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最新综述:服用抗氧化剂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

“抗氧化”是保健品市场上最具号召力的概念之一。它的“科学依据”看起来很合理:自由基会造成细胞损伤和DNA突变,从而引起各种健康问题,比如衰老、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等等,通过“抗氧化剂”来清除它们,也就有利于健康。基于这种理论,“抗氧化”似乎成了一件“稳赚不赔”的买卖——即便无效,也不至于有害。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来自pixabay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科学证据显示,事情不是这么简单。2018年4月出版的美国食品技术协会会刊《食品技术》上发表了一篇综述,题目为《权衡抗氧化膳食补充剂的益处》,全面讨论了抗氧化补充剂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对这类备受欢迎的产品泼出了一瓢冷水。

文章的要点如下:

1、有大量研究显示,多元维生素和多元矿物质补充剂对于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都没有益处。贝塔-胡萝卜素、维生素E以及高剂量的维生素A,甚至增加了死亡率。

2、适量的自由基对维持人体健康所必要的。自由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杀死病原菌。在自由基和抗氧剂之间,人体维持着一个平衡,使得自由基既能行使有益的生理功能,又不至于产生危害。人体的抗氧化体系主要依靠身体内源产生的抗氧化酶,比如还原性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等。它们构成了人体的主要抗氧化体系。通过食物摄入的抗氧化剂,比如Va、Vc、Ve、矿物质以及多酚等等,是二级抗氧化体系。人体细胞能够承受一定的氧化压力,而这些氧化压力又会调节和刺激人体自身的抗氧化体系。对于身体而言,这种方式要更为有效。如果大量摄入外源抗氧化剂,就会抑制内源的抗氧化酶,影响细胞自身对于氧化损伤的保护反应。

3、人体对于抗氧化剂的反应并不敏感。各种抗氧化剂的功效主要都是在细胞实验中得到的,然后推测在人体中也有同样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这类研究有一些实验是“假象”(artifacts)。更重要的是,关于抗氧化剂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出等重要信息,科学界还知之甚少。实际上,即便是动物实验的结果,也难以推广到人体中。已经有研究显示,在老鼠和兔子身上有效的抗氧化剂试验,人体就没有什么反应。

4、“不敏感”意味着需要高剂量才能产生抗氧化效果。但抗氧化剂跟其他的物质一样,也会有一个“安全剂量”,过大的摄入量也会造成危害。比如Ve,含量超过700 ppm时,反而成了“促氧化剂”。而著名的抗氧化剂白藜芦醇,有铜离子存在的时候也具有促氧化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来,低剂量的多种抗氧化剂比大剂量的单一抗氧化剂效果要好。当然,补充某一些抗氧化剂展示了对健康的益处。对于缺乏特定营养成分的人群,服用相应的补充剂是有益的。需要警惕的是,“缺乏特定营养成分的人群”这个前提往往被忽略了,这些补充剂被推广给一般人群而且大量服用。

5、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不多,但总体的效果会很显著。在特定的成分被分离出来成为补充剂的过程中可能失去活性,此外单一存在时对人体的影响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这使得补充剂不见得有同样的效果。比如食物中贝塔-胡萝卜素是有效而且有益的抗氧化剂,而贝塔-胡萝卜素补充剂会增加烟民的癌症风险。

6、人体有能力把体内的氧化压力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如果氧化状态过度偏离平衡点,那么抗氧化剂能有效地帮助降低氧化压力。然而,这个“平衡点”在哪里,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因为不知道应该把体内的氧化状态维持到什么位置,也就不清楚应该如何去确定“补充”的剂量和程度。

总而言之,水果、蔬菜、坚果、谷物,加上常规锻炼,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而高剂量的抗氧化补充剂,则未必有益健康。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系今日头条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需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