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宝心理学解读高考作文之我也需要,你也需要。
谈及需要,想必对心理学稍有了解的童鞋都会想到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如图:
显然,符合题目的“被需要”应该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
于是,我们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以及他的著名实验了——哈洛的依恋实验。尽管这个实验的被试是恒河猴,但它对母婴依恋,早期教育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过,这项研究关注的群体主要还是小宝宝,对于像我这样的大宝宝来说,依恋是否也存在呢?我们是否也需要一种归属呢?
1995年,一篇论文横空出世——
Baumeister & Leary (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B.
(归属需要:渴望人际依恋是人类的基本动机)
此文一出,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反响。截止到目前,这篇研究的引用次数已有15925(数据来自google scholar)。好不夸张地说,只要是做与社会排斥,社会拒绝,群体融入这些话题有关系的研究,这篇文章是大概率是要被引用的。
——————以上是“被需要”的一段心理学简史————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被需要”。
如果你不好理解“被需要”,你可以反过来想想“不被需要”。
这一主题被称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 social rejection, ostracism)。
请你回想并且写下一件你被他人拒绝或者排斥的事情。
当研究人员要求被试完成这些操作的时候,被试就已经进入了“社会排斥”情境。已有大量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导致人产生心痛体验,会降低认知任务成绩,会让人生气、愤怒,会诱发产生不道德行为甚至攻击行为。
中小学里,同伴之间互相排斥也是非常典型的。受到排斥的学生也会表现出许多不良状况。比如美国的枪击案。(这一问题早已成为了一个社会甚至法律问题——究竟是否该立法禁枪;此文不做深入探讨。)最近的研究发现,有过社会排斥的经历可能是枪击案凶手行凶的动机。Leary (2003) 分析了发生在1995年以后的15起案件,发现各种形式的社会排斥都成为了案发的主要因素。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社会排斥的情境下,后果不堪设想,会产生无望感,抑郁甚至自杀。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严重的状况,研究者认为社会排斥削弱了我们的四种社会性需求:
自尊(self-esteem)
归属(belong)
存在感(meaningful existence)
控制感(control)
也就是说,这四种需求我们没有被满足,进而会导致其他更加恶性的结果。
(当然也有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带来亲社会行为,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想要重新获得他人认可,重新获得社会关系,进而产生助人行为。)
毫无疑问,社会排斥其实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最常见的戏码可能发生在小学生群体吧——“哼,我不和你玩了!”
一项研究表明,我们 几乎每天都要排斥别人(特别是陌生人),研究者预测我们的一生大约要发生25,000次排斥(Zadro & Gonsalkorale, 2014)。
其实,环顾一下四周,审视一下自己某一天的经历。排斥与被排斥确实随处可见:
请别人帮忙拿快递——被拒绝;
申请xx大学研究生项目——被拒绝;
向心仪已久的小伙伴表白——被拒绝;
毕业季向xx公司投简历——被拒绝;
知乎上邀请某位大v回答问题——被拒绝……
简直是不胜枚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对这种情境都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这里就有一个个体差异的问题了。为此,研究者引入了拒绝敏感度这个概念(rejection sensitivity)。正如其名,有的人对拒绝不太敏感,当他人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也不会有很强烈的反应;而有的人对拒绝则非常敏感,一旦有类似事情,表现非常极端。
Downey, G., & Feldman, S. I. (1996). 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0(6), 1327.
关于“被需要”这一话题,心理学的探讨还在继续——
比如,时代之需。更多研究探讨的是人际需要,那么是否有一种需要是与社会发展,时代变革有关呢?我们常常讲要不断学习,避免被社会淘汰,避免跟不上时代,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渴望需要的表现呢?
以高考作文说心理,狼宝邀你下次见。
参考阅读:
社会排斥带来的心痛体验是因为它激活了“疼痛脑区”——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狼宝宝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84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