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笠的回答非常好,有道理也有条理。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准备一个周,十个Mock Interview,就可以拿到MBB的offer呢?
为了让辛苦总结的答案增加些许说服力,请容我厚颜得瑟一下自己的经历:PhD申请,之前没有任何咨询经历,接到面试通知后练习了一个周的Case Interview,大概十个;通过面试,拿到BCG大中华区Summer Consultant的实习Offer;两个月的实习后得到全职Consultant(C1)的Return Offer。
相信这个时间和数量,比起正在看这个帖子的大多数人都要少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历可以给大家坚定信心:准备面试,即使是MBB的面试,质量比数量重要很多。回想起来,可能正因为留给我准备面试的时间非常短,让我不得不非常注重mock的质量,反而有助于我最后的提高。帮我mock的小伙伴mock过很多人,据他所说,我在mock 3、4个面试后的进步,相当于很多人mock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的进步。
这其实也不意外,毕竟咨询公司留给大家准备面试的时间很充裕,市面上材料也很多,光是朋友给我看的各个商学院总结的资料里大概就有200、300个case可以练习。准备咨询的过程可以很焦虑,缓解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停练习、不停看资料。我们可能心里都清楚,case练多了,每个case的边际效益会下降。但是更糟的是,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练习更多的case可能反而会让自己变得失去重点、套路化、甚至confused,有害无益。而对于我,每一个mock interview之后,小伙伴的反馈和建议我都要努力消化,并在下一次mock中改正,自己都能体会到对应的进步。这篇答案主要就是综合这些反馈、建议,和我自身的体会。
当然,我并非鼓励大家花更少的时间准备case interview,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希望能帮大家在一团焦虑的乱麻中,蒸馏出一些有效的进步。这篇答案里很多例子和理解都有我个人的色彩,因为我认为把自己的方法讲出来,可以帮助大家取长补短。我会尽量阐明自己为什么这样想,希望大家批判性地,而不是盲目地接受。还有,这答案的受众是已经在准备申请咨询的小伙伴,假定都读过”Case in Point”,起码看过甚至mock过一两个case了。
第一,Case Interview是什么?
原以为没有必要赘述这段,但后来在帮助朋友mock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倾向于在Case Interview的时候解决问题。表现在于很快下结论,或者很快提出解决方案。我一开始也有类似的问题,因为我以为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但Case Interview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分析问题。
Case Interview之所以侧重分析问题,是有原因的。这一点我也在两个多月的实习过程中有很显著的体会。毕竟咨询公司面对的问题很复杂,是甲方的专家们都没答案的,轻言解决未免轻佻。很多情况下,能听懂甲方的明的暗的需求,始终保持项目目标与甲方期待一致,已经是合伙人级的素质了。
所以,在我看来,Case Interview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读完问题后,理解好问题,抓住问题的重点,向面试官通过交流的方式把重点交流出来。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 第一,可以展示你的思考,如果重点抓得准、总结得当,会让面试官产生一种“回答走在正轨上”的感觉,并对你智商产生信心。在我帮朋友mock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面试者并没有get到问题的重点就开始侃侃而谈,那我瞬间就失去了交流的欲望。
- 第二,开启一个自己与面试官交流的模式,营造共同分析问题的氛围,比一问一答要有效得多。映射到真实咨询项目里,如果有能engage甲方人员一起的能力,项目也会受益匪浅。
- 第三,向面试官复述问题重点,自然而然地为第二步——提出你的Framework/Issue Tree——做好了铺垫。比如,“这个案例中,A希望解决问题B,我认为问题B的关键/第一步是分析清楚C,(因为D)。而我认为用E方法可以比较清楚地分解C,让我们分析关键所在。”
接下来第二步就是使用大家反复练习过的Framework去打开问题分析了。在这一步,我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没有做好,被小伙伴提醒要做好的地方是,我没有把我的思路向面试官主动沟通。怎么样主动沟通呢?比如,一个公司需要增加盈利,研究revenue或者cost,我有一些背景知识让我猜测这家公司的薄弱环节可能是cost而不是revenue,于是我选择先分析cost。但是这些背景知识、我判断的理由、逻辑,都没有向面试官沟通,于是面试官看到的,只是我revenue和cost简单的二选一。当他指出来这一点以后,我发现这些我没有沟通的内容,其实是展现自己商业直觉的宝贵机会。
第二,Mock Case是最重要的提高手段,但是……
但是宁缺毋滥。一定要练习靠谱的Case,一定要找靠谱的Case Partner。
关于Mock Case的重要,相信我毋需多言。以我自己的经历,一周的准备时间里,我用了一天半时间看了”Case in Point”,着重记忆了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Framework,在YouTube上看了一些tutorial。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白天对着摄像头自己练习Case,晚上小伙伴有时间了,去找小伙伴帮我Mock。现在回想,如果当时我有更多的时间,我也会用来Mock Case,总结Mock经验,思考提高方法,用更多的Mock实践;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换而言之,我认为花两天的时间去了解咨询、了解Case Interview,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时间都应该拿来Mock Interview。
关于Case:
当小伙伴拿着各个商学院总结的材料在mock我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很多Case质量明显优于其他Case。后来发现这些质量好的Case一般都是咨询公司提供的,基于真实案例的Case;而那些质量比较差的Case,一般都是MBA们自己编出来的Case。
这些差的Case有挺多共通点,就像是高中力学题里总是忽略一些外在的条件,非常理想化,甚至是幼稚。:比如问题有明显的“正确答案”;比如Case和Framework对应地很好,仿佛是为Framework量身定做的;比如Case有些假设或者场景完全不符合商业常识;等等。这样的Case练多了,就很容易走火入魔:因为你会从从”正确解答Case“,”套用了完美的Framework“,或者”指点江山“中获得成就感。但那遇到一个真实、复杂、没有正确答案的Case时候,不免慌神。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学校里的Consulting Clubs里面,总有人练过几百个Case,记得住几十个Framework,张口闭口value proposition,据我小样本观察,这些人的面试结果一般都不太好。因为咨询真的是一个很聪明的行业,客户付那么多钱,不是为了让你套Framework的。商业直觉不好,没有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很难在这一行混下去。我的建议是,只拿高质量的Case练习,练习的时候多动脑,能别碰就别碰那些编出来的假Case。
关于Partner:
一个靠谱的partner能起多大作用?我的经验是,对于一个本身已经是不错材料的人,能起40%+的作用。
本身的材料是长期积累的,比如商业直觉、气场、逻辑、口才、词汇、阅读量、学历、学校,等等。但是很多interview过程中的错误单凭自己是很难意识到的。我自己就有一长串的问题,自己意识不到,而经小伙伴指正:比如,脑子里的逻辑没有向面试官沟通;草稿纸的presentation功能没有利用;Assumptions没有跟面试官确认是否成立;说话要简洁;说之前要多想,不要怕沉默;等等。每一个意见都带来我面试技巧的巨大飞跃。
除此以外,靠谱的partner能帮你模拟面试的场景,创造足够压力,从而让你适应面试的场景。毕竟Case Interview是两个人坐着,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我可以想象,如果面试时我没有适应这些压力,就没法做到跟面试官平等、自在地交流,会从“谈笑风生”变成“唯唯诺诺”,发挥也无从谈起。同样重要的是,咨询面试的套路还是挺多的,比如会考察你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境下能不能自圆其说,被质疑时能不能坚定自己正确的观点,真的错了能否勇于承认并为纠正。如果没有期待,任何一个套路都可能打乱你的阵脚。
所以理想的Case Partner应该能区分好的和不好的面试表现,能模拟真正的Case Interview的环境和面试官的压力,最好还能熟悉咨询面试的各种套路。其实,自己能进MBB的人,理应能通过mock interview,帮助一个资质很好的面试者通过MBB的面试。当然,这样的partner可遇不可求,因为MBB的顾问们很忙,而自己申不上MBB的职业培训师们,我也不太信……
第三,功夫在诗外
帮我Mock的小伙伴也是拿了BCG全职Offer,我俩的共同点是在读书的时候一起运营了一个生鲜外卖的生意。事后,我们俩都认为这经历对我们申请咨询帮助极大。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我们撸起袖子做一件事情之前,商业直觉只能凭想象。而真正趟过创业的一个个坑之后,才对什么事情好做难做,有了一些不那么幼稚的看法。同样,我也鼓励有志进咨询的大家,多上手,多体验,多思考。
以上
曾经有一个小伙伴问过某MBB合伙人,为什么甲方都是自己行业的专家,还要请咨询公司?合伙人的回答很禅:“我们是镜子。”
希望我总结自己的经历经验,能为准备面试的大家做面镜子。有什么问题、想法、批评,请在留言区不吝赐教,祝大家面试顺利!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孙煜征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着手分析一个行业?
中小企业如何做管理咨询,与大企业的不一样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