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像是游戏玩法的一场“工业革命”。
作者丨DLS_MWZZ
《异星工厂》(Factorio)是一款沉迷度极高的佳作,有“时间杀手”之称。如果你对这款游戏还不怎么了解,不妨看看触乐早前刊登过的科普文,或者围观一下触乐编辑们对这款游戏的个人评价,你就会有一些大致的印象。
《异星工厂》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当完成游戏默认的胜利目标——将火箭成功送上太空之后,我强压着激动的心情,颤抖着打出这篇文字,我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款游戏吸引人的深层内涵。
丨 稀缺视角
在《异星工厂》开头的前5分钟,所有内容看上去都只是套皮的宇宙版《饥荒》,但当玩家拿着徒手刨来的煤炭资源,给热力采矿机放入第一块燃料,让它启动之后,伴随着悦耳的机械摩擦声,矿石不断涌出,整个游戏瞬间就通过传送带把玩家运入了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这款游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从直观上让人感受到它着重表达的工业力量。
回首游戏业的发展史,像《异星工厂》这样“替工业说话”的游戏极其稀少,这便是许多玩家如此痴迷于它的首要原因。与《异星工厂》努力展现真正工业文化的内核不同,在其他的大部分游戏中,工业文化常处于两个边缘化的状态:要么极为高端,难以让大多数玩家触及,多见于奇幻类作品;要么过于低端,让玩家没有实感,多见于科幻类作品。
大部分时候,工业文化往往都是游戏内容的陪衬,虽然肯定会有一点存在感,但也仅此而已,并且这仅有之处还常被体现在军工方面——似乎这在游戏世界里已成默认绑定。工业元素当绿叶也就罢了,还经常是很偏颇的绿叶。
更尴尬的是,随着“环保”概念的兴起以及近年来这个概念的越发跑偏,还有不少游戏里的工业元素甚至扮演着负面角色,遭到“工业污染”而变异的怪物几乎已经是既定公式。
对于电子游戏来说,题材的选取当然要考虑市场需求,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游戏的受众大部分是与工业生产相对割裂的城市人群,于是利用因信息不对等而自然出现的浅见、偏见去塑造新鲜感,或是进一步强化这种偏见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工业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本就存在一些天生的壁垒。由于从业者学历的差异、工作区域不为人所熟知等客观限制,要真正了解工业文化,有太多内容需要眼见为实、手锤入感的体验,光有文字、视频之类的间接信息很难做到有效传达。这与城市主流文化的传播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主流文化来说,文字和图像是传播的重要途径,甚至有文字和图像就已经足够了。类似的情况在医学领域也存在,但比起人人总会去几次的诊所、医院,如今大多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工厂区就更显得寂寞了。
于是,上述的种种无意间筑起了一堵无形的墙,在游戏领域将工业文化的话语权挤压到极致,使“工业”长期以来听上去不是个好东西。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百家争鸣,但工业文化却早已经被挤到角落的角落里。在这种背景下,一个认同工业文化的游戏爱好者会非常辛苦,玩个游戏还常被制作者践踏价值观,或者更极端一点,有时候他干脆没得玩。
那么这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个救命稻草般歌颂工业力量的游戏,有什么道理不去玩?还不止是歌颂,《异星工厂》对工业文化进行了极为本色的诠释,它抓住了几个工业文化中非常突出的关键点,而这些关键点与游戏的结合也十分紧密。
丨 效率至上
工业的诞生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同样产出下节约更多时间,也由此铸就“效率至上”的信仰。《异星工厂》秉承了追逐效率的工业价值观,无论是表面的玩法,还是内在的系统理念,都呼应了这一核心。
游戏最基础的玩法就是处理效率问题。玩家的主要任务是制造出各种产品满足自己科研、军工、运输等发展的需要,不同产品需要的原材料种类和配比各不相同,有可能A和B两个产品都需要原材料C,也可能B和C两种原材料用来生产出A。如果想尽快达成目标,就要配置合理的生产线并维持效率,既要避免“停工”延误时间,也要避免某个环节过量生产造成浪费。
游戏中调整生产效率的手段有很多种,与现实中的工业生产类似,玩家可以给生产单元添加增强插件,提升这个单元的制造速度、产量,也可以直接增减基础材料的生产单元数量,还可以更换不同级别(效率)的生产单元。总之,都是为了顺畅地进行一条龙生产而服务。
游戏内在理念对效率的贯彻,体现在设计者对“粘度”的处理上。许多游戏,特别是模拟经营类游戏,为了粘度考虑,存在“少年漫画武力膨胀”的问题。比如常见的科技树系统,本意是让玩家能制造更多新产品,但新产品相关的新问题也会因此加倍出现,玩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开局只需关心三五件事变成不得不关心三五十件,实际上渐渐腐蚀着玩家本身的积极性。
《异星工厂》中就不一样了,玩家只要设计好足够有效率的基础生产线,就不必再担心低级科技产品的问题,永远只需处理当下的科技层面,也就是说,在这个游戏里,你只需要一直关心三五件事。此外,任何新科技都能提供远大于此前科技的生产力,使得玩家越积极努力地参与游戏,就越节约游戏时间,而不是反过来增加自己的麻烦,动力自然要更大、更纯粹一些。
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理解。不少游戏都强调粘度,追求粘度并无不妥,但很多游戏却借此机会,强行将玩家从精神层面拉回“小农”阶段,甚至还伴随各种粉饰的设计,比如回归自然的“手撸”,比如无法确保收益的随机刷,即使你已经身处高技术阶段,也呈现出农业社会中手工业生产力贫乏的特点。
这种“农业思维”常常导致玩家在游戏中十分被动,确实大部分商业游戏真正想要的,它们常常通过诸多手段锁死玩家的自由空间,来限制游戏进展,避免玩家过快吃透游戏。相反,《异星工厂》在“工业思维”驱动下,对这种“落后的保守”毫不在意,不仅没有任何枷锁限制,甚至从成就设计来看,它还鼓励玩家赶紧吃透游戏,它站在玩家这一边,重视玩家体验和赢得游戏快感的效率。
《异星工厂》解放粘度枷锁的做法,就像是游戏玩法的一场“工业革命”。且不说挑战游戏设计的既定现实已经很能代表不断革新的工业精神,光大方地将游戏粘度交给玩家,就是种“反商业”的良心行为。它不仅燃烧自身生命,照亮玩家去往工业文化的路途,也证实了这款游戏自己的确是真正代表工业文化的。
丨 秩序之光
科学是人类通过研究自然规律来认识世界的系统工具,工业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延续了注重规律的“守序”基因。相对于保留质疑习惯的学术领域,工业对秩序的肯定则更加虔诚——特别是化学工业,不虔诚的都上天了。
在《异星工厂》中,对秩序的尊重更多体现在了玩法设计上。现今许多游戏都处于“大炮巨舰主义”的阶段,不断增加新角色、扩张道具,都是希望玩家消化新内容,进而维持游戏热度,像极了精雕细琢的古代手工艺思路,但它们都是相对孤立,甚至故意孤立的,有时过度地增加信息量反而造成了玩家的不安,玩家会因为旧规则的颠覆以及学习成本上升等原因而流失,这在网络游戏中的体现极为明显。
《异星工厂》就不是这样,它想要玩家理解一套幻想世界的通用规则。具体到游戏流程中,玩家先认识小范围内的局部规则,然后一条条拼合起来,形成区域的大规则,最后将各个大规则组合起来,就能了解游戏世界完整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玩家通过不同的细节去领悟和学习,同时也会倍感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既安心又开心的感触一旦稳固,投资时间进入游戏的积极性就有了保证。
比如,玩家最先学习的采矿规则,要先将采矿机放在矿物上,再给予能源才能开始工作。根据这条规则,如果玩家用的是热力采矿机,自然是塞入燃料,如果使用电力采矿机则需要通电线。于是,只要玩家先学习了第一步规则,知道采矿机不是自力驱动的,就能举一反三,自然而然地为不同采矿机或其他设备配置能源线路了。
学习这个规则时也会与其他规则相联系,比如从采矿到燃料的过程,最初的游戏教学让玩家使用煤炭启动热力机,具备地球常识的玩家们知道这是个可燃物,那么其他可燃物会不会也能用呢?于是,有人尝试着把木材塞进去,然后……它们愉快地烧起来啦!于是,玩家领悟了“可燃物通用原则”,当科技树进入更高层次,出现石油化工制造的固体燃料时,无需任何提示,他们就知道该把它放进哪里。
这种做法实际上与被誉“重新定义了开放式游戏”的《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如出一辙。《异星工厂》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从相互紧密连接的工业时代出发,去看待和设计游戏世界,而非停留在逻辑、文化上被迫割裂的农业时代。最终,在游戏世界里变强的不光是角色,还有对游戏世界越来越了解的玩家。
《异星工厂》用“规则驱动”的玩法,直接呼应了现实世界。人类在现实世界通过科学地研究自然规律,迎来了工业革命的结果。更强大的是,《异星工厂》通过合理取舍,依托于现实工业设计了丰富的支线规则,对于喜欢归纳总结现象、热衷追寻规律的玩家来说,那些总结起来只有三两条简单规则的模拟类游戏自然就被比下去了——比如笔者虽然火箭升天,但还在鼓捣逻辑电路,试着来一首《千本樱》,我真该好好上数电和模电课。
丨 人定胜天
有了工业化,才有源源不断的卫生纸和“肥宅快乐水”,告别一切曾经陈旧、低效的原始生活。工业代表了人们通过自食其力来战胜自然,把日子越过越好的希望。因此,工业文化对于任何先天存在的威胁,都是迎难而上的克服,也坚信必然胜利。
在现实中,人们战胜自然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在计算机进化到足以模拟数据之前,科学的发展主要依靠穷举法,这种实验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除研究对象之外,其他部分要尽量一致,避免不确定信息的掺入才有相互对照参考的价值。
显然,具有稳定质量的工业化大生产,才能有效地支持科研顺利进行。《异星工厂》的科技树非常虔诚、仔细地重现了人类用工业征服自然的过程。比如,游戏里的科技升级需要专门制造多种“生产科技包”,低级科技起初还是几个、几十个的需求,可以手工完成一下,但到高级阶段就是成百上千个,不依靠自动化流水线,那埋头干到头发都白了也未必够用。
为了游戏性考虑,在《异星工厂》里,这个要战胜的“天”被具象成了无处不在、反复出现的外星虫族。虫族在游戏默认配置是持续随机刷新的敌人,并且还会随着上一次被歼灭而逐渐进化出更高更强的形态,使得玩家必须认真应对。
有意思的是,《异星工厂》借这个看似“环保”的设定,反而巧妙地表达了工业观点。首先,游戏中的虫族是因工业污染而被吸引来的,但玩家由于起手必然使用热力燃料,于是必然导致污染,所以虫族的崛起不可避免。其次,一旦虫族出现在地图上就不会消失,会持续随机刷出。在这两样前置条件下,玩家能做的可不是拆掉所有工厂,而是建立更加先进的防御抵抗虫族的危害。
这个设计表达了工业文化对待污染,或其他任何发展过程中新问题的态度——直面,而不是逃避。人类进化到今天,主要靠的是迎难而上,积极去分析、学习,然后解决问题。作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助力,工业当然不该在任何新问题上认怂,否则我们就没有汽车,没有冲水马桶,甚至也没有电子游戏。
对比来看就能让人意识到,目前许多“环保”的思路是在因噎废食,就像在游戏里停掉锅炉,结果只会让大虫子爬满你的尸体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让核反应堆隆隆作响,用钢铁的履带碾碎它们吧!就像现实里那样,积极地废物回收再利用、积极地设法治理污染才是平衡自然和发展的良方。
丨 细致入微
工业产品要符合一切基本标准,是所有交集的求和,任何细节上的失误,都可能连锁反应,造成整个产品失效,因此在工业文化中形成了注重细节的共识,这也是评判一个工业产品质量的重要参考。在《异星工厂》中,许多细节处理都体现了相当程度的时代感,告别了不少游戏界十几年没变的老调,让人耳目一新。
第一个细节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科幻文学早就描绘过各种便捷技术,但随着现实中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幻想变为现实之后,幻想世界却未跟上步伐,甚至还有科幻故事不如现实先进的尴尬情况——动不动要主角跑腿,都8012年了,为啥不是动用无人机去运输?
《异星工厂》并不担心内容太过先进会让玩家搞不懂。在游戏中,玩家不仅能使用现实中已然成熟的传送带物流系统,还能在解锁科技后实现智能化无人机搬运,这就让人感觉更像个科幻世界了——至少没在科幻世界里落后于现实。
第二个细节是响应时髦概念,给玩家留出创意空间。这一点近如任天堂的Labo,远如《魔兽争霸3》的编辑器,支持玩家在游戏内随自己的创造力胡闹,这是现今游戏拓宽接受度、人气的重要手段。
本就以制造为芯的《异星工厂》同样跟上了时代步伐。玩家不仅能玩机械自动化工业,还能研发解锁电路功能部件,像真正的电子工程师那样设计智能模块,实现智能化工业。这时候能玩的花样就和无限可能的代码世界接通了,像Labo那样拿来自制背景音乐,或者干点我还想象不到的其他欢乐的事也完全可以。
第三个细节体现在行业发展的时髦值上,也就是结合未来游戏模拟功能的正面作用——教育。《异星工厂》玩起来极其接近“STEM课程”概念,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4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相当于新一代“计算机从娃娃抓起”。这门课程的有趣之处,便是教学设计得越来越像电子游戏。不管官方教育机构乐不乐意承认,很多民办教育公司已经在招收各种各样的游戏策划了。
游戏与学习的距离正在缩短,《异星工厂》恰是个满足各种STEM课程标准的游戏。比如《异星工厂》不断要求玩家使用“奥数”的“运筹与规划”,这门科学研究的是如何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得更好的回报,是如今各个科技产业的基本功之一,也是STEM课程竞赛里的常识,许多竞赛在考验时间限制等问题时,必有“运筹规划”的身影。
既然“运筹规划”来了,它的好朋友“分析推理”怎能缺席。《异星工厂》的科技研发系统极为庞大,分为4个主线:物流、生产、零件、军工。这个研发系统如按竞赛规则要求的“在限时内得结果”来玩,就需要玩家结合地图资源分析推理出最佳研发路径——比如基地附近有油田,玩家就不必研发液罐储存技术来远程输油了。
《异星工厂》支持多种方式生成和分享地图,有各种确保比赛公平、统一的功能设置,这是许多STEM课程竞赛的必备条件。甚至可以说,《异星工厂》的默认目标就与STEM竞赛十分接近——让场内机器人完成若干任务后“发射火箭”——开句玩笑,嗅觉灵敏的教育公司干脆赶紧拿《异星工厂》出一套STEM课程吧。
如此,《异星工厂》怕是比一张卷子丰富到不知道哪里去了,相比之下,普通的文字数学题难免弱爆。虽非有意,但《异星工厂》也许是个证实游戏虚拟训练能力的极好样板,其跨界发展的可能性远比其他游戏要多。
第四个细节体现在音乐音效处理上。《异星工厂》是有背景音乐的,但平时存在感很低,声音小,且使用的音色也偏轻巧空灵,渲染了浓郁的太空寂寞感,但这样做更主要的目的,是给大量丰富的机械音效让路。
《异星工厂》的音效制作显然参考了近年火热的ASMR(颅内高潮)概念,使用了大批工业爱好者喜欢的声音,齿轮咔哒作响、活塞呼哧抽插、火炉嗡嗡翻滚、转轴吱吱摩擦,汇聚成一首工业交响乐,让人根本不想要它停下,并且还要尽一切努力让它们继续“演奏”下去。
这些细节点滴汇聚起来,体现了制作组对工业文化深入的理解和喜爱,也表现出他们对玩家期望的关注,那么对玩家来说,有什么理由不把兜里的钱交给他们呢?
丨 科学情怀
除了上述种种优点之外,《异星工厂》中还深藏有大量的工业情怀,让人倍感制作组“很懂”,是热爱游戏、电影等亚文化的自己人。
游戏背景故事设定为玩家的飞船不幸炸毁,落入外星球开始自救,这与游戏内打造高科技护甲的目标相结合,会微妙地感受到一丝《钢铁侠》的气息。
在《异星工厂》里,玩家可以制造不同的插件实现各种护甲功能。插件有护盾、武器、外骨骼部件等不同模块,这些设计使得游戏近乎完美地重现了钢铁侠在打造自己战甲时的感觉——这个感觉连漫威自己授权的游戏都做不到,《异星工厂》大概是整个地球上最适合体验钢铁侠感觉的游戏了。
还比如,在护甲插件里,有个风骚的情怀装备——肩部激光炮。肩部重炮是不少影视、文学、游戏作品中的宠儿,科幻版常换成激光炮更加一层时髦值。但近年来它的曝光度持续下降,对不少热衷此物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个遗憾——那如今告诉你有个机会能在游戏里亲手打造情怀梦想,你会怎么做呢?——而且还能装好几个同时用!
除了捏梗,游戏也充满了颇有阿宅气质的娱乐精神。比如成就设置,虽然大部分成就是中规中矩的挑战向,但也有不少突然蹦出来调侃玩家的,甚至如果玩家坚持用某些道具过关,还能获得“×××神教狂热信徒”的恶搞成就。这种带点“宅气”幽默感的成就设计,也更营造了《异星工厂》偏向技术的气质。
对国内的老玩家来说,《异星工厂》还有点额外的加成,它的画面风格与另一部启蒙级模拟经营老游戏、1996年由光谱资讯发行的《移民计划》极其相似,只不过这次比起坐在总督府的办公室里,我们更多了些身临其境的实感,简直可以当成22年后的另类续作了。
除此以外,《异星工厂》还开放支持Mod功能,现有的正式游戏内容甚至能支持起类似“吃鸡”的玩法,让人倍感这是一款还有无限可能性的游戏,说不准就像《求生之路》那样打到今天还能玩呢?这对于懒得换主游戏的玩家来说太有投资积极性了。
丨 结语
《异星工厂》对工业文化的精心诠释,像极了《超执刀》对医学的崇敬表达,也同样获得了市场肯定。在Steam平台上,《异星工厂》的销量达到100多万份,好评率竟然高达98.5%,是名副其实的“用过都说好”。
值得反思的是,这是一款十分甚至十八分“任天堂”的游戏——它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画面,在宛如回归DOS时代画面的外观下,是脚踏实地的游戏性。这种注重内容、功能性的态度,又与工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不谋而合,使《异星工厂》更有资格作为工业文化的代言者。
对国内市场来说,它也许还有几分更微妙的余音。这个游戏要求玩家在异星球自救生产,发射火箭升空获胜的内容似曾相识,我没有鞭尸的意思,但事实证明,《异星工厂》通过对工业文化的正确理解,对玩家们意见的谦卑采纳,对细枝末节都剑指文化核心的态度,才交出了更接近真理的答卷。
此外,再说点玄乎的。《异星工厂》的火爆在如今的游戏界里不是个例,另外一边突破天际的《堡垒之夜》打的也是生产建设牌。也许它们如此出头的现状,已经预示着在原本没人注意的“国产女性向游戏”火起来之后,下一块极度饥渴着的市场领域是什么了。
原文链接:稀有视角、工业精神,细节能力、科学情怀:为什么人们沉迷于《异星工厂》?
关注触乐专栏,阅读更多优质游戏文章与深度报道。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触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