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曲解了“挫折教育”,却怪孩子长不大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爸爸和女儿讨论起挫折教育,对话是这样子的:

女儿: 爸爸你有一个缺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爸爸:是什么?

女儿:就是你有时候总让人不开心,这是一个缺点。你能改掉吗?

爸爸:不能。

你知道为什么吗?其实我是为你好。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女儿:不知道。

爸爸:那个花住在塑料大棚里,被很精心地照顾。

虽然它看上去长得很漂亮,可是啊,它一到外面经历风吹雨晒就完蛋了。

这个道理就是说,对小孩子,你不能让她太开心,因为外面世界的其他人不会这样对她了。

如果在家里碰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不锻炼你的抵抗力,等你长大了,离开爸爸妈妈就会完蛋。

所以呢,现在就要经常让你不开心,这样你长大在外面碰到不好的人,你也会跟他斗争,不会那么容易崩溃了。

所以,你说这是不是为了你好啊?

女儿:我才不觉得,如果,孩子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啊。

看完这段视频,真的需要给孩子的冷静而又清晰的回应方式点赞。

但爸爸对孩子提到关于挫折教育的想法,却让我不由自主陷入沉思。

爸爸将挫折教育比喻为培养温室花朵,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曾几何时,你是不是也听过:父母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的挫折,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能力。这样子,孩子才能够茁壮成长。

但是,父母故意设置挫折对孩子真的好吗?孩子的抗挫能力经历挫折之后就能培养的吗?这些问题,却常常被忽略掉了。

我时常觉得,一些新式、前沿的教育理念听起来很好,描绘出来的愿景也很棒,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因为一知半解,带着似是而非又自圆其说的理解去养育孩子……

最后,因为自己曲解了教育理念,却总怪孩子长不大。

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挫折

我虽然不想继续再提一个明星,但是她的养育方法真的是太“典型”了。那就是黄圣依。

她不理解孩子,甚至也不知道如何走近孩子。前几天导演组把黄圣依和其他两个妈妈召集在一起,询问大家各自的育儿理念,黄圣依正儿八经地告诉大家:

“我那是提供挫折教育。”

教安迪游泳,必须“狠得下心”。

安迪一碰到困难,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督促孩子坚持下去。

可怕的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模式偏离“挫折教育”有多远,而自己的孩子又是怎样在这种挫折教育中变得孤独敏感的。

安迪用身体语言最直白的抗拒,就是这段亲子关系最明显的证据。

在节目中,安迪因为想要证明给妈妈看,做事情会尽力而为;但是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倾诉的人不是妈妈,常常把所有的情绪都掩藏在内心,防备的身影看得真让人心疼。

不喜欢妈妈准备的食物,但不表达。

被妈妈弄痛了不开心,产生了抵触情绪。

年纪小小,便已经如此敏感地包裹自己,不得不让人心疼。

挫折教育会让孩子成长,这个描述更像是我们常说的“正确的废话”。它听起来没错,说的人也越说越高兴,“你看,我做那么多是为了你好吧,你要从中学到经验教训”,但是这样的话说得越多,效果就越差。

如果孩子总是经历一次次的失败,而又得不到足够的情绪支持,他们便会在持续的挫败感中自我怀疑,慢慢地,甚至会开始相信自己是无能的,只要碰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

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

就好像开头视频的小女孩说,“孩子要是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让孩子反复经历孤立无援的时刻;

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故意冷眼旁观,让他一个人去面对;

甚至有的时候,还故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

就这样,我们最终,把孩子推向了孤单又脆弱地长大路径。

情感支持,才能给予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视频中的爸爸一直强调的一句话,如果孩子不经历挫折的话,就会如同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最终无法茁壮成长。

这句话本身听起来是有道理的,但是那个爸爸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中跋涉的结果。

孩子的生活,向来不缺乏挫折。我在「优陪计划」里分享过一个视频,那是六个月大的宝宝在玩小推车的时候,因为小推车突然不动了,然后嚎啕大哭。她很想努力地把小汽车运转起来,但是六个月的他却不得法,只能急得哇哇直叫。

https://www.zhihu.com/video/983023251613667328

即便是六个月大的孩子,依旧有挫败的心情,他们会为难,会不知所措,会因此发出刺耳的哭声,胡乱挥舞手脚,身体也会变得僵硬等。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去掌控这份内在的失落和怀疑感,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中几乎随处可遇的挫折。它也许不是轰轰烈烈的人生坎坷和命运笑话,但却是孩子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的难关。

在面对挫折时,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情感上的支持。

尝试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情感上支持孩子。

理解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必然会产生的失落、怀疑的情绪,我们需要去接受孩子的这些情绪,并且向孩子传达,“即使失败了,爸爸妈妈也一如既往地爱你”。

接着,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面对挑战和困难的那份行动。

尝试帮助孩子从“习得性无助”过渡到“什么是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要明白,每一次的挫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最好的成长的节点,让孩子明白原来我们可以用更正向的思维方法,更积极的调节方式,一起去解决问题,战胜挫折。

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挫折,然后孩子就从中成长了。

而是当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给到全方位的家庭支持。

解决问题,是我们必然要和孩子一起走的路

我昨天分享了孩子在建构游戏上的挫败感的例子。我录完课程大概六点到家的时候,正看着发烧到39度的Joshua在桌前仔细地对照图纸,用工具一点点去拆小颗粒,看到我到家后,带着哭腔地喊我,“妈妈——妈妈——”

他已经捣鼓两个多小时了,始终找不到问题,心情充满了各种挫败、焦躁、生气和郁闷。他生气地把火箭、拆乐高的把手工具,还有图纸放在我面前,说:“你来——我不做了!”

当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 Joshua 拼了120步,但中间有4个步骤出了小错误,导致最终无法把火箭拼合在一起之后,我是这样子地去做的:

1. 在表达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平复心情之后,让孩子尝试去解释发生的情况。

我当时问Joshua,“你告诉我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哪里出了状况,然后需要我协助你做些什么,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的,但是如果你不告诉我基本信息的话,我就无从下手呢。”

让孩子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给出理由和解释,在积极心理学里,被称为“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在失败后经常需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是哪里出了问题”,而大多数孩子们,却很难逻辑清晰地告诉你缘由,甚至有些小孩子会去编造故事,尽管这个故事与他们面对失败的真实态度大相径庭。

当时哥哥就气鼓鼓地告诉我,“你看,这里——那里——这里——那里!”

要让一个情绪漩涡中的孩子,说清楚到底自己的烦恼在哪里并不容易,即便他已经是一个5岁多的孩子,他胡乱指着双手,试图用最快速地方式告诉我烦恼在哪里。

这时,快速地运用你的逻辑能力去了解全局,如果你了解的越充分,越接近事实,越有助你继续开展下面的步骤。

2. 帮助孩子区分问题,这里包括了三个纬度,失败的责任归属、失败的可攻破性,以及失败所带来的影响。

我当时跟 Joshua 说:

“我发现你已经做到第120步了,这对正在发烧的你来说并不容易,在我看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你发现你最后没有办法把这四个角度拼合在一起,因为他们高低不平,所以你很挫败、也很生气,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120步里你错了4步,即便是从比例来看,也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再者犯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谁会不犯错呢?

所以你不要给自己压力太大,我们可以一起去想办法如何解决。

很多时候,对于失败的答案和原因会集中在“到底谁应该为这个失败负责”,是孩子的错,还是孩子已经尽力了,还是这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

但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要避免让孩子总是把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并自责,否则会很容易让孩子否定自己。

此外,父母在和孩子的讨论对话中,要帮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问题是可以一起解决的,它并非是不可控、或者是一直都会存在的事情。在习得行无助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真的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一直存在且自己无法掌控,就更容易放弃努力。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失败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细节。

把它看成一个小障碍还是一场大灾难?不同的见解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最终是习得性无助还是习得性乐观,因为把失败理解成灾难的孩子通常更容易焦虑,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困难局面。

3. 当你陪着孩子区分问题后,下一步就是帮助孩子一起来正确看待失败,并且重新解决问题。

情绪漩涡的孩子有时候每一步都是被动的,道理可能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特别需要我们的信心和细心。

在挫折面前,有时候孩子真的是难过,不愿意或害怕去尝试了,但是也不意味着我们需要100%的全力以赴替代孩子克服困难。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用巧妙的方法帮助孩子重新面对失败。

我们需要一个步骤一步骤互相搀扶着,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调整问题。

比如适当在面对挫折的时候示弱,让孩子可以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找到合作的参与度:

“Joshua,告诉我,你那个高低不平的角度对应的是哪些图纸呢?”

“Joshua,我找不到你原来的那些颗粒,你先找给我,然后我才能更好地研究一下问题在哪里。

比如适当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问题调整过程中,告诉孩子:

“要在120步里找出哪4步出了问题,其实我都觉得难度很大的。但是当面对难度很大的挑战时,我也会尝试去做排除法,什么是排除法呢?就是一个个去试,一点点去排除,最终找到那个可能性。”

“我发现那个低的颗粒好像少了一个东西,导致它的上下两口没法对上,我在猜测可能把它挪上或挪下一点可以解决,你觉得呢?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始终让孩子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的抗挫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需要和我们时刻保持联系才能增强。

而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挫折的态度和解决方法,其实也同样是给孩子示范。

我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区分什么是能掌控的形势,而什么时候做不到。而当生活出现不可控的时候,我们又如何示范告诉孩子,“方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可以重新抓回掌控感。

最后,当我们齐心协力排除了问题,把火箭的四个角度对齐的时候,Joshua 反而跟我复盘说:“我刚看你弄,我发现我的问题在于,我把一个颗粒拼错了位置,其实如果我从上往下拼的话,我想应该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觉得从上往下拼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呢?”

“因为我之前是从中间开始拼的,所以位置没对准。”


世界不完美,孩子需要一颗更有弹性的心。

帮助和保护孩子,以及让孩子独立长大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我们常说言传身教,爱是孩子最大的支持,但是到底在生活中怎么做,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怎么做才是全方位的支持,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会成为我们更真实的考验。

爱是孩子最好的盔甲,而掌控感是抗挫力最坚固的城池。

有掌控力的孩子相信自已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顽强面对,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每一次不愿意放弃的背后,会让孩子拥有新拓展的能力,在下一次类似情境中,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坚定地面对。

在挫折面前,孩子不需要去麻痹自己的感受,更不需要去逃离现实,最关键的是,孩子可以发自内心的明白,如果他遇到问题了,他可以去关系最亲密的家人那里寻求帮助。

而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始终相信“我可以”和知道“可以怎么做”

这才是挫折教育的实质。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萌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