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杀手”——微塑料

说起塑料,大家一定不陌生,简言之就是合成树脂的一种,因其可塑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袋、塑料饭盒等都是塑料。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白色”麻烦。由于塑料自然降解极其困难,以至于埋于地下数千年也不能完全腐烂分解。

目前塑料垃圾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公敌”,“白色杀手”。而在这塑料中还存在一类,它藏在我们身边于无形,却危害巨大,它就是隐形的“杀手”——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极小的体积让我们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可它的影响确是不容忽视的,那这样的微塑料究竟来自何方呢?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图片来源于网络)

塑料垃圾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生活中的塑料垃圾或浮渣会在自然或人为的作用下破碎,而这些碎屑中就含有大量的微塑料。

此外,生活中的清洁、洗漱等洗护用品也是微塑料的来源之一。当你听到“深度洁净,深层护理”的清洁产品广告语时,那这产品八成是微塑料捣的鬼。比如常说的添加“柔珠”成分,祛除皮肤角质,深度清洁毛孔,这“柔珠”就是一种典型的微塑料。除此之外,洗衣机产生的超细纤维碎屑也是重要的微塑料来源。研究者通过对家用洗衣机废水的试验发现,一件衣服每洗一次可以产生1900条塑料纤维。

洗护产品中的塑料微珠(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庞大的微塑料究竟会造成什么污染呢?首先受害的将是水体中的鱼类等水生动物。近年来对于海洋微塑料的调查研究发现,微塑料对鱼类繁衍造成了严重威胁:误食塑料的鱼类发育不良,或因机械损伤死亡。比如有些幼鱼本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可微塑料的加入使得它们改变原有的习性,过量食用以致发育迟缓,明显小于正常状态下生长的鱼类,行为也变得异常,虽然机理尚不明确,这种危害却是深远的。

另外,由于微塑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极易吸附环境中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经微塑料吸附后一旦进入食物链循环,则遗毒深远。

浮游生物中摄入的微塑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较于海洋环境,内陆淡水环境与人类接触更为频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王俊研究员为首的团队近年来从事淡水微塑料方面的研究。他们对武汉大小淡水湖泊及三峡库区的微塑料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污染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市中心污染浓度普遍偏高,这说明人为因素对于微塑料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对微塑料吸附研究中,他们比较了有毒环境污染物在三种微塑料(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中的吸附过程,微塑料对芘的吸附过程符合 pseudo-second-order 动力学模型(R2 > 0.99),吸附速率主要受粒子内扩散影响。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微塑料对水体中污染物运移动态的影响。

一些研究人员对太湖的微塑料研究发现,蛤类中富含的微塑料是底泥中的数百倍,甚至千倍。除了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也受到了微塑料的侵蚀,2017年研究者对不同果园土壤蚯蚓微塑料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微塑料并且摄入后死亡率大大提升,如果鸡吃了蚯蚓,而人吃了鸡,这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微塑料从人类走向人类(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们的身边,微塑料无处不在,曾有报道食盐中竟然检测出微塑料的存在,更有甚者自来水中也有微塑料的影子。这也可以理解,虽说污水排出会有二次处理,可终究无法捕捉如此细小的粒子,微塑料进入自然界又终会回到人类身边!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最关心的还是对于人类的影响。目前,对于其毒理的研究多集中于鱼类及无脊椎动物,而对于人类的研究较少,不过不容忽视的是微塑料与复合污染物的联合毒理效应。微塑料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容易形成复合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多是对人有害,特别是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会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虽说如此,不过微塑料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目前还鲜有研究,可以确定的是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如果有一天,微塑料被证实对人体有害,你还会再用“深度清洁”or塑料袋吗?

作者:李治中 底明晓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注:

有网友对文章内容存在疑问。现几篇相关的科研进展,供读者参考。

武汉植物园多环芳烃在微塑料上的分配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武汉植物园淡水微塑料污染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中科院之声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