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报道,6 月 7 日晚间,小米已就发行 CDR(中国存托凭证) 向中国证监会正式提出申请。几乎同一时间,小米也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目前投资人尤其是基石投资者“入围”竞争激烈,给出的估值普遍在750亿-800亿美元之间。
自上个月小米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之后,小米 IPO 终于要尘埃落定了,关于小米到底值多少钱,资本市场也将会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一提起小米,像我这样的温和派米粉首先想到的也是小米手机。紧接着想到的是高性价比,这对于外国用户来说感受可能更为深刻,“Redmi 5” 这样的手机国际知名度也毫不逊色于那些四五千元的手机。
小米百货和亚马逊百货
小米很早就不满足于只做手机。2015 年以前还经常有人把小米和曾经的老对手魅族相比较,随着小米手机销量和公司体量的增长,两家手机厂商越来越没有可比性。而且小米越来越不像手机厂商了,逛一下小米之家就有很强烈的感受,小米可能更像是一家“百货公司”。
我有一次出差去深圳,回程遇到了很尴尬的情况,距离登机还有一个小时,我发现我忘带耳机了。更无奈的是,虽然我带了两台手机,但一台是 iPhone 8 Plus,一台是小米 MIX2S,没有一个有耳机孔的。
在前往登机口的路上正好有一家小米之家,作为应急,我买了一副小米的 Type-C 降噪耳机,299 元的价格也适合临时作为备用。由于小米之家的 sku 已经超过了 400,如果你遇到了跟我类似的情况,比如出差忘带毛巾和牙刷,也完全可以顺路从小米之家买到你需要的洗漱用品。
这非常符合所谓新零售所能解决的痛点,急需的商品可以很方便、快捷的买到。
充电宝、电动牙刷、毛巾、枕头、拉杆箱这些商品在小米商城上都有,为什么要在线下买?因为你手机没电了啊,急需充电宝。如果你连充电线也没带,完全可以再去小米之家把充电线也买齐。而且有意思的是,小米之家销售以 Type-C 接口为主的小米手机,也提供 iPhone 的 lighting 数据线。这在其他手机厂商的线下店里是不可能看到的,他们通常只卖自家配件。
这与在美国“无孔不入”的亚马逊其实挺像的,电商、电子书商城、服装、电影,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亚马逊的身影。而小米也几乎都涉足了这些行业。
2012 年还没有国行 kindle 的时候我就通过万能的淘宝代购了一台 Kindle 5,由于系统不支持中文,那个时候 Kindle 玩家就流行刷多看的系统。没过多久,多看变成了米系 APP,我那台 Kindle 5 也可以用小米账号买多看上的电子书了。在亚马逊电子书商城落地中国之前,小米的多看就给我提供了一种可用的本地化服务。
“小米百货”其实跟亚马逊挺像的
首先是两者的价值观,雷军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甚至专门承诺小米硬件业务的综合利润率不超过 5%。而贝佐斯也以客户为中心,让消费者能买到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
无独有偶,两者的硬件也都主打廉价和性价比,通过很便宜的硬件来销售自家的互联网服务。
Kindle 最初的国行版本定价为 900 元左右,后来亚马逊又在中国推出了一款 499 元的 Kindle。这个价格甚至比目前 Kindle 的旗舰 Oasis 2 的官方保护壳都便宜。当然,亚马逊看中的并不是销售 Kindle 的硬件利润,而是卖给你 Kindle 之后,可以通过这款硬件卖出更多的电子图书。
同样,当你在 Apple store 买一款 500 元的皮质保护壳的时候,同一家商城的小米之家里可能就有一个人花了同样的 500 元买了一台红米 5A。
最后,两家都走上了 Iot 之路,亚马逊的智能音箱已经在海外市场中占有率排第一,小米的小爱音箱也在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中排到了前三名。智能音箱只是智能硬件的一个控制中枢,小米 Iot 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智能硬件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多。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根据已连接的智能设备数量计算,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小米的市场份额其实已经超过亚马逊,在全球 Iot 市场中排名第一。
而且虽然亚马逊的智能硬件,比如 Echo 在产品层面足够智能,但是在中国它变得水土不服。与亚马逊的 Iot 相比,米家 Iot 在中国市场更有前景。作为拥有超过十台小米智能硬件的我,就不得不说到小米生态链的优势了。
亚马逊没有的是小米生态链的模式
虽然两家“百货公司”在跨界上玩法类似,但是小米和亚马逊两家公司的基因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前者以 MIUI 起家,有浓厚的软件基因,而后者则有深厚的电商基因。
不过,在小米的招股书中,小米的另一项差异化被以“铁人三项”的形式提出,小米的铁人三项指的是硬件、互联网服务和新零售。除了与亚马逊相似度很高的新零售,硬件业务层面,小米的小米生态链也是一种独创的商业模式。
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曾把小米生态链比做一列高铁。小米公司就像是高铁的火车头,其他生态链企业紧跟在火车头之后,与小米一起高速向前行驶。
在资本层面,小米生态链企业大部分都是由小米和顺为资本投资,而且在生态链企业中扮演大股东的角色。在我对其中一家生态链企业的采访中了解到,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产品也有统一的把控。小米的设计团队会直接参与生态链产品的设计方案,具体的生产则由各家公司把控。
在这样的模式下,小米不必亲力亲为,就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 sku,自家的电商平台和新零售渠道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多种品类的商品。
而生态链企业也需要小米的销售渠道。比如我曾采访过的秒秒测,其产品女性基础体温计在市场上已有了很多同类竞品,而且医院批量采购的渠道秒秒测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作为一家小米生态链企业,秒秒测的那款体温计先是在米家优品上众筹,后续又在有品上开放购买,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这对于秒秒测这样的初创型小公司来说,搭上小米的便车的确是一件好事。
“利他即利已”,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王瑾是这样总结小米生态链的,她把这种商业模式称之为协同生态圈。
小米不是一家公司在战斗,这可能也是小米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