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上周二(5/22)《经济半小时》的节目中称,目前中国市场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产自青藏高原的水库养殖场。
该报道一出,马上引起网友激烈争议。争议重点在于这种国产养殖三文鱼真正的名称是淡水虹鳟,是不是可以生吃。
中国渔业协会官网于两天后发布了一篇澄清文解释,国内通称的三文鱼本来就包含了鳟鱼类。而国产虹鳟在水质、饲料和隔离措施上的标准要求都很高。因此即便是淡水鱼,也可以生吃。最后中国渔业协会还强调三文鱼养殖业是国家鼓励产业,希望恶意抹黑人士停止造谣,也希望民众相信权威机构的信息。
接着,多个所谓的“权威机构”出面为虹鳟背书。
青海地方媒体大青海网官方微博 25 日发文“质疑青海三文鱼的可以闭嘴了!快看权威说法!”并称他们独家采访了包括“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等多个单位,证实国产淡水虹鳟可以直接生食。
不久后,中科院却迅速出面辟谣,特别圈出“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并称“无此研究所”,还附上机构列表链接。
微博网友提醒,大青海网或许是沿用了旧称,其真正指称的可能是目前的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随后也在微博上声明“未被采访”。
同时,其他权威机构提出的证据也存在诸多疑点。
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份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的检测报告,表明所有检测项目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并未检出任何异尖线虫。
但异尖线虫又称“海兽胃线虫”,是一种海鱼寄生虫,自然不会出现在淡水饲养的虹鳟鱼身上。而淡水鱼身上常出现的肺吸虫和华支睾吸虫却不在检测项目中。
之后中国新闻网又特别直播了一段青海当地检测虹鳟鱼寄生虫的片段,试图证明其鱼肉安全无虞。不过影片中,一整片厚厚的鱼肉被直接置于显微镜光源上头,而不是取样鱼肉组织放在可透光的玻片上,这是中学生物课都会避免的错误。同时显微镜也没开机。
微博昵称为“开水族馆的生物男”(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转发央视财经的报道说明,批发商和分销商都说国虹鳟不宜作刺身,因为淡水鱼寄生虫可以直接寄生人体,生吃存在很高的风险,彻底煮熟才是安全吃法。
鲑鱼和鳟鱼虽然同为鲑科,但并不同属(分别为鲑科鲑属和鲑科鳟属)。前者才是大众认知中经常被料理作刺身的三文鱼 —— 此音译名称源自拉丁语中的 Salmon,指的是牠从海洋中洄游到河流上游产卵时奋力跃起的动作 ——多为进口自挪威、智利和苏格兰的大西洋鲑,原产于欧洲。
而后者也就是此次事件中青藏高原养殖的淡水红鳟鱼(英文名 Rainbow Trout),多数终身生活于淡水环境,只有部分亚种会按不同季节分别生活在淡水与海水里,原产于北美,近年被商家自国外引入到国内养殖。
有趣的是,这次主要报道淡水虹鳟的央视财经微博其实曾于 2015 年称“淡水三文鱼不属于三文鱼,营养差距大”。
中国之声微博也曾在 2014 年“紧急提醒”国人,由于肝吸虫就是通过生吃淡水鱼进入人体,淡水鱼生鱼片不能生吃。
不论淡水鱼或海水鱼的确都存在寄生虫风险。但淡水中可人畜共通的寄生虫种类较多,如上述的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和阔节裂头绦虫等 。因此相对而言,生食淡水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更高。
中国渔业协会的公告中提到,他们养殖的虹鳟都是投喂膨化饲料,这样做能断绝虹鳟通过采食寄生虫的第一宿主而被寄生的途径。
但虹鳟还是可能在食用膨化饲料的前提下受到寄生虫感染。根据《Journal of Fish Diseases》期刊,过去在智利养殖的淡水虹鳟鱼中便曾发现阔节裂头绦虫。而最常被提起的华支睾吸虫也可能在鱼类呼吸时跟着水流一起被吞下。
虹鳟在国内养殖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牠和大西洋鲑鱼的相似度很高 —— 鱼肉颜色都为橘红色 —— 价格却比大西洋鲑低很多。
中国拥有较高可支配收入的中产阶级在过去十年内逐渐增加。鲑鱼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营养价值高又不太贵的海鲜选择之一。
几个主要出口国都在过去几年内感受到中国市场对鲑鱼的庞大需求。智利 2016 上半年到中国的鲑鱼出口量同比增长 72%;苏格兰在 2013 年出口至中国的鲑鱼产量是 2009 年的近 2000 倍。而去年中国在全球养殖三文鱼的消费量排名是第三名,仅落在欧盟和美国之后。
因此直接把虹鳟称作淡水“三文鱼”、甚至不标志“淡水”二字来卖就成了一门好生意。
根据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的微博发文,虹鳟整鱼出厂价大概是 20 多块,但被中间商当作进价 40 到 50 块的大西洋鲑鱼卖了多年。真正养殖虹鳟的厂家并没有赚到太多钱,同时消费者买到的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鱼,最终获利都在中间商身上。
淘宝上 300 克来自青海龙羊峡的“三文鱼”要 89 块;同时销量最高的丹麦进口三文鱼 500 克的价格是 79.99。
类似鱼目混珠的海产造假问题其实不只发生在中国,而是一项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海洋保育组织 Oceana 就指出,美国超过 90% 的海鲜都是进口。进口海鲜从打捞上岸到被消费者吃下肚经过繁琐的交易环节,也造成许多欺骗行为。
2010 至 2015 年,Oceana 就发起“一种名字,一种鱼(One Name, One Fish)”的活动。因为他们发现有 1/3 在零售店贩售的海鲜产品名称标志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跟这次发生在中国的问题很类似,中间商以不同品种但成本更低的类似水生动物作为替代品。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已经明文规定,虹鳟鱼在食品包装上不得标注为鲑鱼(Salmon)。
其实只要避免生食虹鳟鱼就能剔除寄生虫感染问题。煮熟后的虹鳟鱼也出现在许多日料店中,富有营养也好吃。
题图来源:GIPH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