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宜家推出 AR App 的 SPACE10,过去一年都做过什么?

2015 年,与设计公司 Rebel Agency 的一次合作之后,由 Inter Ikea Group 提供资金,宜家成立了创新实验室 SPACE10 ——虽然 SPACE10 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他们并不是一个附属机构。

这个实验室位于哥本哈根的一个肉类加工厂区域。成立近三年来,SPACE10 展出了不少阶段性成果,比如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之前介绍过的肉丸和 The Growroom

4 月底在中国区应用商店上架的 IKEA Place 背后的开发者正是 SPACE10 。IKEA Place 是一个帮助顾客挑选家具的 AR (增强现实) app 。

4 月 19 日,宜家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一届科技节,SPACE10 的三位核心成员也在。Kaave Pour 是实验室的创新负责人(Creative Director),此前修习设计管理,“理应接着念硕士”,但毕业后直接加入了实验室,于是“ SPACE10 成了(他的)硕士学校”。另一位成员 Simon Caspersen 是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负责媒体通讯。专业背景是传播学和人类学。第三位 Daniel Friis 是数字负责人(Digital Director ),此前修习金融和会计,组过创业公司,在学校的最后一年参加了编程的课程项目,然后遇到了 SPACE10 。

“我们处在一个罕有的优越地位,有机会可以做出很大范围的影响,这让我们大家都感受到巨大的责任感。” Caspersen 说。

Pour 认为,SPACE10 将宜家的消费者视作他们的客户。他们需要吸收来自成熟商品市场的意见,或者是主动商品化研发成果(比如 IKEA Place),但“感受到的压力更多来自我们自己追求的目标和内部的时间表。”

最“务实”的变化来自组织方向的调整。

SPACE10 有四个实验室,分别是本地食物( Local Food )、自然界面( Natural Interfaces )、共享居住( Shared Living)、数字制造( Digital Fabrication)。探索的方向分别是研发生产和分配健康食物的新方法;更直觉的、更自然的与技术交互的方式;解决普遍的城市居住问题的新的空间设计;数字时代的分布式制造和其他可能的建造方式。

去年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与 SPACE10 见面时,他们的四个实验室还分别是农场( The Farm)、你是在说人话吗( Do you Speak Human ),可能的城市(Possible Cities )、用空间制造( Build with Spaces )。

在解释变化原因时,Pour 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稳定的世界当中,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周围发生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调整 SPACE10 做事情的方向。”

除此之外,他们明确了研发过程中几个很“宜家”的因素:可及性(accessibility)、大多数人可承担(affordability )、持续性(sustainability)。

一个例子是“当地食物”实验室在伦敦的最新项目 LOKAL 。这个项目用了水力循环供暖(或冷却)的技术( hydronic ),在室内种植和生产食物,目标是当地生产、当地食用。省去了中间的运输、分配等流程——听起来似乎是资本主义全球贸易、商品经济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LOKAL
LOKAL
LOKAL
LOKAL
LOKAL

“我们不是为了持久存在而建造,而是为了进化而建造。” Friis 提起了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史——之前我们需要鼠标和键盘,后来有了智能手机的直觉式操作,如今有一些新的变化,我们可以直接对着电子设备讲话,电脑可以理解自然语言(还在发展中),我们也在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这正是那个原先被称作“你说人话吗”的实验室“自然界面”所关注的领域。

基于这样的理念,SPACE10 在去年发布了一个开源框架,叫作“对话式表格”(Conversational Form )。只是增加了几行代码,这个项目提供给软件和网页开发者一个方便的模板,使得你与网页的交互方式不止于输入文字,你能通过聊天和语音的方式表达你的意图,比如预订餐厅,不再是选择用餐时间、人数——填一个表格,而是直接进入一个对话界面,用聊天或是语音的方式告诉电脑你要做什么。虽然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可能还是直接填一个表格会更有效。

Conversational Form
Conversational Form
Conversational Form

但是这个项目的部分成果后来被直接运用到了 IKEA Place 的开发上。2017 年 6 月苹果在 WWDCs 上发布了 ARKit 的 AR 框架。SPACE10 用了九周时间就完成了 IKEA Place 的开发。“多个项目之间能够相互补给( feed up )。” Caspersen说道。

目前为止,很难说 IKEA Place 的出现是 SPACE10 在摸清自己运作规律之后的“劳动成果”,还是“一项偶然可以用到大公司业务里的创新”。但无论如何,它给宜家提供了一个机会,把 SPACE10 和自己的生意联系起来。

最早 SPACE10 尝试过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所有人在一个项目上,后来变成了不同的项目同时进行,项目可长可短。

“我们从不说 ‘这个项目结束了’。” Pour 补充道。后来他们发现,不同的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经常可以相互借鉴,进一步发展,虽然他们开启单个具体项目的本意并非如此。

人类社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值得关注,SPACE10 是如何落脚到这四个议题上来的?

“大家都在问变化是什么,哪些新东西会冒出。但更有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事情是不会变的。” Pour 回应道,“当你知道什么是不会变的,哪些人类的需求一直会在,你就有一个对未来的长期预判。我们仍然要居住,仍然要社交——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

Pour 提及一些数据,比如联合国的数据预测到 2050 年,全球 70% 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人越住越密集,但人似乎也越来越孤立( isolated )。

这解释了 SPACE10 为什么要专门有一个实验室是做“共享居住”,他们将其视为未来的另一种居住可能,以应对城市居住带来的孤独感和越来越高昂的居住成本。

他们提及城市居住的典型之一:香港。近年来,香港人普遍“越住越细(越住越小)”,实用面积不超过 215 平方呎,约 24 平方米的“纳米楼”从 2014 年的 64 个,预计 2019 年将达到 1066 个,增长近 17 倍。据香港电台“铿锵集”的一集节目《迷你生活》报道,2016 年有开发商推出了 128 呎的单位。单位内厨卫床铺一应俱全,但是都非常小。于是有几个建筑师提出可以共享一些公共空间,比如厨房、客厅,保证每人有自己的私密的卧室和卫生间,中间由一组可开合的柜子隔开,这样私人空间就会比“纳米楼”要宽敞一些。

这与 SPACE10 的“共享居住”理念类似,可见人类面临的问题很多是相通的,类似的约束条件及偏好下总会产生相近的解决思路。

密集居住 图 / Pujohn Das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共享居住”发起的“ 2030 年的共享房屋”调查结果

Pour 表示,他担心年轻一代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能够解决问题的信心。因为现在面临的问题,单个就足够复杂了,就不要说这些问题往往又是相互连接的。如果完全只关心自己的事情,不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的一部分,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Friis 在这个意见上叠加了自己的忧虑:“过滤器效应”( filter effect ),即人们越来越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意见,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以及相反的意见失去了敏锐性,这无助于解决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目前, SPACE10 有一个 25 人的专职团队,除此之外,有来自不同行业与专业背景的合作者( collaborators )和驻地成员(或居民 residents )。

合作者通常会跟 SPACE10 一起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或以工作坊的形式就某一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地点不限于哥本哈根的实验室。这些活动的主题种类繁多,有“重新考虑长者的需要”、“交互界面:汽车”,但主要基于 SPACE10 的四个实验室所确定的主题。

驻地成员则会待得久一些,通常为期1-6周,基本上会搬进实验室,加入团队在具体项目上的工作。

SPACE10 正在积极考虑进入中国的可能性。落地可能以在中国设立实验室或者空间的方式进行,因为 SPACE10 并没有总部-分部的架构。Caspersen 说不想错过在这里获得启发的机会,届时哥本哈根模式必然不适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 ‘田野调查’( field work )”。

图片来源:SPACE10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