为那不是流浪汉。《摩登时代》可以看做是卓别林电影生涯的转折点。从这时起,他电影中的政治元素开始凸显。《摩登时代》的意义已经不再是流浪汉的滑稽,而是卓别林对工业化带来的贪婪人性的讽刺。
“1929 年发生了大萧条,卓别林在 1931 年到欧洲旅行。他发现了处在危机之中的世界,此时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美国的失业率不断上升。”塔蒂扬娜·弗兰克说。“他回美国后于 1936 年拍摄了《摩登时代》,批判了工业化,对这段时期中工人被要求像机器一样工作表达了讽刺不满。这是他在欧洲旅行的直接后果,他在那里遇见了各种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希望用电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不过,人们对流浪汉角色的迷恋以及美国当时盛行的保守主义,让表达政治立场的卓别林遭遇非议。
“观众喜欢小流浪汉的角色,喜欢看电影欢乐的状态,”塔蒂扬娜·弗兰克说。“卓别林直到拍《大独裁者》前都非常成功,后来 1947 年他又拍了《凡尔杜先生》。这是他到那时候为止唯一没有扮演(形似)流浪汉的电影,他扮演的是一个杀手。公众不想看到他的变化,他们喜欢流浪汉,不想看到卓别林饰演那么恶劣的角色。”
法国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评论《凡尔杜先生》时表示:“它把卓别林的世界颠倒了过来……正是他的存在,让社会充满罪恶。”
在麦卡锡主义时期的美国,卓别林被扣上了共产主义的帽子。他的私生活,尤其是对年轻女星的青睐,也成为了针对他口诛笔伐的另一个元素。1952 年,卓别林被当局撤销入境许可证后选择离开美国定居瑞士。直到 20 多年后,好莱坞才再次认可和接受了他。
如今再回首卓别林的历程,除了了解流浪汉的台前幕后,人们也有了挖掘流浪汉之外的卓别林的机会,体会《摩登时代》中上司监视员工在洗手间抽烟这乔治·奥威尔式的情节或者《大独裁者》中独裁者与地球仪翩翩起舞所影射的野心。
《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采访了“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的策展人塔蒂扬娜·弗兰克以及卓别林的儿子尤金·卓别林。他们通过不同视角展示了对卓别林的理解。
塔蒂扬娜·弗兰克是爱丽舍博物馆馆长。对她来说,卓别林和毕加索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两个艺术家。童年时期的她看过卓别林的各种电影。担任了爱丽舍博物馆馆长后,她就一直想做卓别林的展览。“我喜欢他对生活的愿景。我觉得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她说。
尤金是卓别林与第四任妻子,也是最后一任妻子乌娜的儿子。卓别林和乌娜共生了八个孩子。乌娜的父亲,尤金的外祖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卓别林去世时,尤金 24 岁。在他的记忆里,卓别林不怎么谈起自己的好莱坞生涯,是个慈爱的父亲,愿意花时间了解子女的日常生活。
尤金是瑞士沃韦国际喜剧电影节(International Comedy Film Festival)的主席。他执导了关于卓别林的纪录片《Charlie Chaplin: A Family Tribute》,还以录音工程师的身份,同滚石乐队、大卫·鲍伊以及皇后乐队合作。
谈到卓别林对子女们最大的影响时,尤金说:“我们都在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这应该是他最大的影响了,那就是对艺术的热爱。”
Q=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
T=塔蒂扬娜·弗兰克(Tatyana Franck)
U=尤金·卓别林(Eugene Chaplin)
卓别林的创作
Q:是什么促使他制造出了“流浪汉”这个经典的电影形象?
U:我觉得那可能纯属运气吧。麦克·森尼特(基石电影公司的老板)任用他后,卓别林一次来到片场,觉得很冷。森尼特让他去找件衣服。卓别林于是到了换衣间。他当然有记得童年的经历,记得看到过的流浪汉和醉鬼等。他选择了宽大的衣裤、流浪汉式的服装。
Q:如果不是在默片时代,小流浪汉这个角色还会那么震撼吗?
T:虽然卓别林是在默片时代创造出了这个角色,他一直对音乐有兴趣,生活中一直有音乐家的陪伴。1928 年,有声电影到来后,他还拍了几部默片,不过后来他为以前的电影加上了原声带。卓别林创造的是一个普世的角色。如今,即使你不听声音,你还是会对他的角色发笑。因为卓别林能够触及到人们的内心。
U:这一点很难说。小流浪汉成功的秘诀在于,卓别林没有说话,而人们能够理解角色。这让他一下子成为国际明星。有声电影到来后,他意识到,小流浪汉无法继续了,倒并不是说这是有声电影所致,而是卓别林岁数变大了。他明白,如果他拍小流浪汉变老的故事,那么便不再会有趣。
Q:有声电影时代来临后,他没有立即加入潮流,拍了《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后来才拍有声,他对有声电影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T:对他来说当然有挑战。不过在默片《摩登时代》中,人们可以听到他在末尾的哼唱。他的音乐感很强,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自学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
Q:从演员起步的卓别林后来有了自己的影视公司,作为导演的他与作为演员时有什么不同以及相同之处?
T:他有着一样的愿景,那就是追求完美。他可以为一幕反复 400 次。他作为演员和导演都很严格。这也是他自己建造影视公司的原因,因为他想掌控有关电影的一切。作为一名演员的时候,他有因为导演的指手画脚而沮丧。举例来说,在基石电影公司,差不多 1914-1915 年的时间里,他拍了 36 部短片,数量巨大,是公司和导演要求他拍摄了大量电影。他对这种节奏很沮丧,他希望有时间慢慢来拍。
U:他在麦克·森内特手下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认为那些导演做得不好。他后来意识到,自己能够写好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蠢萌的角色。他先是提出执导的要求,获得批准拍了电影后,他慢慢开始自己写故事。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于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拍电影以及和自己喜欢的人共事。
Q:他拍《大独裁者》的时候模仿了希特勒。除了本身容貌的相似,他练习模仿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T:卓别林的观察能力很敏锐。通过观察,他体会到了希特勒的内心世界。我觉得他可以模仿任何人。当然容貌的相似强化了效果,不过卓别林具有洞悉他人的能力,能设身处地地去想事情。我们认为他是从媒体中获得了电影的灵感,媒体发表了关于两者容貌相似的文章。美国当时是反对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卓别林 1939 年拍摄了电影,当时德国入侵波兰。卓别理是自掏腰包拍了电影,所以能够自由表达。
Q:但是他的政治理念并没有马上得到美国的认同和理解?
T:美国当时还没有和德国开战,纳粹的极右立场在当时的美国也存在。当他拍《大独裁者》的时候,美国并不高兴,它并不想惹任何麻烦。美国不希望电影发行。电影最后还是发行了,不过不是马上,而是几年之后,美国那时候已经和德国在打仗了。
Q:英国媒体批评了卓别林没有参加一战?
T:是的。在这次的展览中,有一些绘画就是当时批评卓别林不参战的。不过也有报道他用电影治愈人们的文章。战地医院把卓别林的电影投到天花板,这样病人就可以躺着看。
Q:1940 年代起,他和好莱坞的关系发生变化。他从一位天才演员变成了思想上的异类。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T:转变还是花了一些时间,他在 1952 年被美国流放。之前差不多有 10-15 年的时间里,美国对他有所怀疑。卓别林对穷人流露出关怀,他算是偏左派的人物。卓别林是一个世界公民,不是某个政府的支持者。在《大独裁者》中,他批判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过美国觉得他没有批判斯大林,因此把他视为共产主义者。另外,卓别林当时声名显赫,他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被媒体记录,包括他和许多女子的关系。当时美国很保守,这一切让美国把卓别林树立成了一个反面的例子。
Q:卓别林和 FBI 局长埃德加·胡佛的关系尤其敌对,除了本身时代使然,其中有什么特殊个人原因吗?
T:《大独裁者》中的最后一段演讲是关于追求共同和平的演说。FBI 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演讲的主题不是反对希特勒。卓别林当然是反对希特勒的,但是他不想用电影号召人们去参战,他希望用电影表达对和平的追求。我觉得这让 FBI 很不满。
U:主要的原因是,按照胡佛的理解,好莱坞会成为一个有力的宣传机器。基于此,他对电影下了一些关于宣传和批评的要求。卓别林是个追求自由的人,不会接受胡佛的指令。他和胡佛在一场派对上有见面。他们发生争执,场面很激烈。这是一系列因素导致的结果。
Q:卓别林一度被迫远离美国,后来美国还是对他敞开怀抱,授予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转变?
T:那已经是一个不同的时代了,政治和人物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明白了卓别林对美国的贡献,以及他的电影对人性的贡献。卓别林并没有参战,艺术表达对他更重要,用电影表达人性更重要。现在,还有一名在印度的医生用卓别林的电影治愈抑郁的病人。美国最终意识到幽默能够治愈痛苦。
Q:那卓别林对于美国或者好莱坞的有着怎么样的一种复杂态度?他内心接受来自好莱坞最后的认可和褒奖吗?
U:当他刚接收到邀请的时候,他是不想去的。我的母亲鼓励他去。即使到了上台前的最后一分钟,他还在说自己不想上去。最终那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很多名人以及他的朋友都在场。当卓别林上台的时候,台下鼓掌了足足 20 分钟。他很受感动。我觉得那次回美国让他对一切释怀了。
Q:对于他的家乡英国,卓别林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T:在英格兰他度过了艰难的童年。他在 20 岁离开去了美国,基本上在英格兰就住了那么久。伊丽莎白女王在 1970 年代将他提升为爵士。不过对于英格兰,卓别林的记忆是苦涩的,有各种挣扎。
U:他非常热爱英格兰,瑞士与英格兰只有一小时的航程,他时常回去。我明白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他后来不住在那里,我觉得他是习惯了加州的气候,英格兰环境和那里不同。于是选择了能够适应的瑞士。
Q:卓别林和他的哥哥西德尼后来一起工作,两人配合得很好,卓别林专心艺术,西德尼做他的经纪人,他们两人的化学反应具体是怎么样的?
U:西德尼是个杰出的人,是他为我父亲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西德尼把他推荐给了卡尔诺剧团。西德尼个人有过演员生涯,在英格兰相当成功,不过没有达到国际明星的高度。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两人艰苦的童年,他们彼此都非常支持对方。我的父亲后来请他当了经理,西德尼也为我的父亲谈到了一些合约。 有人说西德尼嫉妒我的父亲,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他是发自内心为我父亲的成功感到高兴。
Q:卓别林对悲剧和喜剧观念是怎么样的?
T:对于卓别林,重要的是给予人们希望。基本上他所有的电影都是美好的结局。《摩登时代》是个好例子,两个主角都失业,身无分文无家可归。但是影片的最后一幕,两人携手走向未来。即使你什么都没有,还是可能创造未来。卓别林本人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卓别林和家人的生活
Q:您怎么分别评价作为电影人和父亲的卓别林?
U:作为一名电影人,他是个天才。他某种程度上定义了电影艺术,和电影共同发展。作为一位父亲,我觉得他非凡的一点是,尽管事业繁忙,他仍然为我们留出了很多的时间。家里的生活因为母亲的打理井井有条。父亲对我们的生活很感兴趣,会问学校生活怎么样,你的朋友是不是还在生病等。下午他不在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一起玩耍。
Q:卓别林在你们小时候好像特别严厉,具体是怎么样的情况?
U:我不知道其他的人怎么想。我的话,他有严格和要求高的时候。如果你坐在桌上,他会要求你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不过差不多也就是这样了。对我来说,他是个慈爱的父亲。
Q:您提到说他不太和你们讨论自己的电影生涯,那么一般都会和你们说些什么?
U:他没怎么说电影的事,不过有时候会提几句,当初拍某一幕的时候遇到过很多麻烦之类的。他经常做的事情是,拿出报纸,然后读一些他觉得有趣的文章给我们听,然后问我们怎么看,文章是不是很蠢或者很好玩。
Q:卓别林对您说过的让您印象最深的建议或者话是什么?
U:在我小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我不会给你压力,你有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对你的要求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好。
Q:说这番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情景?
U:我那个时候在学校表现得很懒惰,我不太喜欢学习。他不理解这一切。他经常告诉我,能上学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他很早退学,后来都是自学。当然,现在我理解他说的话。但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觉得他说的话很奇怪。(笑)
Q:卓别林在创作生涯后期,有受到过来自尤金·奥尼尔的影响吗?
U:完全没有。尤金·奥尼尔和卓别林从来没有见过面,没有说话。尤金·奥尼尔性格很强,我的父亲也是如此。尤金·奥尼尔从来没有因为我父亲和他女儿结婚的事情原谅卓别林,因为她比卓别林年轻很多。
Q:和您母亲的婚姻生活,是卓别林一生中最美满的,这样的一段幸福的生活对于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他意味着什么?
U:某种程度上,我羡慕父亲的生活。他起先一无所有,然后获得了名气。在生命中的最后 25 年里,他找到了幸福。之前和他在一起的女人们,我觉得他是真心爱她们的。但是当你是一名著名导演,而你的妻子是一名女演员,(关系就很复杂)。她会一直想要出现在他的下一部作品中。这是我的想象。会有利益的冲突。我的母亲曾经也想做一名演员,遇到我父亲之后,她放弃了这个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父亲。
Q:能不能请您回忆一下与父亲的记忆,以及最后和父亲道别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U:我有很多和他相关的记忆。最后道别的话,那当然不是一段太好的记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身体状况都不好。最后几周,他都是躺在床上,多数时间都在睡觉。如你所知,他是在圣诞节那天去世的。当他去世的时候,我一定程度上有些释怀,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一刻会来临,而等待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发生后有一种释怀感。但同时,我为母亲感到非常难过。因为她把一生都献给了父亲。
Q:您提到有很多相关的记忆,还有什么是印象深刻的?
U:我想想说什么。一个有趣的事情是,瑞士刚有电视的时候,我的母亲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放在了父亲的书房里。我们这些孩子被允许与父亲一起看半小时电视,然后到时间了他就把我们赶出去,因为我们很吵闹。过了几年,有彩色电视了,我母亲买了一台,放到父亲书房里,把黑白的那个放到我们房间里。我们很高兴。过了大概一周,父亲把黑白的拿了回去,把彩色的给了我们,因为他不喜欢。
Q:因为他更熟悉和喜欢黑白的感觉?
U:其实是因为最早的彩色电视色彩都很糟糕,有一种泛黄泛橘色的感觉。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彩色电视很高级很棒,但是对他来说不行。
题目和文中图片由余德耀美术馆提供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